哪有什么抽动症,不过是脾生病了,《黄帝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抽动症是因肝风而起,脾虚则是根本。

中医讲“脾为生痰之源”,现代儿童饮食不节、学业压力等,皆易伤脾而生痰动风。
只要调理好脾胃这个根本,抽动的问题自然也能迎刃而解。
患儿李某,男,9岁,因反复眨眼、耸肩、清嗓子2年就诊。
西医诊断为“抽动障碍”,予硫必利治疗,初期有效,但停药后症状反复。家长转求中医。

患儿平素挑食,面色萎黄,体瘦,常诉腹部胀满,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腻,脉细滑。
中医认为,脾主肌肉,为气血生化之源。患儿长期挑食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布,肌肉失养则筋脉挛急;
脾虚生湿,湿聚成痰,痰浊上扰清窍,故见喉中异响;
土虚木亢,肝风内动,引发眨眼、耸肩等“风象”。

四诊合参,证属脾虚湿困,肝风夹痰。
组方:党参、茯苓、炒白术、山药、陈皮、半夏、天麻、钩藤、远志、石菖蒲、炙甘草、生姜
结果如何呢?
服药14剂后,腹胀减轻,大便成形,清嗓频率减少30%。稍微调方继服。

一个月后,抽动进一步减轻,加生龙骨、生牡蛎潜镇安神,差不多三个月,抽动基本消失。
改用健脾膏方巩固(四君子汤加黄精、枸杞),眨眼、耸肩、清嗓子等症状慢慢全都消失了,体重增加,面色转红润。

说说调理思路:
1. 培土荣木:通过健运脾胃,使肝得濡养而风自熄
2. 化痰通络:切断“脾虚-生痰-动风”的病理循环
3. 身心同治:配合情志疏导,嘱家长勿过度关注症状
方解:
- 党参、茯苓、白术、山药健运脾胃,培土以制肝风
- 陈皮、半夏燥湿化痰,切断“痰-风”病理链
- 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直折抽动之势
- 远志、石菖蒲开窍宁神,改善喉部异响
- 生姜温中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防复发日常养护:
1.忌食生冷甜腻,推荐小米山药粥食疗
2.保证充足睡眠(亥时前入睡助养肝血)
3.日常可揉腹、捏脊增强体质,适当运动
抽动症并非单纯神经问题,而是脏腑失衡的外在表现。中医从脾胃论治,既符合“治病求本”的原则,又避免了长期服西药的副作用。
中医好历害的不过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中医這点做到啦。能天天出來宣传大家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呢,这点中医还是做到啦。你要是说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是不对,那他们就会说你不爱国,汉奸等等。这点中医们也做到啦。有那些呢(小和尚、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雪尘、390155483、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wQ、 哆啦A梦、蓝染惣佑介、 人生几何、 观海听潮、 冷℡夜、在梦里、渡我、 用户15xxx53)。 (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