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3月6日央视新闻,全国政协委员、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容易,日前表示,今年,我国将有多型可重复使用火箭陆续亮相、实施首飞。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动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突破。去年,航天科技集团和蓝箭航天都完成了可重复使用火箭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今年还将有包括朱雀三号、天龙三号等在内的多款可重复使用火箭实施首飞或者进行相应的试验。此外,我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载人火箭也包括一型可重复使用火箭。
2025《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出现关于商业航天的表述:“三是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商业航天、北斗应用、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相比2024《政府工作报告》,2025《政府工作报告》将商业航天在新兴产业的提及次序中由第6位提升至第1位。由此可见,国家对商业航天发展可以说是相当重视,也预示商业航天在新兴及未来产业中落地较快,对此应予以重视。
从国内产业动向上来看,除了多款可重复使用火箭将在今年首飞外,值得关注的还包括:2025年初,“国网”星座、千帆星座等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持续发射新卫星,千帆星座发布招标公告(162颗卫星),各个卫星星座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加速组网。卫星制造逐步进入规模化批量生产阶段,有望兑现至相关企业的收入提升以及盈利能力的边际改善;海南商业航天二期项目正式开工,有望提升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综合发射能力,助推海南打造商业航天创新产业集群;三星电子和中国电信的联合,将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卫星通信技术在全球市场的拓展。有望进一步促进卫星应用技术的商业成果转化,降低大众消费者使用卫星应用产品的门槛,扩容卫星应用的市场空间;近期,星图测控完成IPO上市,国星宇航提交港股上市材料申报,随着国办关于政府投资基金等相关指导意见的发布和实施,资本市场对商业航天产业关注度持续维持在高位,2025年商业航天产业投融资规模有望再提速等。
值得注意的是,轨道资源的稀缺也倒逼我国要加快商业航天的发展。因为卫星互联网目前只能在低轨,而地球的低轨资源是有限的,近地轨道总共只可以容纳6万颗星。为了防止轨道资源的过度抢占囤积,2019年ITU(国际电信同盟)对星座运营商追加新规则,根据ITU-R第35号决议的里程碑要求,非地球同步轨道卫星(non-GSO)的运营商们在向ITU提交卫星网络资料后有 7 年的规则有效期,需要在2年内部署卫星总数的10%,5年内须部署卫星总数的 50%,并在7年期限届满时须部署卫星总数的100%,否则需对其申报的网络资料进行相应规模的缩减。考虑到当前各国已经申报的卫星发射计划的总量已经超过地球低轨道卫星理论容量,且ITU对频谱资源的使用有部署限制,意味着将会引爆未来几年的卫星组网发射和建设需求,我国商业航天发展也将随之迎来黄金时代,相关商业航天板块的上市公司则有望迎来基本面改善叠加估值提升的“戴维斯双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