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理解杨状元的八阵图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3-28 13:40:36

以下是这些文章的翻译、注释及创作时间分析:

《新都县八阵图记》

1. 白话翻译

诸葛武侯的八阵图在蜀地有两处,一处在夔州的永安宫,一处在新都的弥牟镇。在夔州的那处,大概是武侯跟随先主刘备讨伐东吴时,防守江路,行军扎营布阵留下的规制。新都是成都的近郊,那么这里应该是武侯常常讲习武事的场所。武侯的人品和事业,前代的贤哲论述得已经非常详细了,我不再重复那些相同的说法,只是他的八阵图有很多值得感慨的地方。我认为武侯推演兵法,创作了八阵图,都掌握了其中的关键要领,自从他带兵打仗以来,就再也没有失败过,那些深谙兵法谋略的人也不能完全透彻地理解。这是因为他取胜在于谋划周详,而且做到了万无一失,不是依靠在城下决一死战,或者侥幸深入敌境取得胜利。可惜的是,他正一心想要进军中原的时候,溪蛮洞獠这些少数民族在他的后方扰乱,削弱了他的势力,外部的敌人正很强大,而内部的边境又自顾不暇,使得八阵图的精妙不能用在对付曹魏、司马氏这些强悍的敌人身上,却只是用在七擒七纵孟获这样的事情上。武侯的天威神算,没有在中原这样的王者之地上施展,而仅仅用来征服南中、巴僰这样的偏远地区。时机已经晚了,精力也已经损耗了,带着剩余的勇气,使用分散的兵力来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就好像一个人在追逐盗贼、扑救火灾的时候,拿着利刃去决水,还担心来不及,而家里又有仇人趁机偷东西、助长火势,那么即使有比常人多一倍的智慧和力量,也对这种情况无可奈何。武侯的不幸,形势正好和这类似。上天要毁坏的东西,谁能够支撑呢?汉朝气数已尽,不用等到武侯去世就已经知道了。唉!国家的兴亡是由天意决定的,但是千年之后,君子们唯独对蜀汉的事情感到遗憾,难道不是因为武侯的缘故吗?至于他留下的营垒和遗迹,人们唯独对它们珍惜爱护不已,这是因为他的忠义之情激励着人们,而不仅仅是他的兵法制度和排兵布阵的精妙。不然的话,窦宪曾经用八阵图攻打匈奴,晋朝的马隆用八阵图收复凉州,这些都是在武侯之前就有了,而且后来也没有消失。他们的功劳已经成就了,但是后世仍然很少有人称赞和记述,更何况能够把遗迹流传到今天呢?我曾经乘船经过夔门,凭吊永安宫,寻找八阵图的遗迹。当时是初春,水势正弱,从山上往下俯视,有一百多丈深,都是用细小的石头堆砌而成的,一共八行,六十四堆。当地人说,夏天水涨的时候,这些石头就会被淹没在深渊里,水退了之后又依然如故。在我们新都的那处八阵图,那里的地形就像城门一样四面隆起,中间排列着土垒,大约高三尺,耕种的人有时候会把它们铲平,但是过了十多天又会重新突出地面。这是因为武侯的精诚之气贯通天地,上天保护着它而不被毁坏,不仅仅是人们珍惜爱护它而已。庆阳的韩大之先生以进士的身份出任我们新都的县令,他刚到任的时候,拜谒武侯的荒废的祠堂,接着又去观看武侯的遗迹,深有感触。他对我说:“像之罘的篆书石刻,燕然山的刻石铭文,只是些石头罢了,人却不值得称赞。爱惜这些石头的人不会让它们的痕迹消失,更何况是武侯的地方,怎么可以忽视呢?现在在夔州的八阵图,有和叔独孤的记文,杜甫、苏轼的诗歌,四方的人都清楚地知道,而这里却默默无闻,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标识的东西,让往来的人不停车凭吊,樵夫牧童也不加禁止,这难道不是一个缺陷吗?祠堂将要重新修建,八阵图所在的地方,想要砍伐石头立在道路旁边,上面大大地写上‘诸葛武侯八阵图’,碑的背面的文字,你应该来写。”崇尚贤能、保存古迹,来表示对先贤的向往,这是贤良的官员应该做的事情;推究山川的来历,考察过去的事情,这是史官的职责。于是我就写了这篇文章,刻在石碑上。

2. 注释

- 八阵图:诸葛亮所创的一种兵法阵法。

- 夔州之永安宫:在今重庆奉节一带,刘备伐吴失败后曾驻跸于此。

- 新都之弥牟镇:在今四川成都新都附近。

- 二曹三马:“二曹”指曹魏政权,“三马”指司马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最终取代曹魏建立晋朝。

- 七纵七擒之孟获:诸葛亮南征时,对南中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七次擒获又七次释放,使其心悦诚服。

- 窦宪:东汉将领,曾勒八阵击匈奴。

- 马隆:晋朝将领,用八阵图复凉州。

- 之罘篆锲:之罘山(在今山东烟台)上的篆书石刻。

- 燕然铭石:东汉窦宪击败匈奴后,刻石记功于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

3. 创作时间分析:文章中未明确提及创作时间,但从“慎尝放舟过夔门吊永安之宫寻阵图之迹”以及杨慎的生平经历来看,杨慎谪戍云南期间多次往返四川等地,结合其对古迹的考察和感慨,推测此篇文章创作于其谪戍云南期间(1524-1559年),具体时间难以确定。

《江祀记》

1. 白话翻译

天子即位后,安抚天下众多的神灵,祭祀南渎(长江)的官员由史臣我(杨慎)担任。天子继承大统,拥有天下,成为众多神灵的主宰。嘉靖初年,仲春的一个吉日,开始修缮各种祭祀。第一次占卜在己丑日,再次占卜在辛丑日。清晨,天子穿上冕服,驾临正殿,宣读祭文,传达精纯的心意,(心意)向四方传播。上卿以及近臣,遍祭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古代的帝王、先师、皇祖的各个陵墓。天子分别命令史臣我去祭祀南渎大江,恭敬地代替天子献上祭祀的礼品,前往监督祭祀的进行。祭祀的礼仪规章清楚明白,仪式繁多。夏四月庚辰日,占卜的人选择了良辰,有关部门准备好祭祀的物品,史臣我展示祭祀的仪式,恭敬地传达天子的祝辞,暗中祈求神明的帮助。点燃火炬,奏响音乐,进行三次献祭,然后望着燃烧的祭品结束祭祀。祭祀结束后,长江的神灵给予了回应,荣光降临,天气晴朗,阳光明亮。主持祭祀的官员行稽首礼说:“只有圣明的天子不吝惜祭祀用的牲畜和玉器,礼仪完备,神灵才降下福分。”我说:“由此可知,天意很近,哪里知道百姓的法则呢?福分在于使百姓和睦,使百姓和睦在于施行善政。施行善政,神明就会依附;失去善政,百姓就不会依附。百姓说不依附,神明也不会依附。神明失去依附,那些不合礼制的祭祀就会盛行。远离聪明正直的人,追求那些昏庸邪恶、过度丰盛、亲近不合礼制的东西,神明是会唾弃的。奸邪小人相互勾结,忠诚正直的人会感到羞耻。世间用虚假的政治,用不好的政令,润泽百姓的事情反而不能实行,怪异的现象就会兴起,灾祸接连不断,淹没城邑,损害庄稼,各种灾难降临到这个地方,这样的应验并不遥远。如今天子努力建立中兴的基业,成就百姓的福祉,祭祀神明,厘正祭祀的典章制度。在京城首先做出表率,四方纷纷效仿,毁掉不合礼制的石经庙,拆除玄明宫,不合礼制的祭祀场所被摒弃,祭祀的次序得到明确。坏人被罢黜,贤良的人相互庆贺,百姓们都消除了忧愁。何况是圣明的神明,难道会有怨恨吗?圣明的天子能够祭祀众多的神灵,使万民和睦,只有明察幽微的事情,幽微的事情才会帮助圣明的天子。幽明之间的礼乐制度,它的鉴戒是没有偏差的。啊,多么美好啊!你们这些主持祭祀的官员知道什么呢?在祈求丰年的时候秘密地祈祷,在向天子进献祥瑞的时候粉饰太平,你们实在是见识浅陋,违背了以往的听闻。只有道德融洽,恩泽润泽,消除弊端,才能使恩泽流传到南方,永远保持皇上的仁德,获得无穷无尽的福祉。”史臣我歌颂天子的功绩,恭敬地把天子的美好品德刻在黑色的石头上。

2. 注释

- 南渎:古代对长江的尊称,为四渎之一。

- 嘉靖初元:嘉靖元年,即1522年。

- 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 缵大统:继承帝王的正统。

- 洎:及,到。

- 岳镇海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四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四海(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 鬯贽:祭祀用的香酒和礼品。

- 昈:明,分明。

- 贶:赐予,赏赐。

- 雕政:指虚假、不实在的政治。

- 秕:比喻不良的、有害的事物。

- 玄石:黑色的石头,常用来刻碑。

3. 创作时间分析:文中明确提到“嘉靖初元仲春吉日”,可知此篇文章创作于嘉靖元年(1522年)。

《岁享旌忠庙碑记》

1. 白话翻译

旌忠庙祭祀的是后唐的节度使夏公。夏公名鲁奇,他担任武信军节度使的时候,董璋在东川造反,攻打遂州。夏公在被围困的城中,兵力和粮食都耗尽了,而且援兵也没有到来,于是就自杀了。夏公从年轻时就投身军旅,侍奉后唐庄宗,很早就以勇猛闻名于天下。他在中原地区征战,攻破了强大的燕国,击溃了骁勇的魏兵。王彦章号称有千人之勇,最终还是被夏公擒获。等到他守卫一个地方,一座孤城却反而被一些小人所围困,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左传》说:“善于死的人不会消亡。”夏公是善于死的人啊。他为了城池而献身,为了国事而死,他忠诚义愤的精神,在千年之后依然凛然可敬。他应该显赫地成为神明,在一方享受祭祀。欧阳修编写史书,把为国家死难的人列入《死事传》,在五代的臣子中,列入这个传的仅仅有十人而已。本朝重视祭祀的典章制度,不是功绩和声名在史册上昭著的人是不会被祭祀的。《大明会典》所记载的全蜀合祀的庙宇有七座,而旌忠庙就在其中。这难道是因为陈宝的光辉景象动人,或者是像人们祭祀土地神那样私下祭祀,随意排列吗?当地的人每年孟夏五日,远近的人相互带领,虔诚地进行祭祀。祭祀的仪式夹杂着社祭和蜡祭的仪式,只是还没有迎神和送神的祭辞。县里的人士以此请求,于是我就推衍《楚辞·国殇》的意义,撰写了祭辞,刻在祭祀用的石碑上,用来每年进行祭祀。祭辞是:“点燃香蒿,献上椒酒,承接神灵的降临,进入神灵的庙宇。神灵的英灵啊,刚毅而又雄健,精神化为星星,气息化为彩虹。显露出的光辉啊,好像就在眼前,闪耀的霞光啊,红彤彤的。神灵到来的时候啊,天空昏暗,舒展着飒爽的英姿,吹来英风。纷纷扬扬的羽饰旗帜啊,高高扬起,竖起的霜矛啊,拴住了云驹。鼓声渊渊啊,竿歌嘹亮啊,舞动着衣袖啊,回转着脚步。神灵喝醉了啊,安详地享受着祭祀。神灵离去的时候啊,降下灵泽,雨水沾湿了祭器,雾气笼罩着酒杯。留下福分啊,使我们繁荣昌盛,驱赶邪恶的伯强啊,追逐害虫。田地里留下了粮食,蚕箔上堆满了蚕丝,消除了灾害,美好的品德流传滋长。在炎热的孟夏时节啊,每年都作为祭祀的日期。拜谢神灵的恩赐啊,神灵不要厌恶我们。用金城般坚固的城池啊,守护我们的土地,我们的百姓恭敬地进献祭品啊,永远不会断绝。”

2. 注释

- 夏鲁奇:后唐将领,以勇猛著称。

- 武信:武信军,五代时的方镇名。

- 董璋:五代时军阀,曾在东川割据。

- 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

- 王彦章:五代时期后梁名将,有“王铁枪”之称。

- 传曰善死者不亡:出自《左传》,意为善于死的人精神不朽。

- 《大明会典》:明朝官修的一部典章制度书籍。

- 陈宝:古代传说中的神物,这里可能指代某种神灵。

- 畏垒:古地名,这里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 焫膋萧:点燃香蒿,膋指脂肪,萧指香蒿。

- 挹椒醑:献上椒酒,醑指美酒。

- 肹蠁:指神灵的降临。

- 伯强:古代神话中的疫鬼。

- 肥虫:可能指害虫。

- 斝:古代的一种酒器。

- 禛:福。

- 射:厌恶。

3. 创作时间分析:文中未明确提及创作时间,从“国朝敦重祀典”等表述来看,是明朝时期的作品,结合杨慎的生平及活动范围,推测可能创作于其谪戍云南之前或谪戍期间,具体时间难以确定。

《景川曹侯庙碑记》

1. 白话翻译

从永宁江顺流而下到泸州的滩碛,一共有一百一十多处,没有比江门驿上下几里的地方更危险的了。明朝洪武年间,皇帝命令景川侯曹震前往平定治理。从陕西的宝鸡到达汉中,从贵州的永宁到达云南的曲靖,从四川的保宁到达利州,又从梅岭桥椿到达青川,而江门的险滩,曹侯开凿石头、打通河道的功劳尤其巨大而且艰难。川陕云贵四处,东西南北纵横交错,范围广袤,设置驿站、安排邮传,架起桥梁、搭建栈道,把险阻的地方变成平坦的道路,沟通了夷族和汉族的地区,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航行,在险峻的山路上架起天梯,去掉了高峻险要的地方,使道路变得平坦,这样的工程力量难道小吗?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能够成功完成,大概是有神灵的帮助吧。五丁开凿金牛道,李冰开凿离堆,难道还能超过他吗?曹侯自己撰写了碑文,刻在石头上,工程的时间、费用,从头到尾都记载得很详细。我多次经过江门,看到了这块碑文。以前我在史官的职位上获罪,在石室中仔细查阅书籍,访求国初功臣的姓名,没有看到所说的景川侯。凤阳的黄金编纂的《开国功臣录》,记录得比较详细,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有记载,然而也遗漏了曹侯。蜀地的郡志也几乎不知道修路浚江是从谁开始的,这难道不是史书的缺失吗?中丞百川张公发檄文让纳溪知县李发修建曹侯的祠堂,仲山罗公接着进行这件事,凤冈一轩姚、吴两位兵宪先后催促工程的进行,他们相继升迁离开了,工程还没有完成。丁巳年孟夏,大巡少宇宋公巡察到泸州,于是命令摄州事马湖府同知薛治修建祠堂的牌坊,春秋两季进行祭祀,向我征求文章为曹侯写铭文。我写的铭文是:“界首的江水,流到江阳,浩浩荡荡地流淌着。江上横亘着石梁,阻碍了船只的通行。圣明的天子,命令英勇的将领,前往西南方向。山谷险峻,潭水汹涌,把险阻的地方变成平坦的道路,就像当年的宣房宫治水一样。一百八十年过去了,曹侯的功绩积累起来却没有得到彰显,真是令人悲伤啊。巴地和滇地,挖掘出隐藏的功绩,修建庙宇来祭祀。祭祀的牛羊肥壮,旌旗飘扬,一点也不简陋。献上鲤鱼和切好的鱼肉,宰杀猪羊,用簠簋来祭祀。祈求福气和吉祥,希望神灵洋洋洒洒地降临到这个地方。南来北往的船只,往来的道路平安顺畅,没有艰难险阻。无论是阴雨还是晴朗,芷草茂盛,兰花昌盛,祭祀的香气弥漫。在高高的山冈上树立石碑,刻上美好的文字,让后人永远铭记。”

2. 注释

- 景川侯曹公震:曹震,明朝开国将领,封景川侯。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