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锋
以前地里种的竹子,按要求全部砍掉后,地却撂荒了。央视新闻报道披露的贵州省赤水市葫市镇葫市村一地块存在的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当地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从2023年开始推进流出耕地恢复整改工作中出现的现象。据央视报道,赤水市多位村民反映,“有不少整改地块已撂荒闲置”,“整改复耕”流于形式。
“整改复耕”本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但为何个别地方会出现如此“整改复耕”流于形式,半途而废的现象?
从央视报道披露的情况看,“整改复耕”没有做到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解决,一味按“耕地图斑”进行整改。如报道披露的“根据疑似耕地图斑,有的整改地块位于山林间,按要求只需整改其中一小块,而周围还都是大片竹林”,机械地要求将其中一小块“整改复耕”,此类被当地称为“开天窗”的情况,即使耕种也无济于事。
再则是“整改复耕”流于形式。如当地群众反映的,“所谓整改只是把地面上的竹子砍了,但竹根没有用挖机铲掉”,从表面上看,已按政策要求整改复耕,但已整改的耕地上仍长出新竹苗。以及一些被整改的地方“缺乏水源、道路不通等耕种条件不完备,耕种成本较高”,最终导致耕地撂荒。
三是“整改复耕”像刮风。如当地村民对媒体反映,“政策下来就是三天左右必须完成”“前一天才刚接到通知,次日家中房前屋后的竹子就全部被砍掉”,不禁在时间上给予限制,甚至是一味的强制要求。
更要命的是,如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何可认为的那样,“一些地方在政策执行中陷入‘有任务无能力、有政策无配套’的困境,最终只能流于形式应付考核”。
事实上,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严肃开展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自然地理和农业生产条件,切实加强政策引导和解释工作,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稳妥审慎处理、有序组织实施,坚决防止“简单化”“一刀切”。但为何到了某些地方,愣是要不顾群众意愿,机械性地一刀切呢?
据央视新闻报道,仅赤水市复兴镇仁友村被要求整改的47处共六七十亩耕地,目前撂荒几乎一半。而据村民反映,按“目前一吨竹子的市价约为500元,一些家庭每年仅靠砍竹子或卖竹笋,能有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收入”,但把竹子砍掉又没人耕种,种了庄稼又都死了,反而没了收成。既没有达到复耕的目的,又断了群众的生计,不能不说是得不偿失。
因此,人们不禁要问,如此半途而废的“整改复耕”,或者说农村工作类似的半拉子工程,究竟该向谁问责?除了贵州赤水市,其他地方是否也存在此类现象呢?这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