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当斯大林在莫斯科收到新中国成立的电报时,立即下令苏联外交部:"立即承认,一分钟都不要耽搁。"从1949年到1958年,是中国和苏联关系最好的时期,可以称为中苏蜜月期。
1958年,苏联提出要在中国领土和领海上建立中苏共有共管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这些要求涉及中国主权,遭到了我国拒绝。此后中国和苏联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渐加剧。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苏蜜月时期,苏联对我国进行了大量援助,那么苏联对中国的帮助有多大呢?
第一,冷战格局。二战结束后,苏联一跃成为和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展开了激烈对抗。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1949年,美国为了维护自身在欧洲的主导地位以及对抗苏联,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不甘示弱,也在1955年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针锋相对,不过苏联是一个地跨亚欧两大洲的国家,虽然主体位于欧洲,但还拥有广阔的亚洲领土。在亚洲太平洋方向,美国在二战后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和琉球建设了多个军事基地。由于苏联在地理上横跨亚欧两大洲,决定了苏联战略安全必须兼顾东西两线。因此苏联从利益出发,需要和我国交好,这是苏联对华援助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对华援助。据统计,从1950年到1957年间,有超过1.1万名中国留学生到苏联学习,苏联承担了全部培养费用,在156个重点工业项目中,有68个完全由苏联设计并提供成套设备。
比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过程中,苏联不仅提供完整的技术图纸,还派遣500多名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在洛阳拖拉机厂,苏联专家甚至手把手教授中国工人精密铸造技术。还有沈阳机床厂,接收了大量来自莫斯科红色无产者机床厂的工业设备。
在大连造船厂,苏联专家定期举办"技术夜校",将潜艇焊接技术拆解为36个教学单元向中国技术人员进行系统传授。在鞍山钢铁公司的改造工程,苏联派遣了500多名技术人员,我国钢产量从1949年的15.8万吨猛增至1957年的535万吨。苏联对我国的这种技术传授,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常规的国际技术合作模式。
不过苏联的对华援助也不是无偿的,需要我国用资源和农产品进行交换。1950年到1957年,中苏贸易额从10.64亿卢布激增至51.92亿卢布,苏联获得了中国的钨、锑、锡等战略矿产。在156个工业项目的设备价款中,有73%需要中方用农产品和原料偿还。
这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对我国的发展尤为重要,构成了新中国工业体系的骨架,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苏联的帮助下,新中国用十年时间完成了常规工业化需要三十年的进程。可以说在中苏蜜月期,苏联对我国的帮助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