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地区,总面积约2.8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76万。阿尔巴尼亚曾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46年1月11日成立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76年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曾经和我国关系密切,从1961开始,我国对阿尔巴尼亚进行了大量援助,直到1978年,我国叫停了对阿尔巴尼亚援助。那么1978年,我国为何叫停对阿尔巴尼亚援助呢?
第一,霍查的三次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阿尔巴尼亚处在索古王朝的统治之下。阿尔巴尼亚的邻国南斯拉夫,一直觊觎阿尔巴尼亚,索古为了抗衡南斯拉夫,选择和意大利签订了同盟条约,成为意大利的附属国。阿尔巴尼亚从意大利那里得到了巨额财政援助,并且得到了意大利的武力保护,使南斯拉夫不敢觊觎阿尔巴尼亚。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阿尔巴尼亚也被意大利占领,索古的统治被推翻。1941年,恩维尔·霍查开始领导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阵线,反抗意大利的统治。霍查选择与南斯拉夫结盟,在南斯拉夫的帮助下,1946年,阿尔巴尼亚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霍查成为阿尔巴尼亚领导人。
南斯拉夫直接和阿尔巴尼亚接壤,前身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亚历山大亲王任国王后,国名改为南斯拉夫王国。1945年,铁托带领南斯拉夫人打败了法西斯,建立了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南斯拉夫实力比较强,铁托始终与苏联保持距离,坚持独立自主,对于相邻的阿尔巴尼亚,铁托一直采取渗透措施,试图掌控阿尔巴尼亚。
霍查不愿受到南斯拉夫的控制,1948年霍查和南斯拉夫决裂,阿尔巴尼亚迅速倒向苏联。霍查需要借助苏联的力量消除南斯拉夫对阿尔巴尼亚内政的渗透。阿尔巴尼亚倒向苏联之后,得到了苏联的大量援助。从1949年到1961年,苏联向这个人口仅120万的国家提供了价值1.2亿美元的援助,占同期阿尔巴尼亚国民收入的38%。苏联专家帮助阿尔巴尼亚建立了斯库台水电站、发罗拉海军基地等战略设施。
但苏联和南斯拉夫一样,都想控制阿尔巴尼亚,引起了霍查的警觉。比如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时,阿尔巴尼亚虽加入组织,但坚持本国驻军不受华约联合司令部指挥。1956年匈牙利事件爆发,苏联出兵匈牙利平息了事件,霍查担心阿尔巴尼亚成为第二个匈牙利,开始有意疏远苏联,霍查选择了倒向我国。
第二,大力援助到叫停援助。1958年,中苏交恶,1960年布加勒斯特会议上,阿尔巴尼亚代表团公开支持中国立场,成为中苏论战中首个公开站队中国的东欧国家。此后我国开始大力援助阿尔巴尼亚,中国对阿尔巴尼亚援助涵盖工业体系建设的各个领域,包括援建钢铁厂、水电站、地拉那纺织联合企业、爱尔巴桑冶金联合体等等。
随着援助规模的扩大,我国发现阿尔巴尼亚存在浪费物资的现象。比如用优质钢管搭建葡萄架,精密机床露天锈蚀等等。霍查提出的"既要面包也要大炮"政策,使这个200万人口的国家维持着15万常备军,军费开支占财政预算的35%。这种不计成本的发展模式与我国强调的"自力更生"原则背道而驰。到了1977年,阿尔巴尼亚提出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竟然要求中国提供50亿人民币援助。我国拒绝了阿尔巴尼亚的无理要求,结果霍查非常不满,对我国横加指责。就这样到了1978年,我国叫停了对阿尔巴尼亚援助。此后我国和阿尔巴尼亚关系破裂,直到1985年霍查去世后,关系才开始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