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2月份,在山东潍坊诸城县三官庙村,大队里头有间挺破烂的小木屋,里头正上着课呢,老师是女知青廖晓东。
她现在情况真的很糟糕,才27岁就已经瘦得皮包骨,得靠一根木棍来支撑着走路。
不过就算这样,廖晓东看起来还是随时都可能倒下。没错,刚上课没多久,廖晓东就在孩子们眼皮子底下,直挺挺地倒下了!
接着,村里头赶紧跟上面的领导说了这事儿,把人送到医院去。大夫一瞧,说是肝硬化还缺水,可县里医院设备不行,治不了廖晓东这病。
接着,县里的负责人说,想把廖晓东转到青岛的大医院去治疗,但廖晓东直接回绝了,“咱别给国家添负担,浪费那钱了。”
结果,廖晓东因为没能及时得到救治,就这样离开了世界。但医生在之后检查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廖晓东的身上到处都是淤青!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廖晓东身上咋会有这么多伤痕呢?看起来,这些伤痕绝对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弄出来的!
那廖晓东身上究竟经历了些什么事情呢?一个下乡的女知青,她怎么会变得那么瘦,跟竹竿似的?
下面咱们细扒一下这事儿背后的真相,瞧瞧廖晓东究竟经历了啥惨事儿。看完记得点赞,一键三连哦!
【廖晓东决定下乡】
在那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到山里下乡劳动,算是最有标志性的一件事了,这事儿给好多老一辈的人都留下了特别深的记忆。
廖晓东,是个女的,她出生那会儿正是解放战争时候。她老爹老妈都是了不起的解放军,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他俩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是真正的烈士。
在渡江战役那会儿,廖晓东的老爸就已经跟着大部队,对还赖在南京不走的国民党顽固分子发起了猛烈打击。
打仗时,廖晓东的爸爸特别勇敢,结果被敌人打中了,他就那么英勇地倒在了冲锋的路上。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听到老公牺牲的消息,廖晓东的妈妈心里头那叫一个难受,但她抹掉眼角的泪水后,硬是挺直了腰板,熬过了这个艰难时刻。
就在那会儿,新中国成立了,紧接着就掀起了大规模的剿匪行动。我妈也接到了上面的任务,她决定还是跟着部队往南走,去追捕那些土匪和逃跑的国民党士兵。
但廖晓东那会儿刚出生没多久,所以妈妈就把他交给了以前一起出生入死过的一位战友照顾。
小孩是革命的传承者,要是我哪天不在了,希望你们能好好栽培她,让她长大后能成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才!
走之前,老妈跟战友说了那么一句,接着头也不回地就跟着大队伍进山打土匪去了,战友呢,眼里闪着泪光,跟老妈做了个告别。
在那个打仗的时候,你真说不准,接下来会发生啥?说不定啥时候,死神就悄悄靠近了。
没过多久,战友把廖晓东带回青岛后,部队那边就有了动静。说廖晓东的妈妈,在一次打仗的时候不在了,这样一来,廖晓东就成了没爹没妈的孩子!
还好廖晓东挺幸运的,他妈妈的战友,也就是他的养父母,待他就像亲生的一样。尽管他们自己已经有了俩娃,但还是下定决心,要给廖晓东创造最好的成长条件。
廖晓东在养爸养妈的疼爱和呵护下,过得非常开心。养爸养妈从没跟廖晓东聊过她的出生情况,就是不想让她心里有啥负担。
廖晓东在养父母那得到了满满的关爱,这让他觉得家里特别温馨。在养父母一直的鼓励下,他小学到高中都念得很顺,学业一点都没落下。
1968年那会儿,廖晓东21岁,刚从青岛一所高中毕业。养父母给他琢磨着将来的路,要么就继续深造,去念大学;要么就去当兵。反正啊,廖晓东的前途那可是亮堂堂的,一片大好。
但就在这时,事情有了变化,国家提出了新要求,让知识青年去农村和山区,跟贫下中农一起学习生活,接受再教育。
廖晓东一毕业,听说那事儿,立马就行动了,直接加入了当地的知青服务队。他心里头就想着,得赶紧去国家最需要、条件最差的地方,出一份力,尽一份心。
但廖晓东万万没想到的是,她一回家就跟爸妈说了这事儿,结果他俩竟然异口同声地表示不同意。
爸妈觉得,不管在哪个地方,都能给国家出力。但廖晓东是个有文化的人,他们认为她的将来不该是呆在乡下,她应该找个更大的舞台,去展现自己的能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廖晓东的父母对这个决定强烈不满,他们催着廖晓东赶紧做准备,不是去努力考大学,就是去报名当兵。
你的情况比较特别,我们琢磨着,要不你就别去了,让你弟弟妹妹帮你跑一趟吧。
廖晓东头一回在爸妈的阻拦面前硬气起来,她觉得,作为家中的长女,弟弟妹妹都还小着呢,哪能让他们去遭罪啊!
说白了,干革命这事儿,根本不存在让别人替的说法。廖晓东铁了心,觉得既然自己已经报了名,那就得实实在在去农村锻炼,上山下乡是必须的!
廖晓东因为这事儿跟爸妈大吵一架,最后两边都气呼呼地散了,但那时候的廖晓东对自己的来历一无所知,哪能体会到爸妈的用心呢?
【父母劝阻无效】
另一边,廖晓东的父母在多次尝试说服他失败后,心里五味杂陈。他们想到廖晓东的亲爸亲妈都在战场上牺牲了,他是他们留下的唯一骨肉,真的不能让他再这样沉沦下去了!
因此,廖晓东的养父母为了拦住他,不停找他的老师、铁哥们儿,一块儿来劝廖晓东,让他打消那个念头。
然而,尽管周围人都纷纷相劝,廖晓东非但没露出一丝动摇的迹象,反而心里头那股劲儿是越来越足了。他铁了心要去往山里乡下,到那祖国最需要、条件最苦的地方,使出自己的全力去帮忙!
当好朋友尽力劝说她的时候,她却反过来跟好友说:“你要是真心为我好,就别阻止我,咱俩一块儿去农村热火朝天地干一番事业吧!”
这下可有意思了,本来是想劝廖晓东打消念头的好友,结果却被廖晓东给说动了心。她一拍大腿,决定跟着廖晓东一起,去山上山下,到乡里去,为咱们祖国出一份力!
看到劝说没起作用,反倒是自己被廖晓东说服了一个,养父母实在忍不住了。他们合计了一下,打算把廖晓东的身世告诉她,想着这样或许能让廖晓东冷静点,为她那已过世的亲生父母着想一下!
可养父母压根儿没想到的是,跟廖晓东说了他的身世后,他虽然低着头大哭了一场,但之后下乡的决心却变得更铁了!
她讲的是这样的意思:“我爸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在战场上献出了生命。那我身为他们的闺女,就更得接着干他们没干完的事儿,给新中国的建设出把力!”
廖晓东的一席话,让养父母最终放弃了继续劝说的想法,他们只能选择站在这个养育了二十多年的女儿这边,赞同她去农村锻炼的决定。
1968年5月1日那天,青岛火车站外头,廖晓东的养父母领着他来送人。要走的时候,养母紧紧抓着廖晓东的手,一直小声地哭个不停。
孩子,爸妈全力挺你做的决定。但你要去的地方咱都没去过,以后的路咋走,全得靠你自己摸索了。要是碰到啥难题,记得给咱写信,爸妈肯定二话不说就来助你一臂之力。
到了这个时候,廖晓东这个年轻小伙子才突然间明白过来,他做的这个决定到底有多大分量。这意味着他要告别待了二十多年的老家,离开亲爱的爸妈和家人,开始一个人过日子了!
琢磨到这,廖晓东的眼前突然模糊了一片,眼泪自个儿就滑了下来。但她没往后瞅一眼,而是径直转身,踏上了那列开往陌生地方的火车。
【廖晓东抵达】
时间一天天过去,廖晓东他们这批知青就来到了山东潍坊诸城以前叫诸城县的桃林公社。
公社的头儿们对廖晓东他们一行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且,想着他们平时的生活习性,特意空出了好几间宽敞的大木屋,给他们当住处。
廖晓东头一回离家,觉得啥都挺新鲜。在宿舍待了一晚,他就溜达出去,跟住这儿的老乡们聊上了。
廖晓东听老乡说,这儿还不是最穷的地儿,心里头又琢磨开了。她一咬牙,做了个让人吃惊的决定,打算去那最苦的地方拼一把!
随后,廖晓东自个儿去找了公社的头儿,说他打算去那个最苦最累的地儿,想让头儿点个头,同意他去!
公社领导听到廖晓东的请求后,一下子没了主意,就先客气地回绝了。但廖晓东不死心,一直缠着不放,反复要求,甚至还找来了朋友一起帮忙说服。
领导实在是顶不住了,最后只能向县里打报告,求县里的头儿给指条明路。县领导那边一接到桃林公社的报告,没多久就给了痛快话,批准了廖晓东的申请。
接着,廖晓东跟他的好朋友,还有一块儿下乡的知青们,都爬上了公社的拖拉机。他们的目标,是诸城县最偏远、条件最差的地方——三官庙。就这么,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去三官庙那条路,从公社开始就很难走,尤其是快到的时候,那几公里路简直就没法开车。廖晓东他们没办法,只好下来走了好几公里,这才好不容易到了三官庙大队。
这时候,三官庙的村民们还有大队的头头们都已经等了好久了,他们给廖晓东他们一伙人搞了个虽然不算特别丰盛,但也挺热闹的欢迎活动。
到了三官庙,廖晓东这才觉得,这次出行总算没白来。欢迎仪式搞完后,他们就被安顿在两间简陋的茅屋里头。
一行人就在三官庙安顿了下来,转眼到了那年春天刚开始的时候。这时候,三官庙周围的山上还是一片雪白,积雪仍旧没化完。
三官庙大队搞了个“回想过去,珍惜当下”的活动,还特别请了廖晓东这些知青来。没想到,就因为这个活动,廖晓东的人生轨迹全变了!
【忆苦思甜,廖晓东结婚】
大会上,有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卢照东。他是咱们这儿民兵连的一员,也是那些不太富裕的中下贫农的代言人。
他讲,“我们家三代都是靠乞讨过日子的,三代人里没一个成过家!我爷爷收留了我爸,我爸后来又收留了我。我今年都过了三十大关了,还是个单身汉呢!”
廖晓东坐在下头,一听到这话,心里头立马就热乎起来,他赶紧站起来就说:“我刚才听说,这位贫农兄弟都30岁了,还没娶上媳妇,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我得实际行动起来,响应跟贫下中农结合的号召,我决定要嫁给这位贫下中农代表!”
廖晓东那番话说得斩钉截铁,把在场的所有人都给震住了,就连她的好朋友也愣住了。好友赶紧伸手拽住廖晓东,急吼吼地说:“你这是咋了,吃错药了?”
但廖晓东却回答说:“不,我头脑清醒着呢。农村和城市,在我看来没啥两样。我就打算待在这儿,在这儿落地生根,闯出一番事业!”
大会一完事儿,三官庙大队的头头儿立马给廖晓东和卢照东把结婚证给办了,然后还跟上面说了这事儿。
廖晓东的婚礼办得特别简单,别说摆酒席了,就连来道喜的人都寥寥无几。到最后,他就拿到了一本结婚证,就这么完事儿了!
之后,廖晓东把自己的东西打包好,就跟着卢照东去了他家。等廖晓东瞧见卢照东那孤零零的一间茅草屋时,心里五味杂陈,也不知道自己在琢磨啥。
就在廖晓东愣神那会儿,他瞅见从内屋溜出个瘦弱的小子。一打听,才明白,这小子是卢照东的弟弟。
由于家里床铺有限,只有一张床可用,弟弟平常都是跟卢照东挤一块睡的。但现在廖晓东来了,弟弟就得另找地方睡了。
瞅见弟弟抱着那床又破又旧的棉被,廖晓东心里挺不是滋味。他一咬牙,决定把自己那床还挺结实的、用了没多久的棉被给了弟弟。
卢照东知道这事后,心里头火冒三丈,但转念一想,那床棉被是廖晓东自个儿的东西,卢照东就算再憋屈,也没法儿对着他一顿数落。
他就直接说了:“你既然是来这儿学习的,那以后碰到啥事儿,都得先跟我聊聊,别自己瞎决定!”
察觉到卢照东语气中的不悦,廖晓东强压下怒火。可廖晓东压根没想到,这仅仅是她一连串倒霉事的开头。
夜里,廖晓东和卢照东一同躺在床铺上,身上盖的是那又破又旧,还带着怪味的被子。那一刻,廖晓东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滑落下来。也不知道,她心里头有没有觉得后悔呢?
后来,廖晓东和卢照东因为生活方式不一样,经常闹矛盾。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廖晓东有个习惯,那就是每晚睡前都得洗脚。
不过卢照东对此很是不满,他觉得廖晓东太过挑剔,直接就把廖晓东训了一顿,说穷苦人家哪有天天洗脚的规矩!叫廖晓东别瞎折腾柴火了!
卢照东的强硬态度,让廖晓东不得不一步步妥协。到后来,廖晓东不光把自己那点珍贵的雪花膏分给了好朋友,还得去忍受卢照东的那些坏习惯!
但就算这样,卢照东对廖晓东的态度还是越来越差,从一开始只是大声斥责,慢慢变成了狠狠地责骂,最后竟然动手打起了家暴!
【卢照东家暴】
卢照东那时候真是本性大露,就是看廖晓东不顺眼,所以他动手打了廖晓东好多次,把廖晓东打得全身青一块紫一块的!
而且啊,廖晓东因为是知青,本来能多分点口粮,结果这些口粮全被卢照东的弟弟给吃了!
这样一来,廖晓东的身体就逐渐消瘦下来,就连后来她怀孕了,这种状况也一直都没啥变化!
在廖晓东怀着孩子那会儿,卢照东还是会对她动手。更过分的是,廖晓东还得扛起家里的重担,忙里忙外做家务,时不时还得下地去帮忙干活!
廖晓东生完孩子后,本该是好好休息、调养身体的时候,可卢照东却又一次厉声责骂起来,“咱们贫苦农民,哪有那闲工夫去坐月子!”
廖晓东生完孩子才三天,就被硬逼着起床干活,家里的大小事务都得她操心,还得同时照看孩子!
沉重的活计,加上卢照东经常动手打人,家里粮食又不够吃,把廖晓东折磨得瘦得皮包骨。又一次被卢照东打了之后,廖晓东的好友实在忍不住了,硬拽着廖晓东,说要带他去公社找领导评理!
但廖晓东阻止了好友,她坚持说这是她自己的决定。好友看到廖晓东那个样子,也被吓到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管过廖晓东的事情!
廖晓东最终迎来了她的结局,那就是离世。时间定格在1974年2月,地点是在她亲手创办的学校里,廖晓东突然倒下了。
提到这个学校,廖晓东在三官庙干的唯一一件靠谱事儿,估摸着就是这个了。
【廖晓东办学校】
她瞧见村里的娃子们整天瞎晃悠,啥正经事也不干,觉得这样可不行。心里就琢磨开了,记得爹妈以前跟她提起过,根据地那会儿办的“工农学校”。
我们就跟上面提议,说咱得办个学校,就是那种又能种地又能念书的,好让村里的娃娃们能上得起学,以后也能有个光明的未来。
廖晓东提出申请后,村里很快就同意了,还特意给她准备了两间小木屋做教室。廖晓东亲自上阵,成了孩子们的老师,在村里教起书来。
但结果呢,廖晓东把大部分心思都投在了学校那边,家里的事情自然就顾不上了,这让卢照东心里头特别不痛快!
结果,卢照东又一次动手打了廖晓东,边揍边吼,“你一个女人,天天往外跑,家里活都不干,你到底想咋整?”
但这次情况不同,就算卢照东下手再重,廖晓东也硬是没低头,她坚守自己的观点,觉得这个学校非得继续办下去不可。
卢照东实在没办法,干脆放手不管了。只要廖晓东每天把三餐给他准备好,卢照东就答应不再去学校找麻烦。
廖晓东本来就瘦,家里和学校两边的事儿一压,她整个人就更显得疲惫不堪了。而且,现在她还怀上了孩子!
最终,廖晓东每天不停地来回跑,身体累得不行,特别是生了二胎以后,他身体变得特别虚弱。
1974年2月的那天,廖晓东实在撑不住了,就在给学校孩子们上课的时候,他突然倒在讲台上,然后就没再醒过来。
村里头头一听这事儿,吓得魂飞魄散,赶紧往上面报信,接着就把人送到了县医院。大夫一瞧,说是肝硬化还缺水,县里这条件治不了,得赶紧往大医院送,那儿才有救。
于是,县里的头头们琢磨着,要不把廖晓东送回青岛,让那边的大医院给他瞧瞧。可廖晓东一听就摆手,“别给国家添乱了,咱不折腾了!”
廖晓东苦苦央求,让县里的领导们一时之间也没了决断。结果,廖晓东的性命就这样一点点消逝,最终彻底离开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