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石家庄一起寻人启事引起大家的重视,多位邻居帮忙寻找,搜救人员总结原因。
根据央广网的跟踪报道,这位10岁的孩子已经找到,有200多位小区居民和救援队队员参与救援,在失踪地点附近彻夜寻找。
有网友表示,孩子幸好没有走远,否则以当天晚上零下十几度的恶寒,结局不可想象。
这件事应该给很多家长以警示,如何调整自身对孩子的期待?
按照现场救援人员告知,“家里给的压力太大了,给孩子安排了几个辅导班。”
回顾这起孩子失踪案例,让大家看到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已经超过孩子本身的能力,属于揠苗助长的过程。
在寻人启事之中,家长告知孩子是在4点30分走失,根据石家庄退役军人应急救援队提出的线索,孩子从画室下课后,就没有回家,曾经在小区三期附近玩耍。
寒风刺骨,附近小区居民的行动暖人心。
得知有小孩失踪后,他们自发地在周边寻找,希望尽快地找到孩子,避免出现意外。
救援队在现场搜寻,他们找到孩子的时候,孩子已经冻了一夜,于是送他去医院做全身检查。
由于涉及到10岁小孩走失,大家对此事的关注度很高,等到原因揭露的时候,大家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到底如何做好一个家长?
按照之前的报道,涉及到未成年人的辅导班,已经陆续实行双减政策,尽可能地让孩子回到正常的求学经历中。
可是有太多家长忧心忡忡,他们希望为孩子准备更多才能,让孩子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因此,针对孩子的辅导方式,就是按照可能加分的项目,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例如此次提到的“钢琴班”,10岁的孩子要同步接收更多的知识。
这是可以避免的事情吗?
很多家长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他们同样是无奈的,虽然知道孩子可能无法接受,但是咬咬牙还是给孩子上了辅导班。
一句“先苦后甜”成了家长Pua孩子的说法,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令人沉默的地方。
相信有很多孩子,都在童年时候接触到各种家长的说法,曾几何时,孩子也会天真地想:“只要长大了,那就能过上自由的生活了。”
这一次,有新闻跟踪报道此事,说明了情况,“10岁孩子因家长报班太多负气出走。”
救援队员在视频中还提到了这个问题,希望能够给家长一次警示。
对于孩子的成绩问题,家长因自身时间和学识受限,只能让学校和老师多多帮忙,在双减政策之下,部分家长将目标放在爱好辅导班上,以此来培养孩子。
然而,这种做法明显是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对他的未来并不是很有帮助。
试想一下,当10岁的孩子不断接触新的爱好,只能让他有抵触心理,进而出现逆反情绪,离家出走。
可以说,很多孩子都在家长的控制下,尝试以“离家出走”去对抗,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
一方面,我们能够看到了小区居民的好心,帮助家长找回孩子;另外一方面,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家长的困境。
如果不给孩子报班,那么就有可能落后于同龄人,无法进入更好的学校,从而影响孩子的未来。
很多家长都提到了这个担忧,自发地“内卷”起来,因此才会出现过度控制孩子的情况。
家长应该要认识到一点,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不是通过强制教育就能改变这一点。
社会评论家约翰·路易斯·金: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己的渴望。
中国式家庭的教育理念,就是尽可能地为孩子安排好一生,完全忽略了孩子是个全新的个体,并不是游戏设定。
作为家长,可以尽力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让孩子能够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看世界,接下来就看孩子自身的选择。
无数次教育悲剧告诉家长,家庭应该是一个支持、关爱和培养孩子成长的环境,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去接触未知的知识,到头来只能是害了孩子。
对于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