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姐,明神宗朱翊钧的皇后,自万历六年(1578年)十五岁的她被册为皇后至万历四十八年离世,王皇后正位中宫42年。她一生端庄贤良,和善大度,从不争宠,时常规劝皇帝勤政爱民,褒奖贤良正直的大臣,并时常将自己的财物拿出来赈灾以及发放军饷。
王皇后的仁爱和德行惠及四方,使她赢得了高度的赞誉,因此也深受人们的敬重。

王喜姐,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今天的浙江省余姚市,她出生于北直隶顺天府大兴万历县,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王喜姐的父亲王伟,任工部所属的文思院副使,属于正九品官员。
万历五年,明神宗朱翊钧选择皇后,王喜姐在一众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有幸被册立为皇后。王家出了一名国母,家族的荣耀熠熠生辉,有着无上的荣光,她的父亲王伟也因此被提拔为锦衣卫千户。

朱翊钧还允许岳父王伟乘舆,虽然不合规矩,虽然群臣都来阻止,但朱翊钧原意为岳父 破这个例。
朱翊钧先封岳父为锦衣卫千户后来又封为永年伯。在万历九年,朱翊钧还要为王皇后的叔叔和弟弟授官世袭锦衣卫指挥使。虽然对皇后娘家人的晋升都遭到丞相张居正的阻止,张居正认为不能对外戚封赏过高。但朱翊钧还是分别封他们为锦衣卫指挥佥事和锦衣卫正千户的职位。
如此看来,神宗对对王皇后的家人实在是过于优待,神宗做的这一切,看似都是爱皇后的表现,所谓的爱屋及乌。

但实际上神宗朱翊钧最宠爱的是郑贵妃。郑贵妃自入宫以来就非常得宠,从普通嫔妃一直晋升为皇贵妃,宠冠后宫长达38年之久。
神宗独宠郑贵妃,与皇后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即使后来皇后居住的坤宁宫和神宗居住的乾清宫失火,帝后两人不得已搬到启祥宫同住,但神宗也很少让王皇后陪伴在身边。
神宗不爱王皇后却优待她的家人,让人理解为应该就是王皇后为人处世合规合距,懂礼法,识大体,仁爱又宽厚,确实令神宗无可挑剔的原因吧。
王皇后一生只诞下一个女儿朱轩媖,自从郑贵妃进宫,神宗几乎不来皇后寝宫,王皇后也就再没有生育过子嗣。而郑贵妃进宫后接连为神宗生了三个儿子,只是两个夭折,只剩最小的儿子朱常洵。

虽然王皇后没有儿子,却从不嫉妒有儿子的嫔妃,即使郑贵妃仗着皇帝宠爱恃宠而骄,她也从不和她计较。
她宽容大度,贤良淑德所以在皇后的宝座上一坐就是42年。而宠冠后宫38年又有儿子的郑贵妃,却没能登上皇后的宝座。
从这件事上足以证明王皇后母仪天下,温厚宽容,的确是一位贤明的皇后,她正位中宫让朱翊钧十分满意。
王皇后心地善良,心系人民,每当国家遭遇饥荒时,她都会拿出自己的财物来赈灾,还给士兵们发放军饷。
当神宗罪责直言进谏的忠臣时,她也会及时出面婉言规劝神宗,使大臣免受惩罚。所以群臣都对这位贤德的皇后敬重有加。

王皇后对宫中势单力薄,不受皇帝待见的皇子也是格外关照。皇长子朱常洛因是宫女所生,所以神宗很不喜欢他。
按照明朝“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承制度。皇后无子,朱常洛是长子,理应被立为皇太子,而神宗却迟迟不肯立他为太子。
原因很简单,神宗宠爱郑贵妃,一心想立她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推脱的理由是等皇后诞下嫡子,册立嫡子为储君。不过这个理由很牵强,最后在群臣的多次上书中不得不立朱常洛为太子。
亲爹神宗不待见朱常洛,然而王皇后在他处境艰难的时候抚慰并关照他,让他心生敬意。

万历四十八年四月,王皇后走完了她的一生,享年57岁。同年七月神宗也追随王皇后而去。
朱常洛继承皇位,因感恩王皇后,为王皇后上尊谥“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只是没来得及上册宝,仅做了一个月皇帝的朱常洛就去世了。
后他的长子朱由校继承皇位,为王皇后上册宝,并与朱翊钧合葬于定陵,祔太庙。
王皇后一生贤良谦恭、仁爱大度、宽厚和善,她正位中宫42年心系百姓,为天下子民着想。她德行广受赞誉,赢得了较高的评价。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贤后,值得后世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