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鸿章的鼎盛时期,其任职涵盖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及海军会办大臣等要职。此诸般职位,每一项皆为当时官场之高位,寻常官员终其一生亦难以企及。若与当下之行政体系相类比,这四项职务又分别对应何种岗位类别?
【第一、文华殿大学士】
自乾隆时期确立三殿三阁制度以降,保和殿大学士于内阁中位列首席,居内阁首辅之位,此职位亦可视作名义上的宰相。然而,自傅恒辞世后,保和殿大学士一职便不再常规实授,转而以文华殿大学士出任内阁首辅。
李鸿章,出身翰林,然其仕途肇始于军事兴起之际。其晋升进程迅猛,并非依循常规稳步擢升。咸丰十年,在曾国藩的扶持之下,李鸿章着手组建淮军。彼时,其任职仅为“记名道府”,并兼领虚衔“按察使衔”。
自淮军挺进上海,成功抵御太平军之后,李鸿章旋即获擢升,出任江苏巡抚一职。至同治三年,湘军顺利攻克金陵,彼时李鸿章因功受封一等伯爵。迨至同治六年,李鸿章又奉调出任湖广总督,并晋升为协办大学士。
同治九年,李鸿章获调直隶总督并兼任北洋大臣,自此于政坛崭露头角,权势日盛,俨然一方要员。同治十一年,值曾国藩辞世之际,李鸿章承继师位,由协办大学士一举擢升为武英殿大学士。时隔两年,其又顺利进阶文华殿大学士,荣膺内阁首辅之职。
文华殿大学士一职,于封建朝堂体系中地位显要。而李鸿章之情形别具一格,其本职为直隶总督,文华殿大学士对他而言,乃朝廷所授予的荣誉性虚衔。即便如此,正是凭借文华殿大学士这一衔位,李鸿章才获“李中堂”与“李傅相”之称谓。
在封建官僚体系中,文华殿大学士位列文官品级之巅峰,类比当下,其地位近乎国务院总理,堪称国家最高层级的领导职务。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后,李鸿章所任诸多职务遭尽数革除,仅保留文华殿大学士这一衔职。这意味着,虽其已丧失实际权力,却依旧享有等同于国家最高级别官员的待遇。
【第二、直隶总督】
有观点认为,清代仅辖一省的总督与当代省委书记在行政级别上具有相似性,此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合理性。然而,若将直隶总督简单等同于河北省省委书记,则有失偏颇。事实上,直隶总督的职权范畴远超河北省省委书记,二者权力悬殊,不可等量齐观。毕竟,直隶总督素有“疆臣之首”的美誉,其在清代政治架构中的地位与权力,绝非单一省份省委书记所能比拟。
直隶总督一职,肩负拱卫京畿之重任,乃京师之屏障。依定制,直隶区域内所驻八旗、绿营之军事调度权皆归直隶总督掌控。不仅如此,其职责范畴还涵盖清东陵与清西陵的安保事务。具体而言,负责守护皇陵的马兰镇、泰陵镇之两总兵,需直接对直隶总督履行汇报与负责义务。
从较为专业的视角审视,直隶总督一职,在职能范畴上,与当下负责北部军务指挥的司令员颇有相近之处。在李鸿章履职直隶总督的特定历史阶段,淮军已被正式纳入国家经制兵序列,成为支撑大清帝国国防体系的核心军事力量。鉴于此情形,李鸿章所任直隶总督之位,从军事权力与地位的维度考量,其至少具备相当于现代军委副主席级别的权重。
【第三、北洋大臣】
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于西方列强压力之下,被迫增开口岸。在此形势下,朝廷为应对通商事宜,特设置南洋大臣与北洋大臣之职。需明确,此二者并非国家正规编制职官,亦未明确划定官阶品级。
初始阶段,北洋大臣一职为专任差使,并不兼任督抚之职。然而,于实际政务推进过程中,逐渐显露出问题。由于北洋大臣未兼任督抚,在行使职权时,遭遇诸多掣肘。地方各级官员常采取表面顺从、实际抵触之态度,对北洋大臣所交办事务,消极应对,不予积极配合。
同治九年,清廷颁令直隶总督同时兼任北洋大臣一职。李鸿章遂成为首位身兼直隶总督与北洋大臣之要职者,此后长达二十余载,始终履职于此关键岗位。
北洋大臣,其正式全称为“北洋通商大臣”。从该官职创设之始,依据其命名,“通商”即为核心职能。但需指出,自洋务运动兴起,李鸿章任职北洋大臣期间,此官职的性质产生了显著变迁。除传统的通商职责外,洋务事宜亦被纳入其职权范畴。
洋务运动所涉领域颇为宽泛,举凡创办各类近代化实业、开展近代教育事业、购置新式军备器械,以及修筑铁路、铺设电报线路等诸多事宜,均被纳入洋务范畴。
在晚清同光年间,内政与洋务堪称国家政务的核心关键所在。于洋务运动进程中,李鸿章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领导角色。彼时,与西方列强展开沟通交涉等外交事宜,亦多由李鸿章主持操办。从职能层面剖析,李鸿章所任北洋大臣之职,集商务、外交、工业与信息化等诸多重要职权于一身,类似于当下商务、外交、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首长的综合职能。
【第四、海军会办大臣】
在清代官制体系中,会办与帮办乃是对职位序列中处于次席或第三顺位官员的特定称谓。以新疆、西藏地区的职官设置为例,其中不乏会办大臣与帮办大臣之职衔。而这些官员在行政架构中,直接隶属于参赞大臣、伊犁将军以及驻西藏办事大臣等上级官员。
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洞察到水师发展滞后的严峻形势,遂决意筹建近代化海军。为达成此目标,特设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这一机构,该机构通常简称为“海军衙门”。
在国家的核心架构中,海军衙门占据重要地位。彼时,慈禧太后饬令醇亲王奕譞总揽海军事务,统摄所有沿海水师的调度与指挥权。同时,委派庆郡王奕劻、身兼大学士与直隶总督之职的李鸿章协同处理相关事宜,又命正红旗汉军统领善庆、兵部右侍郎曾纪泽辅助办理。
从历史发展来看,醇亲王奕譞在政务能力方面存在局限性,难以有效承担海军衙门所涉繁杂事务。事实上,彼时海军衙门的实际掌控权落于李鸿章之手。基于此局势,李鸿章凭借这一契机,成功组建北洋海军,并通过该举措,将全国范围内与海军建设相关的资源牢牢把控,在晚清海军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主导地位。
庆郡王奕劻作为远支宗室成员,其在当时的政治影响力相较于奕譞而言,实难望其项背,且资历尚显浅薄。彼时,慈禧太后出于培养奕劻的考量,特命李鸿章对其加以引导历练。故而,尽管奕劻与李鸿章共同担任会办大臣一职,但实际上,奕劻在政务决策过程中并无实质影响力,真正执掌决策权的仍是李鸿章。
从官职架构而言,李鸿章所任的海军会办大臣一职,在职能定位上与海军副司令有一定相似之处。然而,鉴于李鸿章实际掌控海军衙门,在海军权力体系中,其所处地位实则与海军司令员相当。
在晚清政治架构中,文华殿大学士一职,其职能类比于现代国家行政体系中的内阁首辅,承担着总揽政务之责。直隶总督,则仿若区域军事与地方行政权力集于一身的要职,不仅掌控北部军事防务,亦兼领直隶地区(今河北省一带)的军政事务,犹如军区司令与地方军事主官的结合体。北洋大臣,恰似多个重要部会首长之职能融合,手握外交、洋务及诸多关键事务之权柄。而海军会办大臣,实乃海军指挥体系中的最高统帅,执掌海军之各项事宜。值得注意的是,李鸿章一人身兼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以及海军会办大臣这四项要职,因其权力之大,在当时素有“第二朝廷”的说法,足见其在晚清政治格局中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