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牛凤山,这名字可能好多人都没听过,可要是说到他的“武状元”功绩,那可就会让人对他产生强烈的好奇了——一个出身农民家庭的人居然能成为武状元,这不禁让人琢磨他到底是怎样在科举考试里崭露头角的,又给自己的家族赢得了何种荣耀。不过呢,时间过得飞快,牛氏家族曾经的辉煌已然消逝,牛凤山的后代只能在那破旧的状元府里,过着艰难的日子。牛氏家族从风光无限到逐渐没落,他们的遭遇反映出的正是整个时代的变化。
【一、农民出身的武状元】
牛凤山,这是个普普通通农家孩子的名号。
在河南汜水县的明月坡村,有户牛姓人家。他家世世代代以务农为生,日子过得挺紧巴。牛凤山打小就跟着叔父练武艺,射箭、骑马这些本事那是样样拿手。这少年时期的他,性子很刚直,在练武的空闲时间里,还乐意帮着村里的老百姓解决纷争。村里的人都讲,牛凤山是个心地善良又热心肠的好小伙儿,日后肯定能有大作为。
道光十年(1830 年),皇上颁诏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牛凤山家境贫寒,不过他的心中却悄然燃起了科举的梦想之火。他出身于穷苦的农家,打小就对读书怀有极其浓厚的兴趣。家中虽说穷得叮当响,可每当牛凤山求学时,父母都会竭尽全力地给予支持。“一天不读书,满心都是愁。”牛凤山常常坐在那破旧的书桌前,一待便是好几个时辰。品德培养的教科书,还有四书五经,他都认认真真地研读。纵然生活艰难,可他对求学的那份热情丝毫没有减弱。
靠着亲朋好友的帮忙,他踏上了北上赶考之路。启程的前一晚,牛凤山的心里满是激动和不安——这一趟出行,会左右他这辈子的走向。独自一人到京城求学应考,这对牛凤山而言是从未碰到过的难题。尽管心里挺没底,但牛凤山依旧充满期待。他深信只要用心读书,肯定能够让自己和家人的命运有所改变。这般积极向上的心态,变成了他走向成功的台阶。
三月初六那天,武举考试按时开场了。考官瞅见牛凤山那带着农家子弟气息的言行举动,心里不禁有些小瞧他。考官们见惯了富家公子那种端着的做派,所以对牛凤山这种放松的举止就挺看不上眼。然而,等牛凤山开始展示骑射本事的时候,所有人都被惊到了——他的箭射得那叫一个准,骑马的技术更是厉害得不得了,简直让全场人都服气。这下子,考官们紧皱的眉头也慢慢松开了。说到底,真正的本事可不看身份高低,牛凤山出众的才能已经把在场的每个人都给折服了。
夏秋一过,乡里传来大喜讯——牛凤山夺得武状元啦!这消息好似炸雷一般,眨眼间就在整个明月坡传开了。左邻右舍都赶来道喜,热络地给牛家送各种礼品。牛凤山的爹娘激动得啥也说不出来,眼里满是泪水。这一家人带着皇上赏的彩带和金银,高高兴兴地踏上了归乡之路。在回乡的途中,牛凤山的脸上一直洋溢着幸福的笑意。他不停地想起在考场上自己那惊艳全场的超强本事,还有考官们从轻视到钦佩的眼神。当上武状元,不单单是对自己付出的认可,也让家里人不再受穷。此时此刻,他心里那叫一个高兴,那叫一个自豪!
回到家中,牛凤山把金银拿去典当,然后用这笔钱对原先的住房进行了修缮和扩建。那用瓦当当铺砌的房子变得愈发大气壮观,成了整个明月坡最显眼的府邸。村民们对武状元的风光热闹纷纷叫好,也为牛家的荣耀感到骄傲。牛凤山并未因取得成就而变得傲慢自负,他始终保持着谦逊和谨慎,时常提醒自己不能忘了根本。不过,在曾经的童年玩伴跟前,功成名就的牛凤山还是没忍住显露出了一些自满之态。这一点点的得意劲儿,或许正是他多年辛苦奋斗后在心理上的一种释放吧。
【二、父子双状元的辉煌时期】
牛凤山夺得武状元后,可谓是声名大噪,这一荣誉还让牛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据清朝的规制,武状元能够获任一等侍卫,就此告别农民的身份。牛凤山还受到了道光帝的接见,并被赐予武功将军的职位,肩负起镇守虎牢关的重任。
在光绪年间,牛凤山一路高升,做到了总兵之职,成为了一地之主,被人们称作“牛总兵”。他频繁地向朝廷禀报军民所面临的困境,恳请朝廷减轻赋税,对灾民进行救济。朝廷上下,都对牛凤山的才干和品德深感钦佩。曾经的那个贫困少年,现今已然蜕变成了一位英明的地方镇守大臣。回想起往昔的艰难岁月,牛凤山的心中满是感恩之情——要是没有母亲的耐心教诲以及村民们的帮衬,他断然不可能取得今日的成就。
牛凤山那可是功成名就之人,他的儿子牛思瑄在书法和文章方面极具天赋,很受慈禧太后和皇上的喜爱。在光绪十年(1884 年),牛思瑄去参加乡试,一举夺得了举人的第一名。本来是有机会成为状元的,可谁承想,他的考卷被风给吹起来了,变得残缺不全,最后只得了进士的第二名。这就好比瘢痕山丘上绽放了一朵桃花,让牛家又增添了一份文墨的光彩。
牛凤山为儿子的成绩自豪不已。儿子不仅传承了他的武艺,在他不太擅长的文采方面也很出色。这父子俩各有专长,当真是虎父无犬子。牛思瑄打小就聪明好学,牛凤山对他期望颇高。现今儿子果然没让父亲失望,打拼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一想到儿子比自己更有成就,牛凤山心里满是欢喜与骄傲,半点儿阴霾都没有。
光绪十五年(1889 年),牛思瑄获特召,得以进入翰林院任职。其后,他还受巩县康百万家之托书写匾额,此匾额被赞为“中华四大名匾”之一。牛思瑄的书法功力深得众人认可,官职再度晋升,被授予翰林院侍讲学士。翰林院乃是朝廷给予的极高荣誉,这让牛思瑄得以进入权力核心圈层。他的文章与书法深受皇上钟爱,因而权势在握,家中访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父子二人,一个擅长武艺,一个精通文墨,那名声可是相当响亮。明月坡呢,也借着武状元的赫赫威名传遍四方,逐渐变得兴旺起来,成了汜水县的一个大村子。牛家的辉煌时刻,正是在这父子俩的引领下来临的。现今,牛家已然成为名门望族,世世代代都享有荣耀。回想往昔那艰难的日子,对于牛凤山来说,早就成为了过去。他心中颇多感慨,人生的奇妙之处就在于这样一步步地展现开来。
【三、牛氏家族的衰落】
那夕阳真是美极了,然而遗憾的是,台阶之下的孤独之人满心忧愁。
想当年,牛凤山和牛思瑄还在世的时候,那牛家可谓是热闹非凡,门前来往的人络绎不绝。然而,等他们先后离世之后,这牛家家族就慢慢变得没落,一天不如一天了。
牛凤山有六个儿子,可不少都早早地离世了。这沉重的打击让牛凤山痛苦到了极点。他原本想着能子孙满堂,哪承想事与愿违。牛思瑄呢,也没个孩子,他走了以后,他那文章书法方面的本事也就没人能继承了。这家里呀,再也没个能撑得起场面的人了,慢慢地也就没人在意了。
牛凤山和牛思瑄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原本众人都觉得能让牛家一直兴旺下去,然而事与愿违。望着那空荡荡的宅子,牛凤山的心里满是失落,难以掩饰——他这辈子给家族挣来了充足的荣耀和钱财,可没成想,这所有的一切很快就要变得无人在意了。
明月坡地处偏远,还很闭塞,跟外地那些商业发达的地方没法比。而且交通也不便利,好多年轻人都只好出去找活路。这样一来,人才不断外流,牛家的人丁也越来越少。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牛家的后辈都离开了老家,明月坡村变得空荡荡的,剩下的只有老的、弱的、病的和残的了。那冷清的老宅目睹了牛家后代的分散,想当年,这儿那可是热闹得很,可如今却是冷冷清清,没什么人了。
那时候,国家开展土地改革,明月坡村的土地都分给了村民们。牛家老宅周边的田地全划给了别的家族,牛家的后辈们不得不搬出老宅,各自搭建起简易的草屋过日子,往昔的繁荣景象难以再现了。在离开老宅的时候,每一个牛家后人的心里都充满了留恋——那儿留存着太多的美好过往。可是,衰败的命运无法扭转,他们只能背起简单的包裹,怀着家中一无所有的绝望心情离开。
在那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老宅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也没人去打理。墙皮不停地脱落,梁柱都歪歪斜斜的,院子里还积了不少水。想当年,这样的情景是牛家的后辈们想都不敢想的。可现在呢,往日的辉煌已然消逝,这破败的宅院就和牛家的后人似的,在时代的大潮里被当成了没人要的孩子。
如今,老宅中就剩牛师静一个人独自生活。他是牛凤山的重孙,已然八十岁高龄。他的兄弟姐妹都已先走一步,父母也都离世了。他独自住在这破旧的宅院里,这里既没通电也没通水,日子过得很艰难。牛师静本是牛家最小的一辈,却只能靠捡破烂维持生计。他常常会想起小时候听长辈讲述的牛家往昔的辉煌,这和如今的衰败境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些零零碎碎的回忆成了他生活的精神支撑,也让他越发坚定地要守护好这最后一处家族老宅。
牛师静身体不便,找个稳定工作对他来说很困难。很多时候,他就待在那破旧的状元府里,偶尔会在村里捡些废品,以此换点钱维持生活。村里的人虽说心里同情他,可也没能力给他提供帮助。想当年,牛家可是给整个明月坡村的穷苦人家都提供过救济。现如今,情况却大不一样了,牛家的后人竟然变成了需要别人救济的人,这种巨大的反差,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千啊!
现今,往昔的荣耀早已消逝,武状元的后代竟成了依靠政府救济金生活的孤独老人,这和 200 年前牛家的昌盛景象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时光如流水,岁月如飞梭,事事变化,人也不同了,着实令人感叹不已。
【结语】
牛凤山摘得武状元桂冠,由此拉开了牛氏家族辉煌的序幕。这父子二人能文能武,让牛家的名声在当时极为响亮。然而,这种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牛氏家族在短短百年的时间里便从兴盛走向衰落,直至今日这般境地。
事实上,牛家的兴衰可谓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典型写照。近代科举制度遭到废除,知识分子不再拥有唯一的发展途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众多古老的家族都难以避免走向衰落的结局。咱们不能老是沉浸在往昔的荣耀之中,而是得依据实际情况,跟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这样才能够为家族打造出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