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征文|《结缘郑州大都市》卞士生—077号

大豫出版 2025-02-21 16:33:54

结缘郑州大都市

文/卞士生

若用一个主题词描摹郑州这座城市的轮廓,那么我会选择“高大上”一词(即“高端、大气、上档次”)。在当今社会中,“高大上”通常用来形容某些事物或活动非常出色,具有很高的品质和档次,能够显示出一定的地位和水平。

人口规模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仅郑州所辖城区以534万的规模,使郑州跨入特大城市(标准500-1000万人)行列。

打开记忆的闸门,感慨人生之旅,回想起我与郑州这座城市几十年来结缘的点点滴滴或时光片段。早就听说郑州有“火车拉来的城市”之称。记得四十多年前,我于老家汲县(今卫辉市)一中复读毕业,并考取中国矿院(今徐州中国矿大)。入学报到的日子,父亲第一次送我出远门。我们爷俩一起,从汲县火车站上车,沿京广线正南方向(途经新乡站等),约一百余公里就到了郑州老火车站。考虑从郑州转车,沿陇海线到徐州还有300多公里的距离,路途比较远,我没忍心让父亲继续送我到学校……这仅是我与郑州第一次擦肩而过。

在郑州、开封和周口等地,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清末重臣袁世凯,为了避免周口项城老家的风水遭到破坏,极力阻挠当时中国历史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大桥选址于开封,因为这样黄河大桥南行之路必经周口。就这样,位高权重的“袁项城”以一己之力,促使大桥桥址选在了郑州邙山头。此举成就了原来小小的郑县,落寞了繁荣的水陆重镇周口,冷落了热闹的河南原省府开封,繁荣了京汉铁路沿线的无数个小城镇。而这些,只不过是一个传说而已。

其实,郑州之所以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主要是因为其在20世纪初,成为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的交汇点,构筑了中国铁路史上第一个“黄金十字架”。随着中国铁路“第一大枢纽”逐渐成为“中国铁路的心脏”,小城郑县升格为郑州(1948年设立时仅有16.4万人),继而升格为省会(1954年10月由开封迁往郑州)。

跨入新时代,郑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运行,开启了中国与欧洲的“新丝绸之路”;近几年来,全国首个“米”字形高铁网落成,郑州更是通达祖国的四面八方。郑州从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城,一跃成为中国现代交通枢纽城市,极大地促进了人流、物流和资金的流动,推动了商业和城市的迅猛发展。

我与郑州初次结缘。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是大学生包分配(“吃皇粮”)时期。矿院毕业后,我被派遣到河南省煤研所工作(原址郑州市文化路82号,新公司今迁于高新开发区枫杨街17号)。随后,所里安排新分配的10来名学生到原鹤壁矿务局(今鹤煤公司)三矿、六矿、小冷矿泉实习。一年后,同学们都如期返回了郑州所里,我却留在了鹤壁矿区工作,并在那里安家落户,娶妻生子……

此后我与郑州无缘,一别就是二十余年。后来在郑州与同学们聚餐叙旧时,他们总是开玩笑说,“煤黑子”老卡在鹤壁实习时找了一个“小白妮”,所以不回郑州了。真的是这样吗?我没有作过多的辩解。

虽然脱离了郑州,却免不了与省城打交道。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国有煤炭企业下放地方管理。后来的十多年间,由于当时的业务,我免不了去郑州出差,比如到过原河南省煤炭工业厅(局)、煤炭经济研究会、煤炭行业协(学)会、郑州大学、黄河迎宾馆等多个单位,或参加会议,或汇报工作,或工商管理培训等。

其间,漫步于郑州的大街小巷,如金水路、经八路、经七路、文化路、花园路、大学路等,顺便逛逛附近的书店买本书看,偶尔尝尝地方风味小吃(如郑州烩面、胡辣汤、烤串等)。时间允许的话,我还会转转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碧沙岗公园及动物园,领略一下郑州独特的市井风情。

市场经济环境下,兼并重组是国企做大做强的基本途径。调查研究并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信息,是我的工作任务之一。印象较深的是省里当时提出鹤煤兼并郑煤机一事,当时我随公司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到郑煤机尽职调查。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并没有实施。不过,中原中路、西三环、建设西路、秦岭路上的市容市貌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缘分是个很奇妙的东西,有时候叫人捉摸不透,因为你无法预测它什么时候到来。河南是煤炭大省,2008年省国有企业战略重组迈出重要一步。同年12月初,由省内几家大型煤炭、化工企业重组整合而成的河南煤化集团(今河南能源)挂牌成立。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我有幸从豫北鹤壁煤城应聘到了郑州绿城工作。至此,通过工作单位(岗位)的变动,我又与郑州这座城市再次结缘。

集团总部位于郑东新区商务外环,当年我的办公室在大厦28层。隔着明亮的玻璃窗,在室内或走廊里环顾四周俯瞰,五彩斑斓的景色尽收眼底。宽阔的中州大道上,车流如织,川流不息。周边,伴随着升降机的起伏及空中吊架的旋转,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架架立交桥联通四方,呈现出郑东新区如火如荼建设的繁忙景象。

新区CBD不愧是郑州的一张亮丽名片,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道别样的风景给惊到,很难相信这是一座位于中原腹地的大城市。无论是白天驶过,或者是入夜的惊鸿一瞥,都会对这里印象深刻。“玉米棒型”的嵩岳宾馆,椭圆形的艺术中心,还有桅杆斜拉的会展中心,一条条宽阔的绿化带或一座座游园,都成为我久久难忘的风景线。

我与郑州的航空物流贸易有缘。2011年,河南省全面启动了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建设,开始重组全省的航空资源,筹备投融资公司平台,河南航投集团顺势而生,同年10月我被调到本单位运营管理部任职。

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3600多年前郑州已是古中国贸易交流活跃的商都或商城。上世纪七十年代,郑州短缺经济笼罩,一派暮气沉沉。到1984年,郑州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落户,商业系统开始为企业松绑放权。郑州定位“以路兴城、以商立城”,目标直指立足中原、面向全国的贸易中心。随着市场苏醒,一场令全国瞩目的“郑州商战”由此而来。

“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1989年全国最早的股份制商场亚细亚开业,这句广告语首次出现,并且在此后的30多年间一直萦绕在郑州人的耳边,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同时,郑州二七商圈也成为中国现代商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时光流长,岁月沧桑。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面临工作压力和生活变故的双重挑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卫辉老家的双亲永远是我心中的牵挂。十年前的一天下午,我在班上突然接到二弟的电话说,母亲病故……令人心痛的是,五年多后,岳母大人、老父亲又相继离开了我们……

我的小家庭也与郑州有缘。2015年,我在金水某小区买了一套商品房,妻子负责组织装修后,我们三口搬进了新房居住。随后,办理了新的身份证,更新了户口簿,这标志着我家三口人正式成为郑州的居民。令我欣慰的是,儿子当年也在港区某物流公司参加了工作,端上了自己的“饭碗”。

十多年来,工作期间,我考察过郑州经开区的新“郑煤机”、中铁装备等企业以及蓬勃发展的航空港区;闲暇时候,参观过河南博物院、河南自然博物馆、郑州绿博园;打卡过红色地标二七纪念塔(纪念堂);游览过巩义的海上桥、黄河南岸的马渡等美丽乡村……郑州这座现代化大都市,充满了我萦绕缠绵的惜缘之情!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最让我着急的是,儿子虽然落实了工作,但婚姻大事迟迟没有解决,直至步入大龄之列。不过好事多磨,我这个人始终坚信缘分,遵从内心的期待。

金秋送爽,龙凤呈祥;一对新人,如愿以偿。这不,去年国庆假期间,儿子、儿媳的婚庆仪式在中原福塔爱丽舍厅举行,小两口喜结良缘,终成眷属!我和老伴心中的又一块“石头”平稳落地。事后,我问儿子:为啥把婚庆仪式选定在中原福塔?他说,你忘了,咱爷俩前几年(2018年5月1日)不是一起去上过中原福塔吗?哦,原来儿子和中原福塔早就有过约定!

缘分是一种不可奢求的机遇,无论是人与城市、人与单位,还是人与地标等,大抵如此。当很多人感慨人与人的“缘分”这两个字时,杨绛先生是这样说的:“人生遇到的每一个人,出场顺序真的很重要,很多人如果换一个时间认识,就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作者简介:卞士生,男,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人,现居郑州市。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林业文联·林业生态作家分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无锡分会理事。曾出版发行《乌金情愫》(诗歌、散文)一书。近几年作品刊载于《中国诗歌》《农村农业农民》《奔流·时代报告》《文学百花苑》《黄河文艺》《今古传奇》《人生与伴侣》《青年文学家》《文学天地》《生活文摘》等纸刊杂志及数十家文学公众号平台。此作者为大豫出书网特约作者。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转载时请务必联系大豫出版。

1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