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英去世多年后,毛主席回忆起他:田家英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

大博讲历史故事 2025-04-27 16:48:36

【前言】

田家英做毛主席的秘书一晃18年,他走后很多年,毛主席又想起了他,不由得叹了口气,缓缓说道:“田家英啊,他其实也没啥大毛病。”

【田家英引起毛泽东注意,并成为毛岸英老师】

田家英从小脑子就好使,记忆力超强,大家都叫他“神童”。小时候他就挺有想法的。1937年,他参加了抗日活动,结果被学校知道了,直接给开除了。还好地下党帮了他一把,安排他去延安陕北公学继续深造。田家英也挺给力,第二年就顺利毕业了,还留在学校当了老师,成了教近代史最年轻的一位。就在那一年,他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上毛岸英的老师后,田家英那真是特别上心,他之前自己就下过苦功自学,因此很清楚哪种教法效果最好。

田家英特别赞成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死记硬背。有一次,毛岸英在背一篇毛主席讲经济的文章,背得不太顺畅。田家英看他结结巴巴,背得挺费劲,但田家英没心慈手软,硬是让毛岸英一直背,直到能背得滚瓜烂熟。

田家英的朋友感觉这种做法太苛刻了,想着或许可以适当减轻点要求。田家英听后,没有直接回应,而是顺畅地把毛主席的那篇文章从头至尾、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其他文章他也同样能做到这样。这样一来,朋友也就不再提什么意见了。

教毛岸英那三年,大伙都明显感觉到,他在文史和国文上简直是突飞猛进。

1948年,胡乔木介绍田家英给毛主席认识后,田家英就当上了毛主席的秘书,这一当就是18年,还是政治秘书。在这段时间里,他深得毛主席的信任。

新中国成立后,啥都得从头开始搞,毛主席特别忙,每天还得抽时间看好多老百姓写的信。那时候,毛主席真是忙得团团转,一点时间都没有。为了能让自己轻松点,他就让田家英帮忙回一些信。

不过,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那些信件是越堆越多,田家英都忙不过来了。于是,中央书记处秘书室就这么出现了,后来又改名叫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田家英成了这个室的头儿。这个部门,就是咱们现在说的中办信访局的老底子。田家英特别在意老百姓的意见,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把信访工作搞得红红火火。

【起草宪法因劳累吐血】

1952年快结束时,中共中央下了决心,说要赶紧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给开了,还得定个宪法。到了第二年,毛主席就带着宪法起草的团队到了杭州,田家英也是团队里的一员,而且他可不是光挂个名的,那真是实打实地干活。

田家英一直参与这项工作,从开始到结束都没落下,并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他都付出了很多努力。

写宪法前,田家英忙活着搜集了一大堆讲宪法的书和法学方面的理论书。跟毛主席去杭州那会儿,他愣是扛了两箱子书过去。

不过,制定宪法那会儿可真是一波三折。田家英、胡乔木和陈伯达三人老是有不同意见。为了避免闹僵,田家英和胡乔木得提前跟陈伯达商量好。没多久,罗瑞卿也加入了进来,他可不怕得罪陈伯达,直接就说哪条得怎么改。陈伯达对罗瑞卿也没办法,心里挺不痛快的,老跟田家英念叨:“我不行了,得回老家教书去了!”

陈伯达最近情绪有些低落,工作也显得不太上心。因此,杭州那边起草小组弄出来的宪法讨论稿,大都是田家英和胡乔木两个人搞的。

3月17号,毛主席和起草小组回到了北京。可这时候,胡乔木因为眼睛不舒服,得住进医院,这样一来,田家英身上的任务就更重了,忙得团团转。

有时候,田家英得同时忙着宪法草案的讨论和修改,他老是从晚上一直干到第二天早上,没日没夜地工作,最后身体实在撑不住了。他因为太过劳累,竟然吐出了血。那时候,田家英才刚刚32岁。

初版稿子搞定后,我就陆陆续续给毛主席送过去让他看看。可遗憾的是,后来因为手头其他活太多,给耽误了,那个宪法解释也就没能整完。

田家英做事专心,干哪行就爱哪行。宪法被正式采纳后,他对法律的热爱丝毫未减。有人曾这样说起:“从那以后,法学就成了他特别感兴趣的一个领域。在他的书房里,专门有个架子,摆满了法律方面的书。”

【这里的亩产量充其量也就650斤】

在毛主席身旁做秘书的18载光阴里,田家英还有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到外面搞调研。

1959年,毛主席让田家英带了个调查小组去四川了解情况。他们头一站选了郫县,可不管到哪儿,总有当地的干部跟着,农民们吓得不敢讲实话,这样一来,调查工作根本没法往下开展。

田家英琢磨了好久,为了摸清真实状况,他决定换个方向,跑到他舅母住的新繁县崇义公社去看看。那时候,“吹牛风”刮得挺猛,崇义公社更是大胆,直接宣称他们的稻田每亩能产二万四千斤粮食。这消息一传出来,把大伙儿都惊得目瞪口呆。

田家英靠着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心里马上有了数,觉得这事儿可能有点儿水分。他二话不说,带着调查小组就奔这儿来了,打算把里面的门道都给摸清楚,然后把真实状况如实向毛主席汇报。

田家英一到这儿,立马就用他那地道的四川话跟乡亲们聊上了。大伙儿见他不仅跟大伙一块儿干活,还特别随和,慢慢地,对他的那点生疏感也就没了。

田家英跟干部群众拉家常时,老问起那个数字准不准,结果每次听到的答复都一个样,说这就是真实情况。但田家英可不是好糊弄的主儿,他没急着发火,而是不断提醒自己,得沉得住气,慢慢来。

某天,田家英碰巧在街上撞见了新结识的大队书记林功谦。他俩走着走着就聊上了,氛围挺不错。聊着聊着,林功谦被田家英的实在劲儿给触动了,接着他收起笑容,认真地说:“田主任,我得实话实说,咱们这儿一亩地顶多能收650斤粮食。”

林功谦一瞅见跟在田家英屁股后面的那些县里的大官,心里头有点发憷,赶紧话锋一转,说自己有些事儿还没整明白,要不还是先回去再琢磨琢磨。不过,田家英心里已经跟明镜似的,知道这家伙说的是真话。

田家英问队长马世才,仓库里还存着多少粮食,马世才毫不犹豫地告诉他,足足有3万斤呢。

粮仓门一开,里头真堆着三万斤粮食,田家英心里直犯嘀咕,难道自己之前的想法不对?他凑近点儿,瞪大眼睛瞧了瞧,还踩上谷堆试了试,这一踩,感觉脚下软绵绵的,还特有弹性,不对劲儿,这里面肯定有猫腻。

田家英抄起旁边的竹竿,往粮堆上轻轻一戳,底下的稻草立马就显现了出来。敢情这粮堆表面就铺了薄薄一层谷子,底下塞的全都是稻草。

【田家英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

七年后的一天,逢先知把田家英叫了过去。等田家英回来,他老婆董边就听见他说:“家英啊,这回我摊上事儿了。中央那边收到了一些说法,说是让我从今天起先别干了,得好好反省反省......”

等逢先知他们一走,田家英就翻出了一个从没动过的蓝布盒子,里头全是毛主席的亲笔字,每张都装裱得特别讲究。这些都是他做毛主席秘书那会儿,慢慢攒下来的。有的是毛主席特意写给他的,有的是主席不用了,他觉得可惜,就给收了起来。田家英对毛主席的书法特别着迷,所以一直好好保存着。

以前啊,田家英老喜欢拿着那个盒子,跟妻子念叨:“这可是咱们的宝贝,也是国家的宝贝。”现在再看看那盒子,他心里五味杂陈,最后还是把它放回了原处。也许是觉得这东西不属于那些“文件”的范畴,又或许是他太心疼这些墨宝了,实在舍不得交出去。

5月23日一早,永福堂那边传来一个让人心碎的消息,田家英上吊自杀了。这个才44岁的男人,就这么走了。董边看到他的遗体,哭得撕心裂肺。随后,田家英的遗体很快就被送去火葬场了。到了晚上,董边他们一家人就从中南海搬了出来。

多年后,毛主席又想起了那个跟了他整整18年的秘书,不禁深深叹了口气,缓缓说道:“说实话,田家英其实并没犯啥大错。”

1980年,中央在八宝山给田家英办了个挺庄重的告别仪式。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