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主张“愚民”?《道德经》最被人误解的观点之一!

中华神秘文化 2020-09-23 22:25:08

长期以来,主流观点一直认为,老子是反智主义的,主张实施愚民政策。

这主要是因为,《道德经》(《老子》)中有多处言道: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第三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第十九章)

“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

等等。这些都被视为老子主张“愚民”的证据。

不过,正如有许多学者所指出,如果说老子反对人民群众学习知识,主张故意使人民愚昧,以利于统治者长久维持统治;那么,综观《老子》全书,却有诸多矛盾之处。

比如,老子对阶级社会基本是持批判态度的。这种批判也包含着对统治者奴役、压迫人民的批判,并且明显地表现了老子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胡适先生就称老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向统治者放大炮的革命党”!而且老子主张“爱民治国”(第十章)——

这样一个批判统治者和同情人民的思想家,却又主张愚民,似乎不太说得过去。

所以,有学者推测,《老子》第六十五章“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原文或为“娱之”,“娱”字解为“悦乐”;但后来却被妄改为“愚之”,以迎合封建统治者的意图。

又如,《老子》书中多处称扬赤子、婴儿的无知无识,认为那是最富有生命力、最合乎自然的状态;

第二十章自言“我愚人之心也哉”(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以及“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等;

第四十九章又称,圣人“为天下浑其心”……

可见,老子所说的“愚”民,应该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那个意思。因为如果说老子主张使人民愚昧的话,那么他不单要“愚”人民群众,而且连自己和圣人也要“愚”,似乎不太说得通。

那么,老子所说的“愚”,是什么意思呢?

著名道家文化学者陈鼓应先生在《老子注译及评介》一书中指出:

“后人以为老子主张愚民政策。其实这里所说的‘愚’,是真朴的意思。老子期望统治者培养出笃实的政风,引导人民以挚诚相处。老子不仅期望人民真朴,他更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老子以‘愚人之心’来赞许圣人的心态,可知‘愚人’乃是治者的一个自我修养的理想境界”。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老子所谓“愚”,不仅只是“真朴”、“素朴”,同时还是一种“大智”。

《老子》中惯用一种表达方式,即“正言若反”,这是老子辩证法的一个显著特征。

《老子》中有大量类似的话,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等。

像“大巧若拙”,巧和拙,本是对立的,相应固定的。但是某些作为,表面上看来是“拙”,人们也称其为“拙”,但实际却是比通常所谓的“巧”还要“巧”的 “大巧”;而通常所认为的“巧”,相对于“大巧”来说,就成为“拙”了。

“智”和“愚”也类似(大智若愚)。

另外,《老子》中还有一句著名的话:“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天之道”与“人之道”是对立的。

当以“人之道”者的语言,来表达“天之道”者的概念时,便形成了“正言若反”的表述方式——

“人之道”者以为“智”的,“天之道”者则以为“愚”;反之,“人之道”者以为“愚”的,“天之道”者则以为“智”。

在老子看来,依“人之道”(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智”)行事,于人于己都未必有好的结果;而依“天之道”(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愚”,但却是真正的“大智”)行事,则于人于己皆有利无弊。

老子希望我们遵循“天之道”,而不要被一些错误的常识或常态所蒙蔽、所束缚。

总之,那种认为老子是站在统治者立场上主张愚民的说法,是有问题的。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6 阅读:409
评论列表
  • 2020-10-10 00:50

    关键在于明君与愚君。道德经是书籍。非悟道者亲临其境不能见明。

  • 2020-10-01 09:08

    我怎么没感觉道德经愚民

    堆雪球 回复:
    分境界。一个凡人与仙人的见解差距是很大的。
  • 后人说之

  • 2020-10-03 11:24

    我觉得这个愚民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商君书也有提到的,那里就说得比较明确。不能说正确或错误,政策都是因基本国情制定的,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以前的东西可能就觉得是错的。

    大地神奇宝宝 回复:
    时代不一样,很多东西的看法就不一样了
  • 2020-09-28 01:48

    没有说清楚

  • 2020-09-24 06:43

    故,道家,源于教化之深意

  • 2020-09-24 06:50

    这也是老君爷爷西隐之无奈之吧!

  • 2020-09-24 14:23

    已阅。可惜还是没有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