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34年,高欢立元善见为帝,建立东魏。
535年,宇文泰立元宝矩为帝,建立西魏。
高欢着急了,本来和南朝梁就打得难分难解,这又多出一个西魏来。
趁着此时实力占优,高欢先是与梁武帝萧衍讲和,同时,高欢、高敖曹、窦泰兵分三路,直扑西魏。
537年正月,宇文泰集中兵力,突袭窦泰,东西魏之间的第一次大战潼关之战,以西魏获胜收场。
10月,高欢再度组织20万大军讨伐西魏,双方的第二次大战沙苑之战爆发。

一、实力对比
西魏此时正陷入特大饥荒,内患极其严重。
宇文泰仅有不到1万的亲军跟随,各州人马尚未调集。
高欢大军压境,所过之处,西魏州县纷纷投降。
而东魏这边,高敖曹把西魏的粮仓重地弘农团团包围,断了宇文泰的粮道。
更关键的是,此时宇文泰在西魏的人设,和高欢在东魏的一呼百应没法比。
534年,北魏末代皇帝元修受不了高欢的专权,跑到宇文泰那里。
从北魏孝文帝元宏这论起来,元修是元宏五子元怀的儿子。
高欢见元修跑了一直不回来,才立了元宏四子元怿的孙子元善见当了皇帝。
宇文泰则在535年杀了元修,立了元宏三子元愉的儿子元宝矩为皇帝。

从家谱上看,东西魏立的都是北魏正统皇室。
不同的是,高欢一直很尊敬元善见,世人皆知。
宇文泰却杀了一个皇帝,而且新立的皇帝元宝矩,其父亲元愉从前曾经造过反,当过37天的皇帝!
所以,在口碑上,高欢也是碾压宇文泰的。
高欢心说,宇文泰,这次你还不死?

二、西魏取胜的3个关键
1、宇文泰
敌众我寡,西魏众将都建议退守,一方面可以等待救援,一方面可以诱敌深入。
宇文泰却说:
“高欢的军队刚到边境,咱们这边就有那么多投降的,要是让他进来了,那还不全完了?”
于是决定自领1万人马,仅带3天口粮,直抵黄河西、渭水北的沙苑,正面迎敌。
1天赶路,1天侦察+开会,1天打架,刚刚好。

2、达奚武
两军在沙苑摆开阵营,宇文泰派部将达奚武带着3名侦察兵刺探敌情。
达奚武化妆成东魏士兵,偷听到对方的军令后,居然大摇大摆地进入敌营,到处转悠,碰到不守军纪的敌兵,还上前大声喝斥,用鞭子抽打。
经过如此入戏的侦察,达奚武把高欢军中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3、李弼
达奚武连夜返回反馈情报,骠骑大将军李弼献上诱敌之策:
渭水北岸的东面有一片芦苇很高的泥泞之地,不利于东魏军骑兵作战。
我们可伏左军赵贵、右军李弼于此,将兵器都藏在芦苇之中。
然后把老弱残兵列在芦苇之前,东魏军必然轻敌冒进,我军可伺机杀出,截断前后。
宇文泰听从了李弼的计策。
第二天,东魏军见西魏的中军如此稀松,连进攻队形都没排好呢,就纷纷杀了过去。
谁不想活捉宇文泰啊,大家都拼命往前冲。
西魏的左军赵贵、右军李弼依计杀出。
没想到,双方兵力相差太过悬殊,伏兵并没能成功将东魏军队前后截断。
危急时刻,又是李弼,史载:
弼呼其麾下六十骑,身先士卒,横截之,贼遂为二,因大破。
李弼率领60骑,奋勇当先,将东魏军横截成两段,大破高欢。
李弼的曾孙,就是隋唐之际著名的瓦岗寨李密。
那向来稳重、打了一辈子仗的高欢,就一点咬头都没有吗?

三、高欢有4次机会直接杀死比赛悬念
1、丞相长史薛琡曾劝说高欢:
“高敖曹已经断了西魏的粮道,我们只需步步为营,设置关卡,等到夏收时,西魏的军队基本都饿死了,黑獭(宇文泰的字)只能投降了!”
这条上兵伐谋的毒计,高欢却没采纳。
2、大将侯景(就是“侯景之乱”的主角)劝说:
“20万大军集中一处,一旦有一点溃败,就可能全军皆乱,不如分前后两军,正奇呼应。”
高欢也没有听,后来当西魏伏兵出击时,东魏全军果然都一股脑地四散奔逃。
3、大都督斛律羌举献计:
与其在这与困兽犹斗的宇文泰死磕,不如派一支奇兵奔袭长安,可一战定乾坤。
这条妙计,还是给扔一边了。

4、高欢自己也出过一个妙计,就是借着芦苇发动火攻。
侯景却反对:
“一把火把宇文泰烧焦了,太便宜他了,应该活捉了拿来示众!”
另一员猛将彭乐也说:
“我们现在是100个对付他们一个,稳赢的局!”
这个彭乐非常凶猛,是东魏此战中唯一取得局部胜利的大将。
战斗中,他的肠子都给捅出来了,一时半刻没塞回去,竟然把露在外面的一截给砍了不要了!
彭乐的部队击退了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
高欢是该听的没听,不该听的全听了。

连续错失四次机会,率领20万大军的高欢,最后只带着几十个骑兵逃走。
经此战后,宇文泰在西魏的独霸地位终于奠定。
他非常高兴,战后让所有将士,每人都在沙苑种了一棵树:
乃于战所,准当时兵士,人种树一株,以旌武功。
史书中将沙苑之战,与刘秀的昆阳之捷并论。
而高欢、宇文泰,当世两大枭雄,彼此之间不死不休的征战,才刚刚开始。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东魏变北齐,西魏变北周,北周杨坚建隋。所以,高欢此战若胜,历史没法往下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