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上了岁数的农村人,很多人都记得小时候买牛皮糖的场景,那时候大家手里只有一两枚铜钱,根本不够买下一整块牛皮糖。但商贩们会按照金额,从整块牛皮糖上敲下来一小块给买家。
而这,就是“零敲牛皮糖”。多年后,在朝鲜战场上的美军不会想到,这变成了志愿军对付他们的绝佳战术。那么“零敲牛皮糖”的战术思想,到底是在什么背景下被提出来的呢?

将军们商量战术
久久联系不上的1801951年春季攻势结束后,志愿军士气高涨,取得胜利的他们开始向三八线北后撤休整。连番的胜利让志愿军有些麻痹,他们不知道美军已经发现了志愿军后勤孱弱,每次攻势只能持续5-7天的特点。
战士们刚刚得到后撤的命令,就遭到范佛里特底的反攻打击——美“牛曼尖兵”凭借能快速激动的优势,直接抢占天险屏障昭阳江北岸渡口,从刚刚东线大捷的宋时轮兵团腰部狠狠插入,对尚且在37°线附近的27军、12军进行包抄。
而这也导致中线部分的15军和60军右翼暴露在敌人的视线下。

第五次战役二阶段经要图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60军的防线被突然出现的美25师等重装甲支队冲破,由于电台车被敌机炸毁,兵团部和下级部队全部失去联系。
这一变故导致志愿军陷入短暂的混乱之中,但到底都是久经沙场的王牌军,各部队很快自行动起来,尝试突围和联络其他战斗部。
截止27日,除了60军180师,其他战斗部陆陆续续与志司取得联系,彭老总终于能展开一条严密的阻击线,与美军展开全面对抗。但与此同时,久久联系不上的180师也让彭老总牵心不已。

彭老总指挥了抗美援朝
彭老总很着急,半夜两点紧急找来洪学智,见面后语速极快:
“从来没有过的事情都出现了,60军出问题了,那个180师同军部、3兵团、志司都失去了联络,电台怎么也联络不上……”
为了找到180师,彭老总和洪学智商量后,决定让181师和45师返回去营救180师,然而181师和45师没有带来好消息——180师损失惨重。

志愿军在前线
由于篇幅问题,这里不提180师的惊魂经历,如果有读者想看欢迎留评,后续会专开一篇文章说180师。
总之,180师的严重损失几乎成为那一代中国将领的遗恨。等到第五次战役告一段落后,彭老总自责不已,所有志愿军官兵都在痛苦地反思这场战役。第五次战役会失利,就是因为口张得太大了,想要一下子将美军全部吃掉。

影视剧中的志愿军司令部
这个战役企图已经远远超出志愿军的能力,而对于美军的战斗力志愿军也急需要重新估计。至少在志愿军装备无法短期内改变的情况下,得搞出全新的战术和全新的后勤体系。
毛主席也在反思在知晓180师大损失和第五次战役出现重大失利之前,毛主席一直做着“作战与换装同步进行”的打算,因为前线的形势大好,捷报不断传来,毛主席认为志愿军在趁胜追击的情况下,应当尽快实现现代化换装。

毛主席修复照片
《决战朝鲜》中提到:
“(1951年)5月25日,徐向前元帅赴苏要求购买60个师的装备,希望在当年全部交付,并要求苏联援助中国兵工厂建设……”
徐向前元帅的行动必然是经过了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同意,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毛主席应该暂时没有收到来自前线的汇报180师和第五次战役情况的电报。等到27日,毛主席可能才获悉前线情形。

毛主席知道第五次战役后进行了深刻反思
因为《决战朝鲜》中明确指出毛主席当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且对朝鲜战争的作战指导思想彻底改变,而这一变化正促成了“零敲牛皮糖”战术思想的形成:
“他准备长期同美国人对峙,直到彻底拖垮美国人为止。”
同时毛主席对彭老总提出“打美军野心不要大”的要求:
“我军每一个军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士军一个整营,至多两个整营,也就够了。”

毛主席提出零敲牛皮糖
这是毛主席从战争大走向考虑,提出的又一伟大战术指导思想。《决战朝鲜》作为一本纪实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作品,在进行个人或小团体的微观化描写的同时,也像这样从宏观的角度,对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细节进行了剖析,确实可以很好地帮助大家了解历史。
而在阅读《决战朝鲜》时,还很容易注意到文中的这样一句描述:
“中国当时还做了战争拖延到1954年的准备,届时将全部换装的部队投入战斗。”
事实上这也能佐证毛主席作战指导思想的改变。
在采取“零敲牛皮糖”战术后,与美军之间的斗争必然会持久化,所以对于换装的速度毛主席也不再强求要在1951年当年全部完成,恰好苏联当时也因为重建等,只能保证在1954年上半年之前交付所有60个师的武器装备。

换装苏械的志愿军战士
既然已经做好了用“零敲牛皮糖”战术持久化作战的打算,那么再将战争拖一拖,让军队于练兵的同时实现全军现代化,其实也无可厚非。
虽然后来朝鲜战局的变化导致我国没能实现这一计划,但却证明了“零敲牛皮糖”战术的高度正确性。
战斗还在持续当毛主席这一新的战术建议送到彭老总手中时,彭老总也松了一口气,并表示会严格实行战术。不过彭老总为什么会松了一口气呢?其实这要追溯到第三次战役展开之前。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经要图
第三次战役展开前,毛主席和彭老总产生了意见分歧。毛主席认为要乘胜追击,打过“三八线”,但彭老总不想立刻越过“三八线”。
彭老总身在前线,他从战场实际情况出发考虑,认为志愿军后勤比不上美军,再往前后勤恐怕跟不上,部队或会遭遇重大损失。
毛主席身在北京,接到“十三国提案”(提案内容总结一下就是“只要中国不越过三八线,将得到提出议案的13个国家的支持”),他很快意识到这是美国的缓兵之计。

毛主席在查阅资料
因为美国参联会当时又提出:
“在达成协议之前,麦克阿瑟司令官在作战上不受三八线的限制。”
也就是说中国如果答应这个提案,中朝军队之后再不能越过三八线打击美军。可见,这第三次战役就是一场“军事上有困难,政治上必须打”的战役。
而第三次战役志愿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暴露了志愿军的后勤弱点,李奇微利用这一点发起反击攻势,志愿军进入残酷的第四次战役阶段,一直到第五次战役,都打得很是被动。

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经要图
被动中,“零敲牛皮糖”战术应运而生,之后志愿军利用这一战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军队条件大大改善。持久的战事让美国不欲将战争进行下去,开始认真准备谈判。
同时,志愿军中的郑维山将军目光如炬,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砍掉美军的“三条牛腿”!

郑维山将军也曾在朝鲜战场上大显神威
“三条牛腿”到底是什么?郑维山又是如何砍的?至于这两个问题,便又是另一段传奇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