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国酒”唯有茅台,说到“国药”,那自然非同仁堂莫属。
4月3日晚间,同仁堂发布2024年年报,公司全年营收185.97亿元,同比增长4.12%,归母净利润15.26亿元,同比下降8.54%。
仅看账面数字,这份财报多少透着些寒意,但事实远不止于此。
关税风暴下,
中药未能成为“避风港”
在透视同仁堂之前,先来跟个热点。
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两项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
其中,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对等关税”税率为34%,对欧盟为20%,对巴西、英国为10%,对韩国和日本分别为25%和24%,对印尼和泰国实施的税率分别为32%和36%。
伴随特朗普的强硬表态,美股领跌,全球股市一片哀嚎。
4月7日,关税余震波及A股,许多投资者此前“津津乐道”内需股和外贸股。有投资者在清明节期间表示,“周一避险板块:农业、畜牧业、中药、部分消费股。回避板块:科技股、出海股”。
原因是,根据 2025 年 4 月 3 日美国公布的最新关税政策,中药、创新药、半导体、关键金属、木材未被纳入新增关税范围,而是被明确列为豁免商品类别。
然而,最终的市场表现是“覆巢之下无完卵”。
譬如下面要说的同仁堂。
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有人说“美国人不吃中药”。不过仅就同仁堂来看,作为一家中药老字号,仍然有一定比例的海外业务。目前同仁堂,已经在五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经营服务终端。
2024年,同仁堂中国境外营业收入13.4亿元,同比增长6.76%,毛利率高达71.43%。无论是增速还是毛利率,均大幅领先于国内。
同仁堂在美国亦有布局,根据公开资料,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均有同仁堂门店。
整体看,同仁堂的海外摊子不算大,更多依赖品牌授权和产品直接出口,受关税影响有限。
品牌整合初现曙光
对同仁堂,不了解的人只知道是老字号、国药,在药店或者电商平台往往直接搜索同仁堂寻找目标产品。
不过,稍作了解就会知道,“同仁堂”三个字背后,是长达百年的品牌恩怨,所以“你以为的同仁堂产品,未必是同仁堂产品”。
同仁堂品牌始创于1669年,即清康熙八年,由乐显扬在北京创建。后来,因资金周转问题,北京同仁堂当家乐平泉开始对外招股。在此背景下,乐家女婿张益堂入股北京同仁堂,开始统领经营、分管制药。
后来,乐平泉将北京同仁堂收回自营,张益堂也从北京同仁堂赎回股份,在天津另立“张家老药铺”,一度为北京同仁堂在天津的代理商。1852年,张益堂在未经北京同仁堂许可的情况下,自行将“张家老药铺”更名为“天津同仁堂”。
南京同仁堂则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1926年,乐氏十三代嫡传乐笃周,奉家族之命南下创办北平同仁堂京都乐家老铺南京分号,于1929年正式开业。
所以市面上,一度存在北京/天津/南京三家同仁堂,互无统属关系,均称自己是“同仁堂老字号”。三家同仁堂也都于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授予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
这使得三家同仁堂的产品在市面上极易被混淆,也扩大了三家同仁堂之间的矛盾。
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2021年8月6日,在天津同仁堂IPO后不久,北京同仁堂集团起诉天津同仁堂。
南北同仁堂之间也有诉讼案例。2024年,北京同仁堂集团起诉了南京同仁堂,要求其停止商标侵权行为、停止“同仁堂创始人”等与历史上的同仁堂进行误导性关联的虚假宣传行为,以及停止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赔偿损失。
不过,这一情况有望在近年得到扭转。
2024年12月19日,上市公司同仁堂发布公告,其控股股东北京同仁堂集团近日取得天津同仁堂60%股份的控制权,并承诺五年内进一步解决天津同仁堂及其控制的企业与同仁堂及其控制的企业之间个别非主要产品相同的情况,避免同业竞争。
至此,北京天津同仁堂之争基本结束。
同时,南京同仁堂的股东也有意转让股权,目前各方都在接洽中。
北京同仁堂集团则在2025年党建经营工作会中强调,将聚焦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等重点工作。据此,
有业内观点认为,2025年北京同仁堂集团或将加快收编南京同仁堂的步伐。
天价牛黄贵过黄金
同仁堂喜提新亮点
据财报,2024年,同仁堂营业收入前五名的主要品种为安宫牛黄系列、同仁牛黄清心系列、同仁乌鸡白凤系列、六味地黄系列、金匮肾气系列。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安宫牛黄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显示,在这一细分市场,同仁堂目前占据的市场份额约50%。
这五大系列,在中国堪称家喻户晓。其中尤以安宫牛黄为贵。2017年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价格最高时,一颗1993年产的药丸可被卖到上万元,可谓“中药奢侈品”。
图片来源:中药材天地网数据
在成本端,安宫牛黄同样夸张。
首先科普下,牛黄就是牛的胆结石,显然,不是每头牛都有牛黄的。所以天然牛黄一直是名贵中药材。根据中药材天地网数据,目前,天然牛黄已涨至每公斤160万元,折合每克1600元,这可比黄金贵多了。
包括党参其他中药材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涨价。
这给同仁堂等重要企业造成了不小的成本压力。2024年,同仁堂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0.7%,达到104亿,公司表示:主要是中药材价格上涨使产品成本增加所致。
这方面,也有好消息。首先就是牛黄不是不能人工生产,或者说是体外培养,只是在中医中药领域,“天然”产品更受消费者认可,所以并不会影响产能。
另外,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产能提升项目中的关键节点——新增生产线,已经通过药监部门GMP认证。这标志着生产现场、设备设施等软、硬件准备已全部就绪。
在拿到药监部门的证书后,新线即可投入生产。届时,产能预计将实现30%以上的提升。
同时,同仁堂在商业端也表现不俗。截至2024年底,同仁堂商业零售门店数量突破1251家,年内新增250家,门店布局进一步优化。公司加速电商业务成长,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在“双十一”期间,核心产品五子衍宗丸蝉联天猫平台OTC男科用药冠军。
结语
同仁堂的2024年营收微增与利润下滑的“温差”,映射出中药行业在成本攀升与全球贸易不确定性中的真实处境。天然牛黄贵比黄金、关税风暴席卷全球,这些挑战未能撼动同仁堂的根基。
京津同仁堂的握手言和,南京同仁堂的收编预期,有望让“同仁堂”三个字逐渐摆脱历史纠葛,真正凝聚为国药的金字招牌。
你看好这轮“中药避险”吗?同仁堂的品牌整合会如愿以偿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