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医疗正如火如荼进行着!医疗细分赛达上的行业都在用科技给自己添砖加瓦。
去年喊得最响亮的是大模型,如今,AI越来越接地气,在应用端开始多点开花。
让人变美,向来需要科技的加持,AI又能为医美带来什么?
技术,是人的第二肌肤
AI对医美行业的赋能,近几年已经陆陆续续在探索!
早在2023年,上海交大教授带领团队与上海九院医美资深博士团队联合发布了国内首个医美领域人工智能(AI)——“貌美AI”,实现科学答疑和定制建议智能化。
2024年1月,“张欣刚AI”作为医美首个医生个人AI对外发布测试,引发医美届的高度关注。
2024年7月,新氧发布了国内首个AI医美行业大模型。主要想借助AI在医美方案设计、客服等场景下的落地应用,推进就诊流程高度数字化。实现从检测、预约、占位、指引、分诊、验真、问诊、回访等场景智能化。既可以使流程高效,又可以节约成本。
事实上,这些AI的赋能,在笔者看来跟一般的医疗问诊大模型相似,主打的还是一个在线问诊,以及流程优化的问题。
有些企业,在个性化服务、成分赋能上已经有了具体的表现。
欧莱雅、贝泰妮、锦波生物、巨子生物等很多医美或美妆企业也开始部署AI。
作为一个美妆集团,欧莱雅想借助AI提升消费者体验,进而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比如,欧莱雅与日本乐天集团携手,利用AI技术,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美容解决方案。
此外,欧莱雅还投资了高端医疗美容连锁机构“颜术医美”,并宣布与IBM合作开发定制的AI基础模型,提高欧莱雅研发与创新团队的能力。IBM表示,这一基于化妆品配方的基础模型为业内首创,有望开创AI在美妆、化学和科技交叉领域的创新。
以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和抗HPV生物蛋白产品为核心的金波生物,也把AI技术运用到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产业的探索上面。利用AI驱动合成生物自动化技术,可以大规模生产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为新药、新材料、化妆品等领域提供新的原料来源。
沙利文数据显示,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将以42.4%的年复合增长率冲击2027年的1738亿元。而华熙生物的主战场玻尿酸的市场增速已降至个位数。
保持竞争的关键所在
医美行业,已经过了市场教育的早期阶段,有稳定的客流群体的同时,增速还在持续扩大。
根据最新发布的《2024年全球医美市场预测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医美市场规模将达到353.275亿美元,2024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2.8%。
就国内市场,国内医疗美容用户规模已超过2000万人,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1809亿元,非手术类增速快,其中注射类医美市场规模达269亿元。
产业格局上,整个医美行业处于比较分散的一个状态。据摩熵咨询,中国合规注册的医疗美容机构超1.5万家,市场集中度较低,中小型民营医美机构处于主导地位,非正规机构较多。
医美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既包括通过手术、药物、医疗器械对人体部位进行改造和修复的手术类,也包含非手术的日常护理的轻医美类,比如,光电、注射等。
相较于手术类,非手术的轻医美拥有的人群更为广泛,而且频次较好,所以这类型有更好的成长性。根据行业研究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4年中国非手术类医疗美容市场规模达1430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实现约3倍的增长,显示出该领域持续扩张的潜力。
医美机构算是整个医美产业链的下游,但行业的关键竞争点并非聚焦于下游,富含科技感的机器、有效的成分更为重要。这就不得不提医美的上游机构。
随着上游企业竞争加剧,造不出新科技、技术的企业就不太好过了。曾经凭借玻尿酸叱咤行业的华熙生物,2024年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归母净利润1.64亿元,同比降幅达72.27%。
因此,如果能够通过AI来提升科技含量,爱美人士,绝对会有不错的消费需求。AI赋能医美的三个环节:
一是诊疗:AI术前模拟,降低患者对手术的不确定性;
二是消费者服务:AI皮肤诊断,可以造就个性化解决方案;
三是材料研发:AI加速成分筛选,重构产品创新逻辑。
结语
AI对于医美赛道带来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中金公司指出,随着促消费政策的落地,行业需求有望释放出较大的弹性。同时,供给端多款新品的落地也有望激发消费需求。
在此背景下,那些具有前瞻性管线布局、领先取证能力和优秀市场推广能力的药械公司,有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少基金也在医美上游公司有所超配。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