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曲《红军长征组歌》,一场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红军战略大转移,经历了湘江战役的惨败,遵义会议的曙光,四渡赤水的绝妙,更有爬雪山、过草地的绝境逢生。“拂去岁月厚厚的封尘,敞开心的世界记忆的闸门,一幅幅一帧帧,不能忘却的画卷,引领着我们默默地前行。追寻我们生命的那份纯真!”利用国庆黄金周,去年国庆节期间我们跟谁旅游团开始了一次从松潘向班佑,经俄界、腊子口,再到拉卜楞寺的红色足迹追寻之旅。
感受“过草地”之域
松潘大草原是四川省西北部草原,位于阿坝自治州北部,包括松潘、红原、阿坝、若尔盖。我们是从青海省共和县驱车800多公里,经甘肃省迭部县,再进入松潘大草原的瓦切镇。说起红军为什么要爬完雪山,再过草地,许多人未必知道原因?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公会师之后,中央决定北上建立革命根据地,但因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致使延误战机,北上行军的松潘道路被胡宗南部队堵死。1935年8月21日,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分为左路军、右路军被迫开始平行前进过草地。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率领从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经过七天七夜的艰苦努力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红军过草地是长征途中最艰险、最苦难的一段历程。我们本想先到毛尔盖红军进入草地景点参观,但从松潘县城到毛尔盖要150公里,来回需耗时5个多小时,故径直去了过草地中部的瓦切镇。无论是209省道,还是213省道都是铺设的新沥青路,非常好走,部分路段号称“九红观光大道”,只见两旁是延绵不断的山丘,一望无际的草原,牦牛、山羊就好似珍珠酒在山坡上,毡房更像一朵朵白色雪莲花,雄鹰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这样一个拥有触手可及的蓝天和白云的美丽大草原居然被称作红军长征途中的“绝地”,真是与我们想象中的情景大相径庭。瓦切镇有一座红军过草地纪念碑,碑文上写着:“日干乔大沼泽位于红原县瓦切镇北部,是红二、红四方面军左翼纵队穿越草地北上的必经之路,因其茫茫无际、渺无人烟、气候异常被称为陆地死亡之海。”
日干乔大沼泽属于高原草甸,海拔3000多米。那里的河流迂回摆动,流动缓慢,蜿蜒横生,形成大片沼泽,一片草地覆盖着一片沼泽,所以很难看出来哪里有沼泽。有一条游人栈道,延伸至沼泽中央,我和徐驴一直走到腹地,他把那只穿着意大利著名ASOLO户外登山鞋的脚伸出栈道外踩进了草垛,只见草垛一直往下沉,千年的烂泥顿时露出死亡的凶险。
班佑是1935年毛主席、周恩来、徐向前领导的红军右路军从毛尔盖出发进入草地,经过七天七夜的艰苦努力,到达草地尽头的第一个有人烟的乡村,也是红军官兵非战斗牺牲人员最多的地方。我们是从瓦切镇驱车经209省道105公里,2小时就到了班佑乡,但从毛尔盖驱车经213省道318公里,耗时6. 5小时才能到达班佑乡。
班佑乡有一个红军过完草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此碑为2011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草地在班佑河一次牺牲人数最多的数百红军烈士而建,碑上“胜利曙光”四个大字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题写,在碑下的雕塑中有不少红军战士倒下形象,也有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造型。碑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王平回忆录摘要:“红三军在草地里走了整整七天,终于进到班佑。我们红十一团过了班佑河,已经走出了七十多里,彭德怀军团长对我说,班佑河那边还有几百人没有过来,命令我带一个营返回去接他们过河。刚过草地再返回几十里,接应那么多掉队的人,谈何容易。我带着一个营往回走,大家疲惫得抬不动腿。走到河滩上,我用望远镜向河对岸观察,那河滩上坐着至少有七八百人,我先带通讯员和侦察员涉水过去看看情况。一看,唉呀!他们静静地背靠背坐着,一动不动。我逐个查看,全都没气了。我默默地看着这悲壮的场面,泪水夺眶而出。多好的同志啊,他们一步一摇地爬出了草地,却没能坚持走过班佑河。他带走的是伤病和饥饿,留下的却是曙光和胜利。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一个一个把他们放倒。一方面是想让他们走得舒服些,一方面再仔细地检查一遍,不能拉下一个还没有咽气的同志。最后发现有一个小战士还有点气,我让侦察员把他背上,但过了河他也断了气。我们满含泪水,脱下军帽,向烈士们默哀、鞠躬告别,然后急忙返回追赶大部队。”虽然红军过草地的历史已过去了90多年,但是每每读到老红军的回忆史,总是觉得过草地的那段历史才是中国最为悲壮,最为感动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那么一个个可爱的人,我们才能在这个和平的盛世好好活着。班佑乡里有一家卖手撕牦牛肉干的铺子,美丽的藏族姑娘很热情,请我们品尝了各种口味的牛肉干,有五香味的、有麻辣味的、有香辣味的、有原味的,统统90元一斤,这立即激起了旅游团的食客们购物欲,前后买了十多斤,也算是给革命老区人民做一点贡献。
十多斤干牛肉条要切成牛肉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藏族姑娘用铡刀切得浑身冒汗,但旁边健壮的藏族小伙就是不帮忙,任其老婆累得腰酸背痛,难道是藏族男子不干家务?年轻的老板告诉我:“牦牛肉要比黄牛肉等其它牛肉好,因为牦牛生活在高寒地区,其肉富含蛋白质且低脂肪,能够提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身体发育。”看不出年轻的老板还很健谈。“买一头牦牛要多少钱?”我又好奇地问道。“现在一头成年白牦牛卖一万多,一头黑牦牛卖七八千。牦牛宰杀时约一千公斤,做成牛肉干也就五、六百公斤了!”没有想到买牛肉干还学了不少生意知识,不过回家后我吃牛肉干发现咸了,没有在高原地区时好吃,据说是高海拔需要的能量大,多吃点盐感觉有劲的缘故。
曙光到来的前奏
俄界在哪?是不是俄罗斯的一个地名?旅游团的成员在高德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它,直到我们到达甘肃迭部县达拉乡境内,才知道有一个藏族村庄,藏语将这里称为“高吉”,红军长征期间曾经在这里召开过一次会议,当时高吉村居住着许多藏族同胞,由于语言不通,红军带来的翻译误将“高吉”读为“俄界”,因此这一次会议就被称为“俄界会议”。
过完草地后红军右路军中的红一、四方面军已在巴西分离,党中央率红一方面军的一、三军团于1935年9月12日北进到达甘肃境内高吉,举行了俄界会议,召开它说白了就是党中央和张国焘要正式公开决裂。在俄界会议上听取了毛泽东关于与红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北上战略方针的报告,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批判了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和军阀主义倾向,决定了在陕甘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确定用游击战争来打通国际联系,创建新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红军过草地纪念碑
我们到达高吉村时是上午九点,该村是一个不大的藏族村寨,绿树成荫且云三面环山、雾缭绕,颇具藏族特色的经幡随风飘扬,风果是极美丽,但却看不到任何人。在俄界会议纪念碑前留影后,我们就沿着达拉河北岸斜坡拾级而上,往藏式民居走。突然出现的一位藏民老者告诉我们俄界会议旧址在第二排的一幢静谧小院里。他喊了一位40多岁的藏民给我们开了小院大门,“哇,这是一户典型的古藏式民居,木质结构,两层小楼,窗户上的藏式浮雕依稀可见,能保存得如此完好着实令人惊讶!经过风吹雨洗,它极像一位阅尽沧桑的老者,向来访者缓缓诉说过往。”郭大宝无不惊叹地说。小伙告诉我们,他叫扎西,是这家的主人。这一幢藏式民居已有130多年历史了,是他爷爷在这里接待了长征红军,并在他家召开了著名的俄界会议。
俄界会议旧址
“1935年9月,中央红军长征行至高吉村。看起来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穿着破烂的草鞋。红军当时从南边翻山过来,住在我们家,爷爷奶奶给红军做疙瘩饭,拌糌粑,红军临走时还留下了银元。”扎西非常自豪地说。他带我们楼上、楼下参观,每间房并不大,开俄界会议的一楼房间也就一个壁柜和几个小板凳而已。毛泽东居住在楼上,房间里面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土炕,还有一幅毛主席的画像。“毛主席在我家睡了两晚,你看到一楼会议旧址房间里的一付破旧担架吗?”扎西问我。“那是红军过草地时周恩来使用的一付担架。红军到达毛儿盖后,周恩来因疲劳过度、营养不足,再加上自然环境恶劣,身体终于支持不住病倒了,是彭德怀组织担架队抬周恩来过草地的。”我凝望着这一付破旧且有些腐烂的担架,顿时升起了无限的敬意。扎西还告诉我,他现在的工作是守着这个俄界会议房屋,来人参观时就给登记、开门,给他每月3000元工资,很满意政府这样的安排。其实我明白,扎西不仅守住了自己的祖屋,更守住了一种长征精神。离开高吉村,我们前往腊子口。在行进的马路上,你可见许多标语:“用攻打腊子口的精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上山下乡抓脱贫、敢死拼命奔小康”、“用'绣花'功夫精准助推脱贫攻坚”等标语。1935年9月16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抵达甘肃南部的天险关隘腊子口。腊子口系藏语之转音,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实如其名,腊子口周围群山耸列,峡口如刀劈斧削,腊子口河从峡口奔涌而出,两崖林密道隘,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国民党军鲁大昌部3个团据险阻击红军前进。红军将士通过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峭壁迂回包剿的战术,经过两天的激烈的浴血战斗,英勇善战的红军出奇制胜,击溃甘肃省军阀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早已部署好的守军,于9月17日凌晨全面攻克腊子口天险,使国民党企图阻挡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彻底破产。在腊子口战役纪念馆,我们仔细观看了当年攻打腊子口的情景再现,纪念馆的后记写着: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上下一定要弘扬和传承革命先烈在腊子口战役中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精神,以敢死拼命的顽强斗志,针对贫困问题明确整改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逐条制定整改措施,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一场90多年前的攻坚战役结果居然转变成了一种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真情为民,向脱贫摘帽冲锋陷阵的精神,这也许是当年的革命者未曾想到的,也是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探访“世界藏学府”
离开腊子口,来到了甘南夏河县拉卜楞镇,游览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拉卜楞寺。出门离家前,我恶补了一下有关宗教知识,但依旧没弄明白什么是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佛教的密宗、显宗和禅宗之间的差别?
三台汽车下了兰郎高速,进入到拉卜楞镇路口,只见一块拱门牌匾上写着: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话谁说的?形容得真好!在这汉、藏、回族混居的地方,只有团结、稳定,才能脱贫致富。”“习总书记说的。”同团的团友回答道。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指出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今天的夏河人正在逐步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这一民族团结精神。我们住在一家叫“肆坊肘子”的宾馆,标间160元。这名字很怪异,我百思不得其解。老板告诉我,肆坊肘子是兰州最为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店,始建于光绪年间,系河南、山东雒氏家族首创,在近百年的漫长岁月里,已树立品牌化的战略思想、以本土饮食文化结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经营理念,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成为兰州卤肉制品经典品牌之一。目前,肆坊肘子在兰州已有八家连锁店,省内六家连锁店,全国二家连锁店,并建立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物品配送制度。老板是花了300万元加盟了肆坊肘子连锁店,并兼顾经营以肆坊肘子为名字的住宿宾馆。当晚,旅游团一行就大快朵颐了肆坊肘子的“肘子”菜肴,你要问味道如何,告诉你的确是一级棒!拉卜楞寺离肆坊肘子宾馆也就3公里,驱车十分钟就到。拉卜楞寺建于1710年,即清朝康熙四十九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拉卜楞寺结束了寺庙中“政教合一”的状况。现在,它是仅次于西藏布达拉宫的第二大寺,也是全世界最有名的藏密学院,拥有全中国最完整的佛教教学体系,长达2000多个色彩丰富的转经筒,也是世界最长的转经筒,颇为壮观。
走进拉卜楞寺是不要门票的,如果想上到经堂上面的佛塔是要单独收费20元。该寺很大,有印经院、时轮学院经堂、续部上学院、续部下学院,整个寺院兼具寺院和生活的功能,有些开放参观,有些则不让进。感觉拉卜楞寺与色达的五明佛学院不同,没有那么华丽的红墙金顶,可是前来朝拜的老人和孩子却是一样的虔诚,在这里可以荡涤掉世间那份纷繁,寻找到一片难得的宁静!我们顺时针沿着长廊,拨动着无数的转经筒旋转,口中念着“嗡、嘛、呢、呗、美、吽”六字真言,清除贪、瞋、痴、傲慢及吝啬这六种烦恼,感受信仰在单调朴素的仪式中呈现出的平静与虔诚,并在瞬间留下了美好的照片。
寺院外有一种纸盒装的牦牛酸奶,外形如冰淇淋,酸甜如杨梅,6元一盒。我们品尝一下,果然不错。售卖的藏族阿妈说:“制作方法很简单,先将一小勺酸奶搅匀,倒入一个直径约30厘米的小瓷缸里煮沸,晾至温热,然后倒进另一个瓷缸里,最后加盖放在较热的炕上,静置约四五个小时就成酸奶了。”无论是在拉卜楞镇,还是在迭部县城,在这些藏族自治区里,你都会感受到党的富民政策带给藏族人民的深刻变化。八十年代印象中的藏族人是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住在满是牛屎臭的破房子,而且聚居地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而今天你所看到的却是和当年大不一样。宽敞、明亮的柏油马路两边是都是国家政策扶持援建的藏式民居小院,那个精致、那个舒适真是令我这些来自三四线城市的人羡慕不已;藏族自治区也在进行城市化的建设,小镇、县城的市容一样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高楼在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映衬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我特别关注了城市化的藏族同胞没有了脸上的高原红,脸色开始白皙起来。路上匆忙行走的藏族少女,高高的鼻梁,新潮的发式,笑起来真的很甜、很甜。藏族人民能有这样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国家的日益强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这不是几句空洞的口号,它让我们在旅游的实践中得到了真正地理解。
(本文与胡耀斌先生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