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施尿素,用得不对还不知道问题在哪儿。看着撒了不少肥,庄稼却长不好,苗子叶子绿得发虚,到了结果期不是倒伏就是空秆。明明下了重本,产量却提不上去,肥料一半都打了水漂。
其实问题就出在一个“表施”上。尿素施错了方法,效果自然打折。不是尿素不好用,是用得不讲究。真正懂行的老把式,早就改了老办法,不靠多撒,靠用巧。什么时候撒、怎么撒、往哪儿撒,全都有讲究。弄懂这些,肥料用得准,地不光省钱,还能多收一茬。

前几年,俺们村里有户人家种了十来亩玉米,每到追肥期,就一袋袋尿素撒到地面上,图个快。眼看苗子绿得旺盛,可一进结穗期,倒伏的不少,籽粒也空落。
原本指望这一茬收成补点家用,最后算账,不仅没赚,还亏了人工和肥料钱。
问题出在哪儿?就是尿素用法不对。

尿素是氮肥里含氮量最高的一种,看着白净细腻,撒起来省事,可撒完不盖土,肥料白白跑掉大半。尿素进入土壤之前,需要靠土壤中的脲酶分解,转化成作物能吸收的碳酸铵。但这转化过程需要几天时间。
如果直接撒在地面,气温一高、风一刮,氨气就跑了,真正进入根系的养分少之又少。

尤其在天气干燥、风大的时候,表撒尿素几乎等于扔钱。
肥效没出来,作物看着叶子绿得挺好,实际上“空有架子”,根部吸不上养分,后期结实能力大打折扣。
农田种出来的庄稼,关键还是看根,根吃不上,表面再旺都白搭。

种庄稼不是光看眼前,得琢磨长远。尿素要想用得实在,最重要的就是——深施。
有经验的种地人都知道,追肥最怕“浮”,也就是浮在表面不下去,表层土温高,水分少,容易挥发。尿素颗粒小,遇水就化,遇热就挥,若不土,土壤吸附不住,肥全跑了。

正确的做法是:把尿素施到作物根部附近,再用土盖上。哪怕只盖个三四厘米,肥就稳当多了。
拿玉米来说,最佳时机是在拔节前后,开个浅沟,把尿素撒进沟里,用锄头轻轻一搭土,既不误作物吸收,也不会损失肥效。

有些人怕麻烦,不肯覆土。可一算账,光是肥料浪费就不少。假设一亩地用20公斤尿素,表施挥发掉一半,那就是十公斤纯氮白白没了,相当于十几块钱扔地里。再加上作物吸收不好、产量跟不上,损失更大。
很多农户后来改了办法,施肥和中耕除草一起进行,锄头一走,肥一撒,土一盖,三步一气呵成。既省工,又保肥。
土壤里有了水汽,肥也不容易跑,作物吸得稳,长得壮。

不是每次都方便深施,那就得靠“看天吃饭”。老一辈种地人讲究一个“天帮忙”,尿素施得好不好,跟天气也有大关系。
最适合尿素表施的时间,是在小雨前后。刚下完雨,地皮湿润,肥料撒上去后不容易被风吹走,水分能帮助它更快渗入土层。再加上气温适中,分解效率高,转化出来的铵态氮能及时被作物吸收。

举个简单的做法:下雨前两小时,把尿素撒到土面,雨水刚好渗进去。不用开沟、不用覆土,等于自然“深施”。这时候施下去的尿素,比晴天撒地表效率能高出一倍。
但要注意,不能选暴雨天。雨一大,表层的肥就全冲到沟里去了,不但浪费,还可能“烧根”。湿润的小雨或者阵雨最适合,肥料慢慢融化,跟着水汽下渗,吸收效果最好。
有些人喜欢一边浇水一边撒肥,看起来省事,实际效果差。尤其在砂质土上,水流快,养分也流得快。尿素虽易溶,但也讲究节奏,急不得。靠天吃饭,不等于赌天,而是要抓准时机,靠经验用出巧劲。

除了根部施用,尿素还有一个用法——叶面喷施。这一招,用好了见效快、用量少,但也得讲究分寸。
尿素分子小,溶水快,从叶子的气孔就能进入作物体内。一般在作物出现缺氮症状时,比如叶子变黄、长势缓慢,喷一点尿素水,比根部施肥管得快。

喷施时,尿素浓度控制在0.3%到0.5%之间,也就是说每十公斤水加三十到五十克尿素就够了。喷头要细,不滴水,最好是雾状均匀覆盖叶面。时间选在早上十点前或者傍晚四点以后,避开正午强光,防止肥液干得太快吸收不了。
不能指望叶面喷施解决全部营养问题,它只是补救措施,不能代替根部吸收。有些人喷得太勤,浓度又高,结果叶子烧了反倒影响产量。用得巧,是锦上添花;用错了,就成了添乱。
还有一点要注意,喷施不要在作物开花期进行,容易影响授粉。花期前后可用,但一定要避开关键生育期,做到既补肥又不伤作物。

种地靠天,也靠人。尿素是好肥,含氮高、价格实惠,但用法不对,再好也白搭。直接撒地表,看着省事,其实伤的是钱包、误的是收成。
正确施用尿素的方法,就是三个字:深、准、巧。深,是指入土施用;准,是选好时机、对症下药;巧,是灵活掌握,根施与喷施相结合。

不管是玉米、大豆,还是蔬菜、果树,只要抓住尿素的用肥规律,避开浪费的做法,就能把每一斤肥料都用到刀刃上。田地回报不只靠勤劳,更靠讲究。
能省的不是力气,而是成本;能多的不是肥,而是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