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汉末的孙权,人们常常用“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来形容他,甚至“孙十万”这个绰号也广为人知。然而,这种看法其实不够全面。虽然孙权在对外战争中的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但这并非全是他个人的问题。江东集团的政治架构、地理条件以及战略上的不足,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的发挥。当然,作为一位领导者,他在军事上的欠缺也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孙权的“孙十万”外号,背后有一段尴尬的历史。这得从东吴和曹魏争夺合肥的那场战役说起,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逍遥津之战。这场仗不仅让张辽一战成名,还让孙权成了后人调侃的对象,从此“孙十万”就成了他的代名词。
【大致还原逍遥津之战】
215年8月,正值秋季,孙权率领十万大军,满怀信心地发动了对合肥的进攻。
孙权为何如此充满斗志?原因在于赤壁之战后,他成功占领了交州的大片领土,大幅扩展了版图。随后,通过与刘备的“湘水划界”谈判,他不仅收回了之前借出的江陵,还将领土连成一片,大大增强了实力。在“湘水划界”之后,孙刘双方重新结盟,共同对抗北方的曹操。孙权若要突破曹操的北方防线,实际上只有两条可行路径:一是通过荆州的襄阳,二是通过东线的合肥。然而,荆州此时掌握在他的妹夫刘备手中,不太适合他进军。因此,孙权若想进一步扩张,必须攻下合肥。
在合肥驻守的曹军将领是张辽、李典和乐进,他们都是赫赫有名的战将。不过,那时候打仗讲究自给自足,将领们都是带着自己的嫡系部队上阵。因此,这三位大将手下的兵马并不算多,加起来也就七千来人。
作为一代霸主,曹操在率军征讨汉中张鲁时,就已经料到孙权会趁虚而入,对合肥发动突袭。毕竟曹操实力太强,其他诸侯不得不联手制衡,这样才能维持局势的平衡。为此,曹操在出征前特意给合肥守将薛悌留下了一封密信,上面只写了四个字:"贼至乃发"。这就像小说里常说的锦囊妙计,不到关键时刻不能拆开。
孙权如约而来,薛悌急忙查阅曹操的指令,发现上面写着:如果孙权来了,张将军和李将军负责出战,乐将军则留守城内,护军不得参战。说白了,曹操没给任何具体的作战方案,只是明确要求刚从荆州调来的乐进乖乖待在城里,别去战场添乱。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曹操对乐进在荆州的表现有多不满,也能推测出乐进手头已经没多少兵力了,他的那点家底早被关羽打得所剩无几。
曹操为何不选择在合肥城内固守,反而让张辽和李典出城迎战?其实道理很简单,主动出击有时候比被动防守更有效。就像之前曹仁守江陵时,先出城与周瑜交手,直接挫败了东吴的锐气。此外,曹操心里也清楚,乐进、张辽和李典三人之间一直存在矛盾,硬把他们凑在一起反而会影响战斗力,不如让他们各自发挥所长。
曹操手下的几位大将,比如于禁、典韦和张辽,彼此之间关系一直不太好。他们平时就有些矛盾,互相看不顺眼,共事时也经常有摩擦。这种不和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形成。
曹操这招到底高明在哪?其实关键在于制造内部矛盾。他故意把三个人分开,其中两个派出去打仗。要是那两人在战场上不尽全力,留下的人肯定会趁机打小报告,说自己更有本事,要是派自己出去效果会更好。这招其实和"二桃杀三士"的原理差不多,都是利用内部竞争来瓦解团队。反过来,要是让三个人一起守城,反而容易起内讧,给敌人可乘之机。所以曹操这招看似简单,实际上是把人性都算计进去了。
曹操在管理方面越来越有心得,对团队状况和人员特点都了如指掌。比如他手下的张辽和乐进都是冲锋陷阵的好手,但要是让这两人一起上阵,恐怕会太过激进,难以控制局面。因此曹操安排李典来配合其中一人,因为李典擅长后勤工作,性格更加沉稳,能起到平衡作用。
当时,曹操正与袁绍在官渡对峙,典韦带领家族成员和私人军队运送粮食和布匹支援前线;曹操在黎阳攻打袁谭和袁尚时,派遣典韦与程昱等人负责通过水路运输军粮。
张辽长期负责合肥事务,经验丰富。乐进原本在荆州任职,后来被降级,心中难免不服气,做事容易急躁,总想找机会证明自己。而李典一直踏实肯干,主要在后勤部门默默付出,由他来协助主将承担重任再合适不过。从这些安排可以看出,曹操在用人上越来越有经验,懂得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合理调配。
从兵力部署的角度分析,张辽和李典是最佳出战人选。合肥守军总人数约7000人,其中李典部众明确为3000余人,占比超过40%,这一规模决定了他必须参与战斗。
典宗族拥有三千多户部曲,居住在乘氏地区,主动请求迁移到魏郡···最终,他们带着一万三千多名部曲和宗族成员搬迁到了邺城。
关于张辽的部队规模,史书上没有具体数字,但我们可以从他的战绩来推测。张辽屡战屡胜,经常平定叛乱,如果手底下人太少,肯定干不成这些事。再从合肥驻军的将领排名来看,张辽的兵力至少不会比李典少。这样一来,被关羽从荆州一路打到合肥的乐进,估计也就剩下一千多号人了。正因为乐进兵力不足,曹操才没让他出战。
六千精锐主动出击,城墙上千守军助威,这样的战术安排堪称完美!你明白其中的奥妙了吗?
曹操的命令一发布,张辽作为被委以重任的将领,立即表明态度,坚定支持曹操的决策。
主公远赴战场,等到援军到达时,敌人可能已经击溃我们了!因此,我建议在他们还未集结完毕时,主动出击,挫败他们的锐气,稳定军心,这样才能确保防守无虞。
李典和乐进对主攻任务分配不满,加上之前与其他人关系紧张,因此选择了沉默,没有表达任何看法。
张辽立即察觉到李典和乐进对这个部署心存不满,于是决定用激将法应对。他愤怒地喊道:“这一仗的胜负就在眼前!你们要是犹豫不决,我就自己拍板了!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在这儿拖拖拉拉?大家按上级的指示行事,现在暂时由我来指挥!”
李典原本就位居次席,因此不愿过多争执。看到张辽动怒,他顺势表示:这是关乎国家的大事,应该以大局为重,我怎能因个人恩怨而忽视公理?
乐进见张辽和李典都已表态,自己也无话可说。手中兵力不足,说话自然缺乏分量。最终,张辽等人达成共识,决定完全遵从上级的指令行事。
然而,张辽在参加完那次内部会议后,并没有完全按照曹操的命令行事,而是借此机会巩固了自己的绝对指挥地位。他绕过官方指定的合作伙伴李典,连夜召集了八百名精锐士兵,杀牛宰羊,犒劳三军。
辽在深夜招募了八百名勇敢的士兵,杀牛设宴款待他们。
张辽的意图很明确,他打算利用这800名精锐士兵打一场漂亮仗,以此鼓舞全军的斗志。通过一次成功的突袭,他希望能为接下来的战斗奠定良好的基础,激发将士们的信心和勇气。这种策略不仅能迅速提升士气,还能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为后续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清晨,48岁的张辽全副武装,手持长戟,率先冲向敌阵。他抓住孙权军队尚未完成布阵的时机,迅速发动了突袭。
孙权率领十万大军围攻合肥这座小城,由于手下部队番号繁多,协调各部队统一进攻步骤非常复杂,因此初期阵型难免出现混乱。他万万没料到,自己兵力如此雄厚,对方区区守军竟敢主动出击,与他进行野战。结果,张辽出其不意地发动突袭,瞬间打乱了孙权的部署。老将陈武在此战中阵亡,宋谦和徐盛的部队被吓得四处逃窜,直到潘璋斩杀了两名逃兵,才勉强稳住军心。
在合肥战役中,张辽突然发动攻击,导致吴军将领措手不及。陈武在战斗中阵亡,宋谦和徐盛纷纷败退。潘璋当时位于后方,见状迅速策马向前,斩杀了两名逃兵,这一举动鼓舞了士气,士兵们重新投入战斗。
张辽在战场上如入无人之境,连续斩杀数十名敌兵,其中包括两名高级将领。他大声宣告:“我是雁门的张辽,谁敢出来与我一决高下!”
辽全副武装,手持长戟,率先冲锋陷阵,斩杀数十名敌军,击毙两名敌方将领,同时高声报出自己的名号以震慑敌人。
江东的文雅世家哪见过这么彪悍的西北汉子,场面瞬间失控。混战中,徐盛再次中招,连武器都丢了,幸亏贺齐的主力挡住张辽,才帮徐将军捡回了兵器。
徐盛在战斗中不慎遗失了长矛,齐国的中兵部队迅速展开反击,成功夺回了徐盛丢失的武器。
张辽通过向关羽表达敬意,成功削弱了对手的斗志。见局势有利,他果断抓住机会,直接向孙权的指挥中心发起进攻。
冲垒直接投奔了权麾下。
就在孙权险些步颜良后尘的危急关头,他的贴身护卫迅速集结,用人墙护住了他们的主公。
张辽见血后情绪激昂,高声喊道:孙权!你给我滚下来!我一定要亲手解决你!
辽国统治者耶律德光向中原政权发出挑战,意图通过军事手段扩大其势力范围。他利用当时中原地区的政治动荡,迅速集结兵力,准备南下进攻。耶律德光的这一举动不仅展示了他的军事野心,也反映了辽国对中原地区的战略意图。他的军队在短时间内占领了多个重要城市,迫使中原政权不得不采取紧急应对措施。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为后续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
孙权心里暗笑,这家伙在逗我玩吗?我就站这儿不动,你敢过来试试看!
孙权对此事保持谨慎态度,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孙权回过神来,发现张辽手下只有区区几百号人,顿时信心爆棚,立刻调动大军准备一举消灭张辽。
辽带着的兵不多,敌人一看他兵力薄弱,立刻调集人马把他团团围住,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
张辽察觉到形势不妙,立刻下令撤退,迅速调转方向,奋力冲出包围圈!
辽迅速突破包围,带领手下几十人成功脱身。
张辽率领的小队并非所有人都像他那样勇猛。由于他行动迅速,几百名士兵未能及时跟上,结果陷入了江东军队的包围。这些被困的士兵急切地呼喊着:“将军,你要抛弃我们吗?”
张辽听到呼救声,二话不说就决定回去救人。他带着几十个已经突围的兄弟,毫不犹豫地杀回敌阵,最终把剩下的兄弟们都安全救了出来。
辽再次尝试突围,成功带领剩余部队脱困。
张辽率领的八百精锐在孙权大军中灵活穿梭,持续作战了整个上午。他们凭借出色的战术和勇猛的作战风格,成功动摇了孙权十万大军的军心。这支小部队的惊人表现,直接导致了敌方士气的全面崩溃。
从清晨激战到正午,孙权的军队士气全无,无人能抵挡对手的猛攻···吴军彻底丧失了战斗意志。
孙权手底下有十万兵马,虽然一开始形势不利,但后来逐渐稳住阵脚。他坚守大营十多天,发现攻不下城池,最终决定退兵。
孙权在合肥驻守了十多天,但始终无法攻破城池,最终选择撤军返回。
在撤退行动中,孙权为了保住面子,特意安排自己留在最后,与江东四大名将一起驻扎在逍遥津,为全军断后。
孙权率领军队启程,与手下的将领们一同抵达了逍遥津的北岸。
孙权虽然注重排场,但更重视自身安全。他特意留下了一千多名精锐部队,还调用了吕蒙、蒋钦、凌统、甘宁四位大将的私人卫队,总计有几千人负责保护。这些兵力既展现了威严,又确保了安全。
孙权在逍遥津北集结了剩余的军队,身边只剩下大约一千多名精锐士兵,其中包括吕蒙、蒋钦、凌统以及甘宁。其他部队均已撤离。
张辽察觉孙权打算全军撤退,立刻决定不让对方轻易脱身,随即带领部队展开追击。
张辽通过侦察得知敌情,立即率领步兵和骑兵迅速赶到。
在激烈的战斗中,孙权意外陷入重围。然而,张辽率领的八百精兵却在十万敌军中灵活穿梭,游刃有余。面对数千敌军的围攻,他们显得轻松自如。甘宁、吕蒙和蒋钦三位江东将领合力抵挡张辽的攻势,而凌统则负责指挥部队撤离。
凌统护送孙权突围后,又转身杀入敌阵阻击追兵,直到身边几乎没剩几个士兵了才撤退。
在激烈的战斗中,凌统带领亲信成功护送孙权突围。随后,他再次返回战场,与张辽展开激战。尽管身边的士兵全部阵亡,凌统自己也受了伤,但他判断孙权已经安全脱险后,才决定撤退。
然而,当孙权撤退至逍遥津时,他惊讶地发现,张辽在包围他的过程中,早已下令工兵拆除了桥梁,留下了一个宽度超过一丈且没有桥板的巨大缺口。
权骑着马上了津桥,发现桥南的木板已经被拆掉了,只剩下大约一丈多的空缺。
正当孙权打算跳入水中逃生时,他的随从急忙提醒他:先让马退后几步,接着加速冲刺,最后全力挥鞭!孙权听从了这个建议,竟然奇迹般地成功跃过逍遥津,捡回了一条命。等到确保孙权安全撤离后,剩余的士兵也开始有序撤退。至此,逍遥津之战落下帷幕,张辽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载入史册的辉煌胜利。
【逍遥津之战的分析】
孙权果断决定进攻合肥,这一决策体现了其战略眼光的高明。当时北方由曹操独占鳌头,刘备和孙权若不采取行动,生存空间将日益缩小。因此,双方在战略上达成默契,互帮互助,最终实现共同利益。
尽管孙权因背叛荆州关羽而招致后人诟病,但客观而言,他早年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作为江东的掌权者,他不仅与刘备保持着良好的姻亲关系,在政治上也展现了相当的远见与胸襟。可以说,在荆州事件之前,孙权无论是作为刘备的妹夫,还是作为江东领袖,都尽到了应尽的责任。
刘备和孙权之前因为荆州的事闹得很僵,后来虽然和解了,但刘备转头就主动配合孙权去打合肥,这操作真是让人无语。更可惜的是,两年后鲁肃去世,孙权身边再也没有像他那样顾全大局的人了。
张辽以八百人击退孙权十万大军的战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战场的特殊形势。当时孙权部队并未做好充分准备,仓促应战,这给了张辽可乘之机。若孙权大军能够提前布阵,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即便是八百名张辽这样的猛将同时出击,也难以取得如此惊人的战果。这场战役的胜利更多是抓住了敌方措手不及的时机,而非单纯的武力对决。
综合来看,这场历史罕见的事件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张辽的勇猛果敢、精锐部队的严格选拔、敌方阵型尚未部署完毕,以及对方将领缺乏充分准备等关键因素,在特定时机下相互叠加,最终促成了这一低概率的军事奇迹。这些要素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共同造就了这场令人惊叹的战例。
这场战役结束后,一系列连锁反应开始显现。战争的影响如同涟漪般扩散,引发了多方面的后续变化。这些变化不仅直接体现在战场上,更延伸至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层面。
东吴的士兵们一提到曹军,就感到不寒而栗。在他们看来,曹军简直就像地狱来的恶鬼,区区八百人竟然能在十万大军中如入无人之境,这种战斗力让人心惊胆战。每次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东吴将士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浑身发抖。
张辽在合肥的这场战役效果惊人,彻底奠定了这座城市的国防安全。只要张辽还在合肥,东吴就再也不敢打它的主意。这一仗让东吴彻底失去了北伐的信心和机会。要知道,孙权这次可是派出了所有精锐将领,包括孙策时代的老将吕蒙、蒋钦、陈武、贺齐,以及经验丰富的甘宁,还有他亲自培养的年轻将领凌统和潘璋。结果却惨败而归,以后难免会对曹魏心生畏惧。比如,凌统逃回来后痛哭流涕,因为他多年精心训练的三百精锐全军覆没。
这场战役无疑是张辽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是他扬名立万的关键一战。通过这场胜利,张辽确立了他在曹魏五子良将中的领袖地位,被曹操封为征东将军。曹操对张辽的表现极为赞赏,不仅给予他特殊优待,还扩充了他的部队规模。这一战彻底奠定了张辽在曹魏集团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他军事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通过这场战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江东的士兵在野外交锋和陆地作战中,根本不是北方军队的对手,攻城作战就更不用提了。因此,我们不得不对关羽后来的战绩表示由衷的敬佩,他的表现实在是非同寻常。
在曹操及其麾下精锐将领尚存之际,孙权始终缺乏再次北伐的胆量。江东政权因此陷入了困守一隅的窘境。由于北伐的唯一通道荆州被关羽牢牢掌控,而关羽又是个难缠的对手,孙权不得不放弃了北伐的念头。
这场战役的结局直接影响了后续襄樊之战的发展走向。当时战局的变化,为日后两军再次交锋埋下了伏笔。具体来说,这次战役的结果改变了双方的实力对比,使得关羽在后来发动襄樊之战时面临了全新的战略态势。可以说,这场战役与襄樊之战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战略前提。
东吴军队的表现让关羽松了一口气,他们的战斗力比他预想的要弱得多。关羽原本担心自己北伐时,东吴会在南面发起进攻,但现在看来这种担忧是多余的。东吴的战斗力不足以构成威胁,关羽已经加强了江陵城的防御,东吴根本无法攻破。这样一来,关羽可以更专注于北伐,不再需要分心应对南面的威胁。
孙权在这场战役中逐渐陷入绝望,心态开始失控。东吴北伐的路线只有两条:合肥或襄阳。如今合肥已被封锁,如果孙权不愿在江东安度晚年,唯一的出路就是抓住机会夺取荆州。更糟的是,不久后,鲁肃去世,这位明智的谋士曾为孙权制定符合江东长远利益的战略,他的离去让孙权失去了重要的智囊。年仅三十多岁的孙权不甘心困守江东,新任大都督吕蒙迎合他的心思,提出了偷袭荆州的计划。孙权同意了这一提议,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历史的发展往往环环相扣,一个事件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我们在分析时,关键是要保持清晰的思维和公正的立场,这样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对于复杂的历史进程,大家不妨多角度思考,但一定要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避免主观臆断。只要把握住这两点,就能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点点现实借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谈论信念、意志、士气、斗志这些抽象概念,但很多人并不真正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词汇,其实在个人成长和团队协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由于缺乏具体的理解和实践,许多人往往忽视了它们的重要性。
精神层面的因素,如信心、毅力、战斗意志等,虽然无形却发挥着关键作用。不过,我们也不能过分强调它们的影响力,那样就会陷入空谈精神胜利的误区。但另一方面,如果完全否定这些因素的价值,只讲求实际,很可能会错失许多本可把握的机遇。关键在于找到平衡点,既重视精神力量,又不脱离现实基础。
张辽率领的七千多士兵驻守城池,面对孙权十万大军的围攻,这种兵力悬殊的局面在正常情况下很难出现压倒性的结果。
曹操向来偏爱任用勇猛的将领,这直接塑造了曹军整体的强悍作风和坚定的必胜信念。相比之下,以江东集团为代表的南方势力,乃至整个南方军队,都难以企及这种特质。从历史经验来看,在冷兵器时代的南北对抗中,南方势力往往处于劣势,这种地域差异的背后,实际上是文化底蕴的深层差异所致。
张辽这类人才,在团队中扮演着进攻利器的角色。他特别擅长外部开拓,遇到紧要关头或重大时刻,派他上阵通常都能取得不错的结果。这种人生来就充满斗志,面对挑战毫不退缩,敢于主动出击,内心始终坚信自己能赢。即使最终失利,他也会全力以赴,绝不会让领导难堪。
然而,张辽这类将领真的能在任何岗位都游刃有余吗?事实并非如此。他的性格过于激进,实际上并不适合担任内部管理的核心职务。这种性格特质可能导致团队缺乏灵活性,甚至引发失控的局面。
作为领导者,我们应该从曹操的管理智慧中汲取经验。曹操在战役中虽然没有亲自上阵,但他展现出的战略眼光和用人能力却令人叹服。他能准确预测对手动向,合理调配人才,几乎每个环节都考虑得滴水不漏。这告诉我们,管理者不必事必躬亲,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推卸责任。你可以不亲自执行具体任务,但必须确保下属清楚目标,并指导他们高效完成工作。真正的领导力在于运筹帷幄,而不是甩手掌柜。
孙权这次失利,不能全怪他。除了最后亲自断后那招有点冒险,他整体上没犯什么大错。问题主要出在他的团队架构和文化上。江东集团因为独特的崛起路径,内部缺乏强大的凝聚力,这直接影响了团队的进取心和战略眼光。在顺风顺水或者保卫家园的战斗中,他们表现还行,但一旦遇到扩张战或者突发混战,问题就来了,比如反应慢、行动不一致。想象一下,如果八百东吴士兵冲进十万曹军,结果肯定是被迅速包围。
在我接触的众多业务团队中,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团队缺乏自主性,一旦没有领导指导就不知所措;有的团队过分依赖领导,领导一乱整个团队就跟着混乱;还有的团队充满干劲,无论在哪里都像狼群一样充满斗志,稍不注意就会冲出去。这些团队各有优缺点,但对于处于扩张期的企业来说,最后那种充满活力的团队往往更容易取得显著成果。
对于个人而言,如何有效运用信念、意志、士气、斗志等抽象概念?关键在于在理性思考的前提下,在具备可行性的条件下,在风险可控且成本可承受的范围内,进行大胆尝试和积极突破。
中国父母常常用“努力就能成功”、“你有这个能力”、“坚持就是胜利”或者“拼搏创造奇迹”这类话来激励孩子。这些话语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能起到积极作用,比如当孩子的能力与目标匹配时,它们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学习和努力。然而,如果目标远远超出了孩子的实际能力范围,盲目地鼓励孩子“全力以赴”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轻则浪费时间和精力,重则可能导致严重的错误或失败。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激励方式,避免一味地强调“努力”而忽视现实条件的限制。
罗翔老师提到,他并不建议大家过分依赖自己的勤奋和勇气。因为当一个人取得成就时,往往会倾向于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和胆识,认为这些品质能克服一切困难,自己的成绩全是靠自己拼来的。这种心态容易让人轻视甚至嘲笑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而这恰恰是新一轮问题的开端。
我早就对网红现象感到担忧,随着不少网红纷纷倒下,这种担忧逐渐被证实。这并不是我有多高明的预见性,而是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张辽曾以八百精兵击败十万敌军,但如果人人都认为自己能像张辽一样以少胜多,结果会怎样?夏侯渊不就是因为盲目自信,最终在汉中殒命吗?历史一再告诉我们,盲目模仿英雄往往会带来灾难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