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干谒诗?

铁剑帮看事 2025-04-19 20:28:43

诗歌史上出现了很特殊的一种诗,叫做干谒诗,没有表达诗人的真情实感,却一味溜须拍马,却还要隐藏这种取媚于官员的态势,就是隐藏媚态。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类的诗?

所谓的干谒诗就是指古代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歌,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唐以前没有科举考试制度,士族阶层牢牢把控官场资源,实现官位的世袭。官员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长大以后,承袭父亲传下来的官位。倘若不是改朝换代,这种世袭制就会永远存在。到了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但为了给士族集团保留一定的面子,还可以采用推荐作官的制度。一些民间读书人要接近权贵,唯一的好方式就是写诗干谒权贵,让权贵高兴,就可以获得权贵的推荐,可以跻身官场,轻松做官,而不必去参加科举考试。有了这样的捷径,很多诗人都会写干谒诗,而且要隐藏媚态,竟然流传到现在。王勃写《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其中有诗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想渡湖而无舟楫,圣明时代却不能有所建树,心感愧耻;看着别人垂钓,想一展自己的身手,委婉地表达了希望为圣朝干一番事业的急切心情。唐代诗人朱庆馀,在临考前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张籍看过,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歌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馀比作“越女”,把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李白献诗给韩愈,“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写诗给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都想通过他们举荐做官。孟浩然没有获得张九龄的赏识,而李白也没有获得韩愈和孟浩然的赏识。诗歌只能算作一种文学才华的表现,和做官关系不大,只能当成士子们的进身之阶,却并不能以此判断做官的能力。李贺献给韩愈一首诗,叫做《雁门太守行》,其中有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仍然是表达自己的志向,深受韩愈赏识。以边塞诗著称的李益也写过干谒诗,叫做《献刘济》:“草绿古燕州,莺声引独游。雁归天北畔,春尽海西头。向日花偏落,驰年水自流。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写过《黄鹤楼》的崔颢写了《王家少妇》,给李邕:“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最少,复倚婿为郎。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李邕却非常生气,认为崔颢无礼。崔颢自拟女人抒情,却没有朱庆馀那样委婉,而李邕也不是张籍。

最出名的干谒诗就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唐·张固《幽闲鼓吹》载:“白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此外,杜甫写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孟浩然写过《岁暮归南山》,杜荀鹤写过《投长沙裴侍郎》,李贺写过《高轩过》。诗人们都想通过写干谒诗出名,要靠权贵推荐做官,避免走科举考试的道路。因为科举考试太难了,录取率不是很高,而各项考试规程又比较严格,不是性格放旷的诗人们喜欢的。有权贵举荐做官的途径,诗人们就要想方设法写诗赞美权贵,让权贵举荐自己。虽然这种推荐制有很大的弊端,但很容易受到诗人们的欢迎,也很容易刺激诗人们写出干谒诗。

唐代有行卷之风,就是诗人们把写好的诗封成卷轴,投递给王公大臣,只要能获得他们的认可,诗人就会被举荐做官。如此小成本的投入,令很多诗人跃跃欲试。即便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也写过干谒诗,本身并不算什么丢人的事,但现在看来,这样的干谒诗艺术水平并不高,只能说明他们善于拉关系,善于靠官场的权贵上位,却屡屡不得志。李白做官不到两年就被排挤出长安,一辈子再也不做官,杜甫做官也受到排挤。而韩愈、柳宗元作官受到贬谪,并不是他们不想做官,也不是他们不想提笔安天下,而是官场并不是理想之地,不是他们想怎样干就怎样干的地方。写干谒诗是为了做官,而做官之后,并不一定能够为老百姓办实事,不能够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当然诗人们也就很失望了。事实上,很多写干谒诗的诗人并没有被权贵赏识,即便文采很高,也不会被推荐。就像孟浩然到翰林院复试,受到权贵的赏识一样,并没有被推荐做官。

文人想要获得官职,就要通过科举考试来争取,通过写干谒诗来赞美权贵,只会自贬人格,却并不一定能获得权贵的推荐。干谒诗出现之后,只能证明诗人和权贵的关系,忽冷忽热,甚至不被赏识,有的即便被赏识,也不会被推荐,有的被推荐了,却做不成官,屡屡碰壁,甚至被排挤,岂不是诗人的悲哀?或许诗人并不适合做官吧,性格和官员的性格不合,即便有官员喜欢写诗,也容易触怒龙颜。诗人身上的理想主义色彩太严重,而做官是要官员适应官场的潜规则,而不要太多的理想主义。做官的诗人很容易被贬官,没有官职的诗人想通过写干谒诗获得权贵推荐,做官以后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鉴于写干谒诗以及投递的成本非常低,很多诗人就都来写干谒诗了。诗人认为做官才是最有价值的,只是写诗却并没有太大的价值,事实上正好相反。做官只是荣耀一时,而诗歌却可以流传千万代。以至于干谒诗也流传了上千年,似乎显示了诗人的媚态以及功利之心。

0 阅读:0

铁剑帮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