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羽羽
编辑|t
引言
近期,日本游客疯抢韩国大米的事,让大家觉得十分魔幻。
一批韩国大米,短短10天内便被抢购一空,吓得韩国赶紧又加急拿出来10吨大米。
而就在网络另一头,不少日本网友却吐槽:“韩国米真难吃!”一边疯狂囤货,一边嘴上嫌弃,这场跨国抢米风波,背后的逻辑,比价格差距还魔幻。
一、日本游客韩国抢米,抢的是实惠还是无奈?
在首尔超市门口,一位日本大叔蹲在地上打包大米,旁边是他买的十公斤大米,售价4000日元。对比自家超市同规格米价——4214日元买5公斤,他边装边笑:“这差价,能省出一顿烤肉。”
这并非个例。韩国农协数据显示,35年来首次出口日本的2吨大米,10天内被抢光,连夜追加了10吨。韩国农林畜产检疫本部也跟上了节奏,3月签发的大米出口检疫证明达1250公斤,同比暴涨7700%。
日本人为何突然热衷韩国大米?答案藏在他们本国的物价里。2024年8月以来,日本大米价格一年翻倍,5公斤装飙到4214日元。也就是说,同样是吃饭,日本人每咽一口饭,都像在吞钞票。
于是,精明的游客盯上了近邻韩国。带个行李箱,专门腾出位置放大米,有人甚至申报检疫手续,硬是随身带了10公斤以上回家,像极了出国带卫生巾的留学生:实惠,又安心。
可问题也来了,这些看起来“抢疯了”的日本人,转身就在社交平台集体开炮:“不香”“不好吃”“日本米才是王道”。
买的时候跟春运抢票似的,吃的时候嫌三道四——这究竟是嘴刁,还是文化作祟?
二、吃的不是米,是日本人的自我认同
在日本,大米不是一口饭那么简单,它是文化符号、是家国情怀、是餐桌上的尊严。你问一个日本人“你家吃哪款米”,可能对方比介绍自家汽车还认真。产地、品种、水质、口感……这背后是一整套精致的米饭美学。
长期以来,日本的农业被看作“国本”,特别是大米,堪比“国宝”。战后实行农地改革,小农经济结构牢不可破。农协制度、关税保护、补贴政策共同筑起一道墙,墙里是老龄化严重但享有高价的农民,墙外是消费者一边喊贵,一边还得买单。
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吊诡局面——日本人明明可以从外部市场买到便宜好米,却仍旧咬着牙支持本国高价米。“吃本土米”,成了一种道德自律,哪怕钱包空了,嘴也不能失守。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韩国米到了他们嘴里会“变味”:不是韩国米不好吃,是身份不允许他们承认“外国米也能好吃”。
但问题是,价格已然撑不住这份“自尊”。很多日本人心里清楚——哪怕再爱本国米,也不能天天吃“米中劳斯莱斯”。于是,他们只能一边背着“仪式感”,一边偷偷囤点“实惠货”。
不过要说韩国米真这么差劲吗?销量是硬杠杠,韩国人自己又怎么看待这波“出口爆款”?
三、韩国大米:爆红不是“走出去”,而是被推出来的
对于韩国农协来说,日本订单来得有些“措手不及”。毕竟过去几十年,韩国米更多是在内循环里打转,甚至本国人都吐槽“种得不多,卖得不便宜”。这次出口火了,还是日本物价太过分。
韩国大米长期面临双重焦虑:一方面是农民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依赖进口大米补缺;另一方面又怕自己的米“走出去”后被吐槽、拉踩,伤了民族自尊。
果然,日本网友的双面评价来了——买得猛、骂得狠。有日本博主晒出韩国米包装袋说:“10公斤只花了4000日元,真划算。”评论区一边点赞,一边吐槽:“香味不够,咬感太硬。”
韩国网友立刻反击:“你们不爱吃,可以不买。”但心里也明白,这波“红”是实打实靠着价格差砸出来的,米本身,谈不上有多惊艳。
不过,谁也不否认一个现实:韩国米这次能刷脸,除了借了日本米的“天价光”,背后更有个不出声却稳坐钓鱼台的角色——中国米。
四、中国大米:悄无声息收割饭碗的赢家
你可能不知道,中国东北的大米,早已悄悄杀入日韩市场。尤其在韩国,“中国米”三个字曾被贴上“便宜货”标签,如今却成了“酒店专用、工厂首选”。
背后的原因简单而有力:地大、机械化程度高、技术先进、价格稳定。中国不靠“仪式感”,靠的是效率与产业链。
一边是日本米贵得让人牙疼,一边是韩国米被抢光还遭嫌弃,而中国米,在这场喧哗中一直是“沉默的输出者”。
更重要的是,中国不靠出口炒作,也不急于走高端路线。你抢就抢,你骂就骂,我照样按吨出口,还能压得住国内粮价。这就是供应链的强大,也是政策、科技与市场协同的结果。
有人说,未来谁掌控粮食,谁就掌握了区域稳定的主动权。在东亚这片讲究“稻米文化”的地方,中国米的份量,不止在碗里,还在局势里。
从这角度看,日本人抢韩国米,不过是体制失调后的本能补漏;韩国人卖大米,不过是市场推了一把;而中国,已经是稳稳的“饭碗王”。
日本人扛着韩国米回家,嘴上嫌弃,心里却盘算着“还得接着买”;韩国农协一边高兴销量激增,一边焦虑口碑争议;而中国米,在他们谁都没注意的时候,已经悄悄站上了亚洲饭桌的C位。
这世界,吃饭这件事,从来不是简单的“谁好吃”,更不是“谁有面子”,而是谁兜里有货、有稳、有底气。不被别人卡脖子,腰杆才能站直!
参考资料:价格飙涨!日本游客赴韩国“搬大米”,什么情况?.上观新闻.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