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某一天,兰州军区。
门口,几个年轻人搀扶着一位81岁老人,来到这里请求面见政委肖华。这位老人看着兰州军区的大门,内心感慨非常,突然间,他回忆起了自己年轻时期的日子,沙场上的浴血奋战、万里长征中的艰难险阻……一幕幕场景浮现在他的脑海中,想起自己多年未见的老战友肖华,他的内心忐忑而又兴奋。
这位老人便是卢子美。
1898年2月16日,卢子美在出生在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的一个小村庄里诞生。当时,清政府腐朽不堪,底层农民的生活更是无比艰难。
而卢子美的家庭便是广大底层农民家庭中的一户,一家六口人,全靠着仅有的三亩薄田过活,生活贫穷。但是,好在卢家家庭和睦,父母兄弟勤劳肯干,倒是能过上勉强吃饱的生活。
随着卢子美逐渐长大,父母开始考虑他的未来,身为农民的他们并没有多高的文化水平,可他们也懂得自古以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道理,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以后和自己一样过着底层农民的生活,抱着望子成龙的心情,这对农民夫妻翻遍了所有家当凑出了一些钱,将卢子美送进了私塾。
在私塾读书的几年中,卢子美学习的是传统的四书五经,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行,中国的封建制度逐渐开始瓦解,先进思想也得到广泛传播。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卢子美也接触到许多新事物,思想也发生了转变,相继爆发的革命运动更是激发了了卢子美内心深处的决心:以救亡图存为己任,改变这个腐朽的社会!
1922年,卢子美24岁。这一年,他决定离开家乡参军,很快,他等到了机会,说服了自己的双亲之后,便收拾行囊离家,加入了以冯玉祥为首的西北军,这里也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从此,他便走上了一条光荣而又艰难的道路。
进入西北军后,卢子美战场表现优异,遇事冷静,思维活跃,战斗中更是悍不畏死勇猛无比,先后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卢子美看着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近,自己也终于可以为国家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内心对未来更是充满了向往。
只是,世事无常,后面的发展却是超出了卢子美的意料,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30年,军阀混战,中原大战爆发,历时五个月,最终,以蒋介石的胜利告终。而卢子美所在的冯玉祥部队也被蒋介石收编,成为第26军。此时的蒋介石将红军视为眼中钉,1931年,蒋介石将6军派往江西驻防,围剿红军。
接到这一命令之后,包括卢子美在内的26军战士都犹豫了,他们知道,红军是正义之师,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与红军战斗是自相残杀,这些人无法接受,也不愿做出这种事情,于是,很多人选择了逃离军队。
面对这种情况,卢子美内心迷茫不已,他不想与红军战斗,不想违背自己的初心,可是,自己若是和其他人一样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军队,自己又能去哪里呢?
在卢子美犹豫的时候,共产党也在寻找利于自己的机会。在26军内,也有我党安插的卧底存在,部队的状态很快便被共产党知晓,组织便决定设法“化敌为友”,将这支军队变成自己的队伍。
时任26军总参谋长的赵博生正是我党安插的卧底之一,接到组织下达的任务之后,他便制造机会尝试主动与卢子美接触。
很快,赵博生便亲自拜访卢子美,面对长官的突然来访,卢子美内心无比忐忑,不知赵博生来此所为何事。可是,赵博生来了却只是与他闲话家常,卢子美也便放下心来。不仅如此,在交谈过程中,卢子美发现自己与这位长官竟颇为投缘,对很多事情的看法、观点都有着相似之处,聊着聊着,赵博生便在不知不觉之间将话题引向了此次上级下达的剿共任务,卢子美一听,心下愤慨,但是,由于长官再这里,也不敢表现得太过明显。
敏锐的赵博生还是捕捉到了卢子美对此次任务的不满情绪,于是,便试探着在闲谈中掺杂着介绍了一些共产党的事迹,没想到,卢子美听完这些仿佛也意识到了这位长官对蒋介石的命令也是心有不满,遂直接对赵博生说道:“中国人闹革命就应该团结一心,实在不该自相残杀。实不相瞒,这几天我一直在考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现在也想清楚了,我准备逃离这里,去共产党军队。”
一听这话,赵博生心下便有了底,也便不再隐藏自己的卧底身份,如实向卢子美坦白了自己的身份以及自己此次拜访的目的,同时要求他加入共产党的队伍,卢子美自然是十分乐意,当即便答应下来,随后,通过赵博生和袁血卒的推荐,卢子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正式党员,之后卢子美便和赵博生一样做着地下党工作,为我党地下情报网的建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不久后,26军抵达宁都,当夜,26军全军在赵博生等人的带领下起义,这便是著名的“宁都起义”,这一事件爆发后,26军全军加入红军,被编入红五军团,而卢子美则因为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和对我党情报工作的贡献,被组织任命为红五军团13军9师27团的团长。
自此,卢子美再次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开始了新的革命道路。
二、长征途中遇险“失踪”加入红军之后,卢子美终于有了一个可以施展才能的舞台,1932年2月,赣州战役爆发,组织命令卢子美带领27团参战。在战斗中,作为27团团长,卢子美勇猛无比,在枪林弹雨中亲自带着战士们冲锋陷阵,即使负伤也仍是奋力杀敌。最终,在27团的拼死掩护下,敌人最终火力不敌,红军主力部队成功撤退。
经此一役,卢子美的战斗能力得到了极大的认可,很快,卢子美便被任命为少共国际师45团的团长,而此时,肖华正是45团的政委,二人便是在这个时候相识。
在少共国际师45团期间,卢子美和肖华配合极其默契,在他们的带领下,45团屡立战功,先后参加了龙岩、顺昌、南雄等重要战役,二人的战友情也日渐深厚。
1934年10月,在恶劣的形势逼迫下,我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
长征的道路艰苦异常,恶劣的环境、物资的匮乏,在这段漫长的道路中无数红军战士牺牲,有的落得失踪、生死不明的结果。
在长征中,组织任命卢子美作为“先锋团”团长,先锋团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大部队转移探路,风险很大,然而,面对这一重要且艰难的任务,卢子美却未生丝毫退意,每次探路工作都十分谨慎,因此,大部队的转移工作也进行的十分顺利。
可是,某一天晚上,意外却突然降临。当天,刚刚经历过大战的战士们十分疲惫,经商讨,大部队决定驻扎在一座深山之内,由于环境陌生,可能会有潜在的危险,前锋团因此需要在周围探查情况,由于刚刚与敌人交火,很有可能会有敌方的队伍在附近探查他们的消息,贸然带着一群人反而有暴露的可能性,于是,卢子美便决定“轻装上阵”,只带着两名警卫员前去探路。
果然不出所料,敌人确实在到处搜索他们的踪迹,在卢子美一行人刚刚到达山脚的村庄里便被在此处蹲守在草丛中的敌人发现,他和两名警卫员均被抓获,卢子美也就此“失踪”。
三、从未“掉队”的红军团长被俘之后,三人身处敌营,到处都充满着危机。面对这种情况,卢子美并未慌乱,他明白,越是到危机时刻越要保持头脑冷静。所幸的是,敌人似乎并未发现他们的真实身份,几天后,他们便被安排去做杂役,时间一久,国民党军队对他们的看守也逐渐松懈起来,卢子美也因此找到了逃跑的机会。
逃出之后,卢子美一心想回到大部队中去,便按照着原定的路线一路寻过去,可是,距离他“失踪”已经过去了很久,组织想必也已经前行到了很远的地方,而他身无分文、饥寒交迫,跟上大部队对他来说基本不可能,无奈之下,卢子美决定回到老家,等待时机与大部队汇合。
回到家乡的卢子美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战友、思念着组织,1938年的时候,他终于等到了机会,遗憾的是,最终却因为日军的封锁与组织擦肩而过。
随着时间的推移,卢子美的双亲也日渐衰老,看着自己年迈的父母,卢子美也逐渐放下了对寻找组织的执念,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要党在心中,无论在哪里,他都是组织的一份子!
之后,卢子美便致力于建设家乡,鼓励当地群众参与到革命中去,通过自己的方式来为红军、为共产党效力。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卢子美得知后便立刻发动乡亲们为我军战士筹集粮食;1949年,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卢子美组织了两千多名民工前往战斗前线支援……
即使已经离开军营多年,卢子美却仍然有着一颗红军战士的心,特仍然是那个从未“掉队”的红军团长。
新中国成立后,看着祖国发展越来越好,卢子美内心无比高兴,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愈发怀念起以前在军中的日子,也愈发思念战友,恢复党籍之时也成为了他一生中最后的愿望。
有一天,他和往常一样在家中读着报纸,突然“肖华”二字映入他的眼帘,这一瞬间,他骨子里的革命之血再也难以抑制地燃烧起来,恢复党籍的事情也突然有了希望。
1979年,在女儿的陪伴下前往兰州军区寻找老战友肖华,想让肖华为他作证,恢复自己共产党的身份,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中的场景。
得知卢子美来访后,肖华难掩内心的激动,忙完工作后立刻过来与卢子美见面。
“老卢啊,你为什么现在才来,这么多年了,我还以为你牺牲了!”身为开国上将的肖华亲切地问道。
“老肖,这些年我活得好好的,我很想念你们,也很想组织!”卢子美说道。
分别几十年的战友一朝重逢,热泪盈眶,回顾以往,这一切都发生得太过突然……
1983年,经过一番安排,再加上有了肖华上将的亲自证明,年过八旬的卢子美终于恢复了党籍。两年后,卢子美离开人世,临终之前能够达成愿望,想必他离去的时候也是没有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