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孤单的。你的笑、你的礼仪、你的十指、你的西装,甚至是Steinway钢琴上的那杯威士忌……“
影厅内不时有人捧腹大笑,这是紧扣电影类型的《绿皮书》;也有人偷偷拭掉了眼镜片后面的泪花,这是深刻感悟的《绿皮书》。
就整部电影的文化属性而言,《绿皮书》中唐追求梦想、渴望平等,托尼追求自由、包容唐的性取向,这与美国在短短200年的时间中所快速形成的核心文化完美吻合。因此,说《绿皮书》在91届奥斯卡中的荣誉来自于其政治正确也并无不妥。
故事的时间背景定在了1963年圣诞节的前8周,从时间上推算也就是著名的《I Have A Dream》演说后的两个月,彼时黑人问题依然是美国内部的主要问题之一,而黑人平权运动正在有声有色的进行。
因此,对于近日来《绿皮书》的争议,我更倾向于“我们所看到的故事是经过艺术美化的,是趋于温和的”。毕竟,《绿皮书》主打的是“喜剧/剧情”而非“纪录”,它的使命在于温情的构建,而非历史的还原。
电影的剧情很简单,简单到用“友谊”、“《触不可及》对调版”、“一路向南去巡演”这三个标签便能讲述整个故事。因此,除却官宣的电影类型,我觉得《绿皮书》也在Roadmovie的范畴之内。
这是一部经过美化加工的温情电影,其中所渲染的情谊比喜剧更多。无论是从剧情本身上还是在表达手法上,都在极尽可能的让我们感知其中的温情。
譬如,故事很温情。
著名的黑人钢琴家谢利博士要去种族歧视严重的南部巡演,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在出发前雇佣了白人托尼当司机。南下的两个月里,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从最初的矛盾不断,到慢慢磨合理解,再到最终放下偏见彼此帮助,成为了一生的好友。
南下巡演是引线,种族歧视严重是本质,旅途顺利是目的,正因此才将两个本没有可能联系的人联系在了一起。典型的“欢喜冤家修成正果”故事,对于喜欢Happy ending的人来说很讨喜,对于趋于感性的人来说也很完美。
这种温情,在于顺遂心意,能够沿着观众的感情渴求走下去,最后达到观众所渴望的结果。
又如,画面很温情。
唐和托尼在公路上的画面,秋日的阳光温温柔柔地透过车窗,落在他们身上。在这种柔和的光线之下,即便是争吵也像是彼此的探索,因此“炸鸡”梗的喜剧效果更甚。
仔细看,不难发现电影画面更深层次的隐喻,室内画面的色调、氛围、甚至音乐,都像是唐和托尼胸腔内压抑着的敏感,色彩浓郁到一不小心可以吞没掉人内心的安静和快乐。而室外的画面,则是另一番感觉,辽阔绵延的公路上,托尼驾着汽车,可以暂缓来自于生活的经济压力,也可以远离酒吧里三教九流的痞气。至于唐,他不必被固有的标签所禁锢,不必佯装快乐、无谓,可以暂时逃离所谓的上流社会和来自于上流社会的歧视。
此时的他们,从刚刚出发略显尴尬的相处到生涩的沟通,再到后来随着不断磨合而渐入佳境,已经可以游刃有余的度过一个晨起或者午后。
整部电影中,让我记忆深刻的画面里,有两个都是这种柔和而温情的画面。一个是唐在托尼的盛情和强势之下享受了人生以来的第一块炸鸡,一个是车子坏在了一个黑人劳作的农场边。
尽管,心也的确被它所打动。但,探究之下会发现温情只是表象,孤独才是永恒,在这样一副其乐融融的温情之后,我感受到仍旧是无尽的孤独。
唐是孤独的,托尼也是孤独的。他们毫无疑问的,选择将孤独隐藏。
唐的孤独源自于他“归属感”的缺失。
他是黑人,却生活在与白人接触更多的环境里,认为自己“不够黑”、“不够白”,与哥哥也不怎么来往。他曾有过婚姻,但却与另一个男人赤条条的被拘在警局里。他喜欢肖邦,且比任何人都弹肖邦弹得好,但是他弹最多的却是流行乐。
家对他而言,更像座装修豪华的囚笼,里面全是程序化、机械化的佣人,是空洞冰冷的。原本,可以主动跟哥哥书信往来,却一心觉得对方若有心便会联系未曾变更地址的他。
所以,没有家人首先让他的身体没有归属感。
不听黑人音乐,多与白人接触,让他在心里觉得自己“不够黑”,但钢琴之外,纵然他是在白宫演奏过的钢琴家,也仍然是不能进入白人餐厅就餐,不能去共用白人洗手间,需要先付费才能试穿喜欢西装的黑人,这种客观上的区别又让他必须承认自己“不够白”。
那么,“不够黑”“不够白”,甚至,因为性取向而自嘲“不够男人“的他是谁呢?
他的精神依然如同晃荡天际的魅影,无法往生,亦无法找到寄托。漂浮在空中的,自然是找不到归属感的。
这是一种隐性的内在孤独,天才重负之下,以原则和自我生存法则把他人划在了另一个世界。
遇到托尼前,他所能抓到的只有大量的威士忌和容忍。
而托尼的孤独则可理解为外显的“不得志”,肤色、性取向、家庭都不会成为造成他孤独的因素,那他的孤独只会源于需要靠吃26各汉堡赢回50刀来交房租。外显的孤独,让他更易生存,也更易变通。
所以,随着南下巡演,他像是一剂酵母,让自己觉醒的同时,也唤醒了唐。
从人物的饱满度来看,唐只属于男二,他从一开始就属于“被救赎”的角色,起先他无法自我认同,接受着外界的歧视,也进行着自我歧视。这种自我认知的错误,铸就了他需要被点化的命运。
可,被救赎的唐更易打动人心。
许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太多的人都曾经历过没有归属感的孤独,也都或多或少遭受过歧视。而最后,在某一个奇妙的时刻,因为一件事或者一个人,我们触碰到了另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后,也能够去坦诚自己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能够在自我认同中寻求到真我。
然后,再想方设法消除那份不自在的孤独时,依然铭记托尼说过的:The world is full of lonely people waiting to make the first move.They don't have a choice, but you 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