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小樽:当爱情成为一封未寄出的信

长安电影客 2025-03-11 16:54:36

"雪什么时候才能停呢?"

这句贯穿《致允熙》的台词,像一把冰镐凿开了东亚社会厚重的伦理冰层。当允熙的女儿新春在北海道小樽的雪地里按下快门,胶片定格的不只是母亲与初恋情人相隔二十年的重逢,更是一代女性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艰难跋涉的集体倒影。这部以书信为脉络的电影,用克制的镜头语言将禁忌之恋化作飘落的雪花——看似轻盈,却在每个触碰的瞬间留下灼人的印记。

01 被冰封的欲望与解冻的救赎

影片以双城记的结构展开:韩国春川的烟火日常与日本小樽的纯净雪景,恰似允熙与淳被时空割裂的人生。导演通过两封迟到的书信,将两位中年女性的隐秘情愫编织成一张细密的命运之网。当允熙在洗衣房机械地折叠衣物,当淳在居酒屋吞云吐雾,那些未被言说的思念化作小樽永不停止的落雪,在锅炉房的热气中蒸腾成"我的梦里也有你"的告白。

这种克制的叙事策略,将同性之爱从猎奇视角中解救出来。影片始终未展示二十年前的激烈抗争,却通过允熙手腕上的疤痕、淳书架里泛黄的学生照,让观众在留白中触摸到时代投下的阴影——精神病院的铁门、撕碎的日记本、被迫中断的学业,这些零散的碎片拼凑出东亚同性恋者特有的生存图谱。

02 以冰裂纹瓷器般的美学重构禁忌

导演李胤基的镜头宛如日本物哀美学与现代装置艺术的结合体。

春川的逼仄巷道与小樽的旷远雪原形成精神困境的双重隐喻。允熙家晾衣绳上永远潮湿的衣物,与淳的公寓里终日不散的烟霭,构成潮湿与干燥的情感辩证法。这些画面最终塑造了本部影片的空间美学和诗意。

女儿新春用手机拍摄母亲梳头的场景,既是对《东京物语》的致敬,更暗喻着新一代对旧时代伤痕的数字化修复。当允熙前夫的泪水滴在离婚协议上,这个被世俗定义为"加害者"的男人,同样成为父权制度的祭品。就是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一层层拔高了影片的社会意义。

贯穿全片的书信画外音与雪落声形成奇妙的和鸣。特别是在重逢场景中,两位主演金喜爱与中村优子长达三分钟的无台词对视,仅凭呼吸频率的变化就完成了二十载思念的计量。也是在这一刻,被她们之间所发生和错过的一切所感动、震撼,那些雪与月的日子里,平静细碎的生活中,暗藏着的情感在这一刻沸腾而又平静。

03 未能平衡诗意与纪实的天平

虽然,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但影片对现实苦难的柔光处理似双刃剑,使得影片的深度稍有欠缺。当然,这是很多影片都会多多少少存在的问题。

如,次要人物的工具性过强(完美化身的新春男友),削弱了叙事纵深感;社会批判力度被唯美画面稀释,精神病院往事仅作为背景音存在,未能深入挖掘制度性压迫的肌理;开放式结局虽然留下余韵,但对东亚同志群体面临的现实困境缺乏更具穿透力的叩问。

04 从个人伤痕到群体自愈

在韩国同类型题材中,《致允熙》实现了三重突破:

1. 去奇观化的同志叙事:不同于《小姐》的戏剧张力或《恋爱谈》的青春炽烈,本片将同性情感置于中年危机、代际沟通等普世议题中,完成小众题材的大众化转译;

2. 城市作为沉默主角:小樽的雪不仅是爱情见证,更是被压抑欲望的实体化。当两位女性并肩行走在《情书》取景地,岩井俊二式的纯爱叙事被解构成更复杂的生存寓言;

3. 母职的祛魅与重构:新春这个角色打破了传统同性题材中"子女即枷锁"的刻板设定,她既是母亲情感暗河的摆渡人,也是新时代女性自我觉醒的镜像。

05 在冰层下流动的火山

金喜爱饰演的允熙堪称当代东亚女性的精神肖像。

身体政治:她永远扣到顶的衬衫纽扣、躲避他人视线的垂首姿态,都是社会规训的身体记忆;

沉默的反抗:在洗衣房将丈夫的衬衣反复熨烫至焦糊,这个细节暴露出温柔表象下的精神自毁倾向;

代际救赎:当她允许女儿拍摄自己抽烟的画面,既是母职枷锁的松绑,也是对青春时代被剥夺的"不完美权利"的追认。

06 雪国的影像辩证法

导演李胤基延续其《薄荷糖》中的时间哲学,在本片中发展出独特的"冰雪美学"。

色彩符号:韩国段的暖黄滤镜与日本段的冷蓝调性,暗合主人公从生存到生活的转变;

动静对照:新春奔跑时飞扬的裙摆与允熙静坐时的凝固身影,构成生命能量的代际传递;

物象转喻:反复出现的镜子既映照人物双重生活,也暗示着同性爱欲在主流社会中的"镜面扭曲"。

影片结尾,新春将母亲与淳的背影永远封存在胶片里。这个充满东方禅意的留白,让人想起李沧东《燃烧》中那句:"不要想着这里有谜底,而要想着这里有谜面。"或许真正的救赎,不在于允熙与淳能否再续前缘,而在于当我们走出影院时,是否能在自己的城市里,听见那些雪落无声的思念。

而你是否也在某个下雪天,等过一封永远在路上的信?

公众号:长安电影客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