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喜爱、时代需要:谈吕剧《板桥县令》的筋骨、道德与温度

潍坊城 2019-07-01 14:33:12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

——习近平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吕剧《板桥县令》讲述了潍县县令郑板桥体察民情、不畏强暴,与豪绅污吏斗智斗勇,将冤案平反昭雪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该剧先后几易其稿,于2018年1月31日首演并先后在鲁中、胶东等地巡演,赢得了专家与戏迷的一致好评。

现场观看过潍坊艺术剧院创排的大型新编历史吕剧《板桥县令》,深感此剧是一部时代需要、人民喜爱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好戏。该剧睿智机趣、寓庄于谐、以小见大,用传奇故事彰显人性光芒与正义,具有较高文化品味与深刻哲理思考,这在近年来的戏曲作品中并不多见。

有筋骨:坚守战线,增强底气、弘扬正气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

故事是以潍县重修白浪河大堤为背景展开的,河堤被大水冲垮急需重修,要求百姓捐募钱款的过程中,时任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在群众的帮助下发现了原河堤工程的秘密,这豆腐渣工程中,可能涉及贪污腐败、结党营私、鱼肉乡里等种种恶行,面对涉事者当地官绅黄家,及其背后隐藏的“高官保护伞”,小小的板桥县令,该如何处理这棘手的难题?

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同时也是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问题,此案若秉公处理,则会丢官离职、个人遭殃;若不处理,则会包庇罪恶、贻害社会,此剧最大的矛盾就在于此。《板桥县令》通过展现郑板桥在是非善恶面前的正确选择与坚决斗争,向观众展示了做人为官之道,是一台艺术盛宴,也是一堂生动的价值观教育课、党员干部培训课。

目前,我国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人民享受了社会飞速发展带来的利好,同时社会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较突出的就是价值观不正、信仰缺失问题:有个别的人,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不辨是非、不知美丑,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

《板桥县令》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传达的根本观点,就是价值观问题。价值观是文艺的创作取向。该剧的创作团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将正确的价值观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体现在了艺术创作之中,告诉人们特别是为官者,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否定和反对的,做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事实上,该剧的主创单位潍坊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是在极其不容易的环境中坚持将此剧搬上舞台的。潍坊吕剧曾有着辉煌的历史,潍坊市吕剧团成立于1956年6月,曾是鲁中地区最大的专业吕剧院团,创排的《李二嫂后传》《碧水长流》《大地情深》等剧目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曾多次进京演出并获得过“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几十年来为潍坊的文化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2012年,潍坊市整合了吕剧院、京剧院、歌舞剧院的资源,转企改制成立了潍坊艺术剧院有限公司。

改革后的剧院,一直没有放弃戏曲、放弃吕剧。在公司经费紧张、工资发不满的艰难情况下排演了《板桥县令》,并希望以打造精品剧目为抓手,加强队伍水平建设,提升剧院综合实力,带动文化发展繁荣。为此,剧院上下一心、抢抓机遇、排除万难,将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将一个人当作两人用,力争把好戏搬上舞台、奉献大众,还成功申报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可以说,《板桥县令》作为一部有筋骨的作品,不仅仅体现在故事主人公郑板桥的是非分明、宁折不弯、据理抗争的精神上,也体现在剧目主创团队坚守文艺战线、改革不忘吕剧、攻坚争创精品的决心上。

有道德:崇德向善,取材当地、传播真谛

秋风昨夜渡潇湘,

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

挺然相斗一千场。

——郑板桥《题画》

道德观是文艺的灵魂所在,《板桥县令》一剧,尊重历史、扎根现实,该剧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既有传统美德,又有时代特征,既有精神力量,又有美学价值,既是“文艺的道德”,又是“道德的文艺”。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都值得后人研究学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当代文艺创作应当存以文化传统的血脉,而当代的文艺创新也务必要在传统文化的建构之上完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戏曲逐渐成为了非主流文化,这也导致许多戏曲人在创作上开始“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在许多方面过多的引入了“洋”手法、“洋”思想,甚至出现了“以洋为尊”“以洋为美”的现象,这导致许多演员在唱法上“洋”嗓子,编剧在剧情设计上“去思想化”“去中国化”,作曲在音乐设计上不中不西、“泛剧种化”,导演在舞台调度中抛弃传统、过度写实…

《板桥县令》的创作,是戏曲人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典范,是戏曲人满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进行文艺创作的典范。为了讲好郑板桥的故事,该剧的创作者深入研究了其诗书画三绝及背后所体现的美学思想。

该剧的剧情以郑板桥在潍县为官的史实为基础,设计了性格各异的虚构人物,架构出了一个民间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从表现内容来看,就体现了崇仁爱、重民本、讲辩证等思想,以及扶正扬善、救危济困、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该剧的舞台风格以洗练为主,精选了郑板桥的经典诗词,营造出了一个文人写意画般典雅朴素的艺术氛围:从表现形式来看,就体现了古典美学中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等审美特征。

之所以说《板桥县令》是一部有道德的作品,是因为该剧在创作中实现了“以文立德”,其“文艺的道德”就体现在该剧所呈现出来的传统美德、时代特征、美学价值与精神力量上。同时,该剧又是“道德的文艺”,其可贵之处就在于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所持有的精致态度,所展现的道德品质与文化情怀。

当今的戏曲舞台上,清装戏新作并不算鲜见,但在现代时装戏盛行的吕剧界,《板桥县令》这样的清装文人戏作品可以说是近乎仅有。因故事背景与主人公的特殊性,该剧的剧情、台词、舞美等方面都蕴含着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对演职员的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为了演绎好这出戏,潍坊艺术剧院以“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活动为契机,掀起了认真学习板桥文化、积极领会板桥精神的热潮,剧组上下特别是主创人员,学习剧中高尚无畏的人格修为,学习主人公“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更加坚定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与业务水平。

可以说,这部有道德的作品是剧院集体在克服诸多现实困难的情况下讲品位、重艺德,努力提高职业操守,树立社会形象的成果。适逢潍坊建市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该剧的创作演出可以说是潍坊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对潍坊地域文化的总结、继承与发展,是潍坊市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有温度:以人为本,倾听民意、发展文艺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墨竹图题诗》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郑板桥的诗句,而“一枝一叶总关情”更是其中民本情怀的代表。《板桥县令》之所以有温度,就是因为其中饱含着民本情怀。所谓的“民本”,不仅体现在该剧的思想主旨、文化意味中,更深深埋藏于剧组的创作初衷、创作途径与创作过程之中。

文艺是关于人的艺术,人是文艺的主体,文艺的人民属性是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的宗旨。细化到吕剧创作中,吕剧作品要反映好人民心声,这是决定吕剧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说白了,就是在创作初衷上立足人民,在创作途径上扎根人民,在创作过程中倾听人民。剧中的郑板桥因为关心群众、体谅人民才最终赢得了信任,而吕剧的创作与发展也必须赢得戏迷大众支持。

“人民是文艺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什么是优秀的文艺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出明确答案:要看能否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近年来,吕剧舞台上涌现出了许多新作,其中不乏被专家推崇、受国家资助的重大题材作品,但这些作品好不好,要看戏迷大众喜不喜欢。换句话说,真正优秀的吕剧作品,不是给一部分人看的,所有脱离民众的、没有获得戏迷大众点赞的发展与创新都是无用功。

《板桥县令》的创作者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致力于打造精品、提高观众满意度,让更多人看得懂、喜欢看、反复看。剧中既有对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青玉案·宦况》“难得糊涂”等作品的解读,将传统文化、文人意趣呈现给观众;又能穿插“你想多了”“你就是郑板桥的老婆”等富有当今情趣的时代语言,拉近作品与群众的距离。在创作过程中注意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用群众的话讲述中国故事,在剧中加入了许多诙谐、时尚的元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喜剧形式展现了忧国忧民、反腐倡廉的重大主题,把历史人物郑板桥塑造成了人民群众能真切感受到的有血有肉的人物。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潍坊艺术剧院对《板桥县令》的创作定位,就是打造一部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作品。该剧搬上舞台前,曾先后几易其稿,为了提升演出水平,特邀著名导演卢昂及芦珊执导,国家一级演员王淑芝、董家岭任唱腔指导,且由董家岭饰演郑板桥A组,优秀青年演员李振伟饰演郑板桥B组,其他角色也以新老结合的方式配备了AB两组演员。

为传统文化烙上时代印记,以史为镜、紧接地气,吕剧《板桥县令》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剧目首演结束后,国家艺术基金专家组、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该剧是2017至2018年度戏曲舞台的一个重要收获,是一部标志性的作品。山东省文化厅原副厅长陈鹏认为,该剧为吕剧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不仅是专家,该剧在潍坊、青岛、烟台等地的巡演中,观众反响强烈,掌声此起彼伏,获得了一致赞誉。很多观众说,没有想到吕剧能有这样的戏,清新、明快、诙谐的样式非常吸引人,在有趣的故事中展现深刻道理,已有多年没有看到这样让人激动、难忘的好戏了,贴近百姓的吕剧又回来了。

习近平总书记曾要求,要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目前,《板桥县令》所取得的成绩,从根本上来说,是创作团队明确了文艺作品“为谁服务”这个大是大非问题,牢记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甘于清贫、勤于学习、勇于奋斗才实现的。

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个人水平可以有限,但对艺术的尊重、敬畏与严谨态度,丝毫不能减退。当然,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等种种原因,该剧还存在着个别演员功底有待夯实、部分细节处理尚可提升、宣传重视力度仍需加强等不尽人意之处,但这对于一个举步维艰的基层企业剧团来说,成绩已是大不易。我们可以相信,该剧完全能够走得更远,但这需要更加精心的雕琢、更加艰苦的拼搏,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努力。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最后,向文艺工作者致敬!向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者致敬!

来源:吕剧

0 阅读:3

潍坊城

简介:潍坊城每天带给您最新鲜的潍坊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