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槿夕先生
清明佳节快要到来,不少人都开始准备回乡祭祖,在我们从小到大的观念中,上坟是需要携带纸钱或冥币等殡葬用品悼念先人。
由于某些人的不文明行为,导致山火事件时有发生,让这一传统的祭奠方式遭受质疑,更是面临会被严查的地步。
图片上传处理中...
而这一次引发争议的是江苏南通的一纸通知,让很多人感觉到冒犯,到众多官方账号上留言,甚至于连央广网都下场评论。
事件起因3月26日,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一篇通知,明确指出,“在全市范围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制造和销售冥币纸钱、纸扎实物等封建迷信殡葬用品。”
除了会对违反此项规定的人进行罚款之外,还提到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会对其进行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话,还会追究刑事责任。
这个通报一经发布,迅速引起网友的讨论,大部分评论都是不支持的,认为这是在对传统习俗进行打击。
随后,这件事越闹越大,连央广网都下场评论,更是在评论末尾提到了“不可一刀切”的说法,从而让事件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清明节扫墓祭祖是习俗,不让当地制造和销售,有心之人只能上网购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家的不便,难道此前并没有进行过民意投票?
事件进展我们不得不承认,冥币纸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于祭祀祖先和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对于大家扫墓祭祖的习俗来说,必要的纸钱祭奠是自古有之。
这件事曝光之后,南通12345接到大量市民电话,认为这个通报内容不合理,工作人员也给出回应,正在反馈给上级,政策暂未调整。
央广网的报道,南通市民政局的一位负责人说明了情况,禁止冥币通告是从多个角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来推动这件事,选在清明这个节点,确实容易引起老百姓的一些误解。
负责人解释,“我们是从市场行为强调禁止制造和销售,没有说(禁止)使用这个环节。”
然而,即便是有民政局的负责人出面回应,可是仍然没能停止关于此事的讨论,以下是事件的脉络进展,有助于大家更直观地了解此事。
恰逢清明节扫墓的节点,大家是要提前准备纸钱等祭奠的用品,突然听到禁止制造和销售,这无疑是对当地销售此类商品的整治,造成了民众的不解。
有记者到南通南方市场,走访了部分销售冥币纸钱的商家,有从事六七年的商家表示,这个禁令下来之后,会有一批人失业。
“这是市场的需要,我们才会卖这个东西。现在政府不让弄了,我们又能怎么办?”
商家面临的困境,势必会影响到民众扫墓的准备,迫于禁令的实施,大部分人只能到网上购买,这是治标不治本的行为。
在央广网的评论中,就提到不能将这种行为盲目地定义为封建迷信,可以倡导民众以鲜花祭祀和植树缅怀等绿色环保的方式祭奠先人,不能采取机械式、缺乏人情味的管理方式。
由于网友不理解,通报未提前说明情况,这不仅让销售此类产品的商户陷入困境,更是激化了传统民俗和城市管理的矛盾,得不偿失。
提倡清明祭扫移风易俗这一次的舆论事件,让很多人一同发声,随着网友的评论越来越,地方的处理方式就尤为重要。
到底是听取民众的建议,还是坚持通报内容实施,这两个选择都不好决断,因此还是需要一段时间进行缓冲。
3月27日,南通当地就刊发了一条消息,引用了市殡葬协会秘书长万某的说法,提到“文明”、“低碳”、“安全”是时代进步的要求。
在万某的说法中,让大家了解到此项通报的法律依据,是多地出现因不当烧纸引发火灾,强调各地会尊重民风民俗,广大民众正常祭祖扫墓不会受到影响。
个人认为,要在扫墓烧纸钱和防止山火出现的取舍上,提高个人的防火意识才是关键,而不是将纸钱的途径给堵上去,引发网友的逆反心理。
最后总结传统习俗是离不开封建迷信的,“百行孝为先”,对于孝道已经深入人心的背景之下,殡葬用品的慎用,只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
能够理解此项通报的法律依据,是希望避免在清明扫墓期间,出现突发情况,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可是不宜操之过急。
经过多个网络宣传,越来越多的人扫墓是倾向于文明祭祀,大家会自发地将扫墓的明火熄灭,自带矿泉水浇灭火苗,这都是个人素质不断提升的证明。
当地民政局应该从传统民俗的角度出发,提前告知失火后的法律依据,让大家自觉遵守法规,协调和民众的沟通,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