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读过,但水平极高的3首七律,不读这些诗确实太遗憾了

驶向一江诗词 2025-04-25 15:56:48

精挑细选,精益求精,分享好诗词给朋友们欣赏,弘扬传统诗词文化,真是一件大乐事。

本文分享3首很精彩的七律,这些诗虽然没有入选课本,但水平极高,值得推荐给朋友们欣赏,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和回味。

第1首 唐代祖咏的《望蓟门》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这首诗是作者宦游范阳时所作,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

此时范阳面临的是契丹族的威胁,首联“燕台一去”四字倒装起笔就用一个壮大的地名,增加了全诗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客心为何而惊?是因为“笳鼓喧喧汉将营”,体现出军营中号令的严肃。

但仅仅如此,还不足以体现“惊”。颔联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甚寒,何况又下雪,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如此广厚,就是雪上折射出的寒光,也足以寒气逼人。

颈联笔锋一转,写的是虽然所处条件如此艰苦,但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赫,何况烽火燃处,竟与胡月相接,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

“沙场”句是写进攻的态势,“海畔”句是写防守的稳固。一攻一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这样有力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

尾联写“望”后之感。诗人用班超和终军的典故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此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格调高昂,感奋人心,用典精妙,收放自如,极具艺术感染力。

第2首 唐朝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诗人刘长卿在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滕州司马,此诗就是作于第二次来到长沙之时。

首联“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紧凑呼应,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栖迟”,诗人用此暗喻贾谊的失意。“楚客”指贾谊,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情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是对诗人贬谪悲苦命运的写照。

颔联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秋草”、“寒林”、“人去”,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却要去“独寻”,一种景仰羡慕,寂寞兴叹的心境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对贾谊当时处境的想象。

颈联从贾谊联系到诗人自己,“有道”和“犹”写出了汉帝的英明,但对贾谊尚且如此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自己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

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相当高妙,接着笔锋一转,“湘水无情吊岂知”,将诗人追求知音、抑郁无诉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真切。

再读尾联,诗人好像就站在读者面前,就在宅前徘徊,暮色浓重,带给人一种跨越时空的深沉感。

第3首 唐朝皇甫冉的《春思》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这首诗借闺妇抒写春怨,期望早日了结战事,希望征夫能早日返乡。

诗的首联点明题意,首句点“春”,次句点 “相思”。

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但是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份宁静和温情。

颔联“层城”指长安,诗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目睹京城的繁华与和平,但是“心随明月到胡天”,自己的心却早已飞到丈夫的身边。关河万里,能隔断人的形体,怎能隔断人心灵的呼唤?而作为心灵交通媒介的大概只有那普照万方的明月了。所以在这良辰美景未必都能感到欢乐,而在那份温柔乡里最能惹人的便是离情。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一个“论”字,一个“笑”字,都是拟人化的写法。锦字回文诗的内容无非离情别恨,锦字诗有多长,恨便有多长,锦字诗无穷,恨也无穷。楼上花枝本是无情,然而在诗人眼中,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就像在嘲笑独眠之人。

尾联笔锋一转,“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女主人公对亲人的思念是痛苦而深挚的,然而也表明了她的深明大义。就这样,女主人公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本诗用拟人化的写法将诗中主人公的“非战”情感曲折地表露出来,对比鲜明,动人心弦,也是借汉咏唐,讽刺穷兵黩武的社会现实。

朋友们,很精彩的3首七律分享完了,这些诗水平如何?读完这些诗有何感想?欢迎分享高见。

1 阅读:49

驶向一江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