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陆游,那可是中国文学史中永远不败的英雄之花。他诗中那独特的文字魅力,更是永远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在他的笔下,既有杜甫诗中那深沉的家国情怀;又有柳永词中那细腻的儿女情长;更有辛弃疾词中那坚毅的铁血豪情。

因此,读陆游的爱国诗篇,永远都会让人心潮澎湃,因为在他的诗中,我们感受得到他笔下流露出的对山河破碎的忧虑与愤慨。
我们感受得到他诗中渗透出来的柔情蜜意,如丝如缕,缠绵悱恻,让人感叹英雄亦有难得的似水柔情。
读陆游的铁血丹心,我们感受得到他的诗中的壮志凌云,气吞万里如虎的杀敌情怀,以及那份不屈不挠、誓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所以,陆游的诗文,是家国天下的宏大叙事,是儿女情长的细腻描绘,更是铁血豪雄的壮志豪情。
而在本文中,我们即将与大家分享陆游直追诗圣的一首诗,这首诗豪气壮如山,感动了世人800多年。这首诗就是陆游脍炙人口的《书愤》: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公元1186年,已经61岁的陆游正闲居于山阴故里。此时,烂漫的春花开满了陆游的家乡。但看着最美的春天,陆游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因为他心中装着的是残破的山河,是流血不止的中原。而他自己,却已经被罢了6年的官。
只能闲居山野,这使得欲要捐躯报国而无门,想要血染疆场而无路的陆游气得捶胸顿足。
在多事之秋的南宋,本就世事艰难,却还有奸佞误国,这令空有一片报国之情的陆游“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郁愤之情如泉涌般倾泻而出的陆游便写下了此诗。
本诗前四句勾勒出诗人年轻时的凌云壮志与烽火连天的战斗剪影。后四句则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岁月空逝、统一河山遥之梦不可及的悲愤情绪。
开篇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两句表达了诗人早年就立下了要北定中原、恢复河山的大志,可谁曾想,这样的光复之路竟步步维艰。
对此,他只得无奈地望向北方那辽阔无垠的中原大地,这使他热血沸腾,胸中积起的怨气更如那奔腾不息的群山。

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忆及往昔亲临抗金前线的情景,那时的他远望千里,誓要收复失地,心中的那份坚定,真的是坚如磐石。
而当下,眼看自己即将“老死窗牗”,却是毫无用武之地,诗人只能沉浸于往昔铁马金戈的记忆之中,真的是令人感慨万分。
更让诗人不曾料到的是,因为奸佞小人的陷害,致使诗人屡遭排挤,最终被罢黜回乡,使得他杀敌报国的愿望悉数落空。
第二联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诗人忆及在军中任职,并在金陵、镇江与大散关等地与金人对峙与大战的情形。
这两句仅仅截取了宋军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的两个场景,却体现了诗人“气壮如山”的豪迈气概。
这两个场景,都是诗人曾在军中体验过的两次经历。“楼船夜雪瓜洲渡”这一场景指的是三十七岁的诗人在镇江府任通判时,张浚率兵与金人大战的经历。

“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场景是诗人四十八岁在今陕西汉中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军中幕僚谋划恢复中原之事时的经历。
在汉中,诗人曾数次亲临大散关,研究抗击金人的策略。可惜的是,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可王炎还是在不久之后被调回了京城,这使得诗人北上统一中原的梦想再一次成空。
诗人的一片报国之情以及一腔报国豪气再一次付诸东流,诗人恢复中原的梦想再一次破灭,这使得诗人的内心如刀宰一般。
此处的“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等意象的组合,给人们展示了诗人经历过的雄伟壮阔、悲凉盛大的战争场景,使人读了心生敬佩之情。
这些意象的组合,虽不曾用了一个动词,却让人感受到了边关浓郁的边地气息与将士们高昂的战斗热情,真可谓是境界全出。
颈联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无比的慷慨激昂,表达了诗人难以抑制的悲痛:
“曾几何时,我把自己比作巍峨的万里长城,并立志驱除鞑虏,统一河山。而今白发先斑,北伐梦碎,一切皆成幻影。”

此处的“塞上长城”指的是能守卫边疆的大将。典故出自于《南史·檀道济传》,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世人皆知,陆游少时便有杀敌报国、效力疆场、恢复神州的愿望。然而这里的一个“空”字,却揭露了诗人这样的愿望在投降派的干预之下早已落空。
这样的结果,不是因为诗人的意志不坚,更不是因为诗人没有竭尽全力,而是因为奸佞小人误国误己,导致江河日下,江山危在旦夕。
想到此处,白发先斑的诗人怎能不痛心疾首?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诗人怎能不满眼沧桑,满心悲凉?
此时的诗人,发出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样的千古哀叹:
看看南宋的境况,再看看自身的处境,诗人不禁想起了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壮举,他也因为出师一表而名垂青史。
而诸葛亮鞠躬尽瘁,统率三军,誓复汉室,一统中原的壮举虽然最终并未实现,可放眼整个南宋朝廷,又有谁能与之相提并论呢?

诗人引用诸葛亮的典故,意在贬斥南宋朝廷那些主张投降的宵小之辈,彰显自己北伐中原、恢复河山的豪情壮志。
同时,诗人也通过追思先贤的丰功伟绩,表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渴望自己能像诸葛亮那样施展才华,实现自己一生的抱负。
纵观陆游这首豪气壮如山的诗,字字都渗透出他一生的爱国情感,句句都蕴含着他一生的爱国经历与生活感悟,远非那些单纯炫耀才华的作品所能比拟。
因此,《书愤》被看作是陆游七律中的不朽名篇,其风格悲壮沉郁,情感深沉,雄浑大气,颇有诗圣杜甫七律《登高》以及《蜀相》之风。
特别是其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联更是对仗工整,气势雄浑,为古今传诵不衰的千古名句。

正因如此,清朝的史学家、学者李慈铭在《越缦堂诗话》中说:“全首浑成,风格高健,置之老杜集中,直无愧色。”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