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明明没吃多少东西,却总觉得肚子胀胀的;对着饭菜没胃口,勉强吃几口就放下筷子;心里总是闷闷不乐,遇到小事就烦躁,甚至控制不住想发脾气;白天没精神,手脚发软,到了晚上又睡不安稳。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表现,在中医看来,往往与“肝郁脾虚”有关。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负责让全身气机顺畅流动;脾主运化,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当长期情绪压抑、压力过大,肝气就会郁结不畅,像被绳子捆住一样。肝气不舒,又会反过来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形成恶性循环。这时候,人就会出现两种问题:一是肝郁带来的情绪低落、胸闷胁胀,二是脾虚导致的食欲不振、身体乏力

针对这种情况,调理重点在于“疏肝健脾”,因此可以参考逍遥散。用柴胡疏解肝郁,白芍柔肝缓急,当归养血活血,白术、茯苓健脾祛湿,薄荷帮助疏散郁结的气机,炙甘草调和诸药。适合那些情绪压抑、食欲不振或胁肋胀痛的人。如果同时有口苦、舌苔发黄的表现,可以加栀子、丹皮清解郁热
对于以脾虚为主的人群,比如总是饭后腹胀、大便稀溏、说话气短,可以参考香砂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陈皮、半夏理气化痰,木香、砂仁醒脾开胃。主要侧重于恢复脾胃的运化能力,帮助改善消化功能

如果长期肝郁脾虚导致气血不足,出现头晕眼花、心慌健忘、面色苍白,可以参考归脾汤。黄芪、党参补气,当归、龙眼肉养血,酸枣仁、远志安神,木香理气防止补药滞腻
肝郁脾虚的调理不能急于求成,需要让肝气慢慢舒展,脾胃逐渐恢复动力。保持情绪平和很重要,生气焦虑会加重肝郁,忧思过度则损伤脾胃。中医讲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脾调和了,气血生化有源,身体自然能找回舒畅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