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沉重易发胖?可能是痰湿在作怪!中医教你祛痰湿,一身轻松!

涵畅玩转养护 2025-04-16 03:17:57

明明吃得不多,体重却逐年上涨;肚子上的赘肉总也减不下去;头发容易出油,脸上总是黏腻腻的;早晨起床感觉头昏昏沉沉,像裹着一层湿布;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关节发僵;大便黏马桶,冲不干净。这些困扰,中医认为是“痰湿体质”的典型表现。

痰湿的形成,多与脾胃功能不足有关。脾胃就像身体的“搬运工”,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能量和水分。如果长期饮食不节、过度劳累,脾胃运化能力变弱,多余的水湿就会堆积在体内,像淤泥一样阻滞气血运行。时间一长,这些湿浊聚而成痰,不仅让人发胖,还可能引发血压、血脂、血糖的波动。

如果平时总是出现痰多咳嗽、胸闷恶心、舌苔白腻,这类人群可以参考二陈汤,仅用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味药。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健脾,茯苓渗湿利水,甘草调和诸药。如果痰湿化热,出现口干口苦、舌苔黄腻,可以加竹茹、枳实组成温胆汤,清热化痰的同时保持脾胃运化。

对于以腹部胀满、食欲不振为主的人群,这类人往往舌苔厚腻,口中淡而无味,吃一点就饱,适合通过理气化湿恢复消化功能,因此可参考平胃散。苍术燥湿健脾,厚朴行气消胀,陈皮理气化痰,甘草调和脾胃。

若痰湿伴随气血不足,出现头晕乏力、气短心慌,这类人群虽然体胖,但体力差,容易疲劳,调理需兼顾补气与祛湿,此时可参考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补气健脾,茯苓、甘草利湿和中,半夏、陈皮化痰理气。

痰湿体质的改善需要循序渐进,重点在于恢复脾胃运化能力。中医讲究“脾为生痰之源”,脾胃强健了,水湿自然不易滞留。保持身体气血通畅,痰湿便无处生根,许多不适也会随之减轻

0 阅读:3
评论列表
  • 中医好历害的教你.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中医這点做到啦。能天天出來宣传大家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呢,这点中医还是做到啦。你要是说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是不对,那他们就会说你不爱国,汉奸等等。这点中医们也做到啦。(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