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放了几天的苹果,有的表面开始发褐,按上去有点软。这种情况最常见的处理方法就是:削掉烂的那块,剩下继续吃。有人削得干脆些,多切一点;也有人抠掉坏处,剩的照样一口口啃。
看着节约,其实不少人忽略了一件事——烂掉的苹果,问题往往不只在表面。

苹果的果肉本来就水分多、糖分高,一旦有磕碰、压伤,再加上温度适宜,表面很快就会滋生霉点。那些霉点只是一部分,真正“动手脚”的是在果肉里。
霉菌长出的菌丝,是看不到的,它们会顺着果肉向内渗透。哪怕外面只烂了一小块,里面的果肉也可能已经被菌丝穿透。

有人把烂点削掉之后吃下去,觉得味道没变,也没不舒服,就认为没事。可问题是,这些肉眼看不到的变化,跟有没有感觉不一定挂钩。就像水里有细菌,尝不出来,但不代表就是干净的。
尤其是中间果肉发暗、颜色发棕、纹理松软的区域,很可能是已经受影响的部分。有时候割开一半,能看到颜色浅深不一,那些“没完全坏”的果肉,其实也不能算新鲜了。
这种时候,如果只凭眼睛判断,很容易把问题果肉当成没事的继续吃下去。日积月累,对健康是不小的隐患。

苹果烂掉,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外部损伤造成的腐坏,另一种是储存条件不当引发的内部变质。
先说第一种。苹果在运输、搬运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表皮受了伤,即使没立刻变色,也等于开了个小口。空气中的微生物会趁机钻进去,这时候就像种子进了土壤,内部的果肉就成了它们最好的“养料”。

尤其在天气热、湿度大的时候,苹果的表面潮湿,就更容易滋生霉点。有时候放着放着,果皮上起了小水泡,或泛着油光,这些都是霉菌“上岗”的表现。
再说第二种。即使苹果外表没伤,只要放的地方不通风、温度高,它也会自己“捂烂”。果实呼吸作用旺盛,糖分消耗快,再加上密封环境里湿气出不去,内部会先开始“焖熟”。这种烂,往往是从芯往外蔓延,看上去没事,一切开,已经变软变色了。

这种“从内往外”的变质,最容易被忽视。因为肉眼看不出来,摸也摸不出。很多人就这样把已经变质的果肉吃下去,还以为只是味道差点,其实苹果早已经不新鲜。
所以,无论是外伤引起,还是保存不当导致,只要苹果某一块明显发软、发褐,哪怕烂得不多,剩下的也要格外留心。

发现烂苹果,丢是可惜的,但吃了又不安心。这时候不妨换个处理方式,变废为用,也是另一种节约。
最实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做堆肥。把不能吃的苹果切碎,加上菜叶、淘米水一起放在密封桶中,发酵两三周后,就成了一桶肥效不错的液体肥料。
用来浇花、种菜,不但环保,还能改善土质,养分更足。

如果烂的苹果带酸味,可以留下来做天然清洁剂。把果肉压碎,和白醋、清水混合,密封放一周。这个自制的“苹果醋清洁液”可以用来擦厨房台面、水龙头,去污效果不错,也不会刺激手。
家有小院的,还可以把烂苹果切片,埋在树根旁边。注意不要直接贴根,容易生虫。
埋远点,一段时间后就会化成肥,改善土壤。

不过要提醒的是,不管用来干什么,只要表皮上长了明显的白毛、黑点,那是霉菌已经大量繁殖,处理时最好戴手套,避免皮肤接触。
不吃,并不等于浪费。
换个用途,把坏果用在合适的地方,也是种合理的利用。

苹果要是保存得好,放上十天半个月都没事。但如果处理不当,三五天就会开始变软。
要想不烂得快,第一步是买的时候就挑好。不要图便宜捡“便伤果”,轻轻一按,能按出软坑的别拿;颜色不均、发黑、有斑点的也要避开。
回家以后,不要急着全部洗。表皮的那层“果蜡”能一定程度上保护果肉,洗掉后反而容易受潮。只在吃之前洗,能延长存放时间。

放的地方要避光、通风,不要堆得太密。一层一层挤在一起,中间最容易积热、发潮。
如果要放冰箱,也得注意:放冷藏,不是冷冻;最好用纸巾包裹,避免直接受潮。
苹果不能和香蕉、梨、猕猴桃等放在一起。这些水果释放的气体能让苹果加速变熟,也就加速了腐烂。

如果买得多,可以分批放。先放室温,吃不完的再转到冷藏。
有些人家里常备一个水果篮,底部放张报纸,每隔两三天翻一遍,有问题的提前拿出来吃掉。
苹果其实不娇气,只要不被磕,不被闷,通风、避光就能保鲜不少天。

苹果烂了一小块,很多人以为削掉就行,剩下的吃掉不碍事。但看不见的菌丝和腐败过程早已开始,果肉中已经潜藏变化。
从安全角度讲,一旦烂了,就不建议继续吃,特别是老人、小孩体质弱,更要注意。有时候身体出现不适,根源就是这些“舍不得扔”的小吃食。

烂掉的苹果可以做堆肥、清洁液,甚至用来喂花喂土,但不能继续入口。食物是给身体补营养的,不该成为健康的“隐形负担”。
节约是好习惯,但前提是合理。宁可丢掉一点坏果,也不能忽视每一口吃进肚子里的东西是否干净、安心。吃饭讲究的,不是嘴上说节俭,而是心里有分寸。
苹果虽小,做法却能见出一个人对生活的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