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月1日,上午9点50分,毛主席带领当时的主要中央领导人及重要的国际友人,登临了天安门城楼,随着林伯渠的大声宣布,新中国成立两周年的重大国庆阅兵仪式,正式开始。
先是天安门广场正中间的庞大军乐团,演奏了国歌,接着一侧的礼炮部队同时点燃了28门大型礼炮,一声声巨响随着礼花冲天而起,共计28响,激起了全场的一片欢呼。
1951年10月1日,解放军伞兵部队行进在天安门广场
接着各个军种的仪仗兵方队,高声喊着口号,雄赳赳气昂昂地从天安门广场前的长安街上,一列一列地走过,脚步踏地的声音仿佛一声声惊雷,震耳欲聋。
接着便是各种军事装备,从不远处轰隆隆地缓缓驶来,有大炮、坦克、装甲车、军车等,而军用机场内,轰炸机、攻击机、直升机等均处于待命状态,正随时准备升空。
此时,除了天安门城楼可以对整个阅兵庆典一览无余之外,天安门城楼下,还设置了巨大的观礼台区。
观礼台区,主要人员是友好国家的外交使团、国际友人、民主党派、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中央机关的人员,以及知名专家学者等嘉宾,总人数近万人。
就在国庆大阅兵仪式进入到最精彩的阶段时,在观礼台区域,有一位农民装扮的老人却突然站了起,穿过人群,来到的观礼台边的通道上。
“我是毛主席的客人,请马上安排我回所住的旅社。”
老人神色不乐地冲着守护观礼区秩序的士兵说道。
卫兵听说是毛主席的客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忙联系负责此事的工作人员,将老者带离了观礼现场,派车将其送走。
现场许多人都十分不解,为何在这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位老人不但直接离开了观礼现场,而且明显看得出满脸的不高兴。
毛主席邀请三人进京参加国庆1951年9月的时候,距离新中国成立两周年的国庆盛典还有一段时间。
在中南海的丰泽园内,毛主席将一封亲笔手写的邀请信件,交予了身边的工作人员。
“务必将此信交于我的堂兄毛宇居,此信的目的,是邀请总共三人来京一叙,他们几人都没怎么出过远门,尽量帮他们解决来京的障碍与困难。”
毛主席郑重地嘱咐道。
“另外,他们来京的路费、食宿费及其他所有费用,都由我来出,切不可从公费中处理。”
看到工作人员准备转身离去的时候,毛主席连忙叫住他,又重点交代了这一点。
工作人员通过韶山那边的政府部门,将邀请信函交给了毛宇居先生,并亲口转达了毛主席的意思。
毛宇居先生接到毛主席的邀请信函时,非常的激动。
毛宇居和毛主席
他没有想到,新中国刚刚成立不到两年,正处于日理万机之中的毛主席,竟然还能记得他,并亲自邀请他去参加今天的国庆观礼。
而这种盛大的国庆观礼活动,若不是有毛主席的邀请,他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看到,因为,那个年代并没有电视机,只能亲临现场,才有可能看到这一盛况。
而他更是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韶山这片狭小的土地,如今能走出去,而且还是去新中国的首都北京走走,想想都令人兴奋不已。
从毛氏家族的辈分来说,他是毛主席的堂兄,算是同族中人,有着天然的血亲关系;但他与毛主席的真正交集,反而并不是因为同族同宗,而是,他曾是毛主席的老师。
在毛主席小的时候,当时还处于清朝末年,私塾是最为普遍的教学模式,毛主席也不例外,同其他的孩子一样,在父亲毛顺生的安排下,进入了毛氏族内的私塾读书。
少年时期的毛主席
而毛氏族内的私塾,则正是由毛宇居先生创办与主导,毛主席自然也就成了他的学生。
所以说,毛主席与毛宇居先生的关系,更主要的还是早年私塾阶段的师生关系。
在私塾读书时,毛主席就因为聪明好学,深受毛宇居的青睐,成为他一生中最得意的门生。
“我这辈子一直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大的成就谈不上,但我却很满足,因为我教出了一个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的学生。”
每当谈起自己的教书生涯时,毛宇居总是谦虚中透着无比的骄傲,大家都知道,他说的这个令他引以为自豪的学生,就是毛主席。
毛宇居打开毛主席的来信一看,包括他在内,毛主席这次邀请的总共有三人,还有两人,分别是毛主席的表兄文梅清与木匠张有成。
以毛宇居先生的才识与聪明,他搞不懂毛主席为何在这么多的亲人与熟人当中,偏偏邀请他们三人,这三人之间似乎没有多大的关联。
如果说邀请他,是因为他是毛主席的堂兄,那么,毛主席在毛家的更亲近的堂兄弟还有不少,论亲疏关系,他这个堂兄只能算是远亲。
而文梅清,在毛主席众多的表兄弟当中,并不是与毛主席关系最亲近的,可在十几个表兄弟中,他却为何偏偏指定了这个并不起眼的文梅清呢?
而对木匠张有成的邀请,则更让他疑惑不已,张有成与毛主席没有任何宗亲关系,甚至谈不上熟,只能说两人曾经认识过,毛主席为何舍弃众多的堂兄弟、表兄弟不邀请,反倒邀请一个并不太熟悉的外人?
毛宇居虽然猜不透毛主席的用意,还是将消息及时通知了文梅清与张有成两人。
毛宇居(中)和他的亲友们
张有成听说毛主席邀请他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但想到毛主席竟然还能记得起他,心中满是欣喜与荣耀,便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而文梅清对此却并没有像二人那么激动,他异乎寻常地冷静。
“我还以为他早已把我们都忘了呢。”
毛宇居从文梅清的语气中,多少听出了一些他的不满与抱怨。
但文梅清也没有拒绝,三人很快便准备好,并在地方政府人员的安排下,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毛主席的知恩图报与平易近人来到北京之后,毛主席不仅让工作人员代为接车,还为三人安排好住处,接着,便在中南海设家宴,招待毛宇居、文梅清与张有成三人。
毛主席面对三人时,并没有任何的架子,正如他年少时在家乡一样,拉着三人的手,从孩童时期聊起,满是温馨的各种回忆。
毛主席和亲属合影
当然,几个的记忆中,随着毛主席投身于革命之后,随即发生的许多事,却让人唏嘘不已。
也正是在大家聊天中,毛宇居才渐渐明白毛主席为何在众多的人中,偏偏邀请了他们三人来到北京参加国庆阅兵盛典。
因为,在毛主席的心中,他们三人,都是毛主席的恩人。
在毛主席那儿,毛宇居首先是他的启蒙老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用自己的思想拓宽了少年毛主席对世界的认知,可以说,正是毛宇居超越旧观念与旧思想的启发与引导,才让他后来得以用开阔的视野与开发的思想,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
在毛主席投身革命期间,毛宇居不仅利用他在家乡韶山的地位与影响力,用力保护毛主席的祖坟不受损坏,而且在不危险时期,护佑了毛主席的弟媳及侄子的周全。
至于文梅清,他从毛主席开始革命运动的那一天起,在众多的党兄弟、表兄弟中,是率先站出来支持毛主席的亲人。
他对毛主席所从事的革命工作,不仅仅提供财力物力与精神上的支持,而且,还积极地投身其中,大力配合并参与毛主席所领导的革命工作,特别是韶山的农民运动。
正是因为他对革命工作的深入参与介入,让他承担了远远超出其他党兄弟与表兄弟的巨大风险。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迫害与打压下,不得不远离家乡,躲入到深山老林之中。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才得以重新回到老家,开始过上正常而普通的生活。
而令毛宇居所最不理解的张有成,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与毛主席并不算太熟的老实憨厚的木匠,竟然是毛主席的救命恩人。
在大革命期间,毛主席曾回到家乡开展农民运动,在他最后一次返回家乡从事农运工作时,被当时的湖南军阀派人追捕。
青年时期的毛主席
被反动军警包围的毛主席,在避无可避的情况下,突然发现了正在院中从事木匠活的张有成,而他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到张有成家暂避。
在当年的历史环境下,如果刻意包庇与隐藏像毛主席这样的重要人物,一旦被抓到把柄,则需要冒着生命的危险。
但张有成看到毛主席后,并没有丝毫的犹豫,直接将毛主席藏到了家中的一个秘密之处,并给了前来搜捕的反动军警一个错误的信息,把他引开。
而且,张有成为了避免毛主席在离村的途中再次遭遇危险,还出钱雇用了一顶轿子,直接把毛主席送到了安全的地方。
青年毛主席
可以说,毛宇居、文梅清与张有成,三个人都是对毛主席有恩之人,也是为革命工作贡献较大之人。
这也是,毛主席为何在1951年,从韶山众多的亲友当中,偏偏专门邀请他们三人来京参加国庆盛典的原因所在。
“毛主席是一个非常懂得感恩的人,哪怕一个小小恩情,他都会放在心中一直记得,并总想着如何去回报。”
毛宇居每当提及此事时,总是对毛主席如此评价,毛主席真正做到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表兄文梅清不满态度与转变当表兄梅文清,随着毛宇居来到北京后,毛主席无论是在安排与接待上,都力所能及地做到最好,他在百忙之中,也是尽可能地抽出更多的时间,陪着三人,哪怕只是在中南海聊聊天也好。
毛主席这次邀请他们三人来京,主要目的,是想与三人叙叙旧,聊聊家常。
之所以将时间安排在九月底,就是想让他们得以现场观看当年的国庆大阅兵,这样一来,也不枉这趟北京之行。
按理说,毛宇居、文梅清与张有成三人,是没有资格出现在天安门广场的国庆观礼台上的。
因为观礼台,是仅次于天安门城楼的国庆活动观礼场所,这儿是专门为外国大使及国际友人、国内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各级政府的重要领导所准备的。
显然,他们三人并不具备相应的身份。
但是,在毛主席心中,他们不仅是自己的客人,也是自己的恩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也是中国革命直接或间接,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
毛主席为此,专门把他们安排到了观礼台的重要席位,让他们可以一睹国庆盛典的风采。
但是,当文梅清得知自己被安排到观礼台,而不是天安门城楼时,便已经面露不满之色。
等到国庆阅兵仪式进行到一半之时,他内心的情绪终于爆发了出来,便挥袖直接离场,让同行的毛宇居与张有成大为不解。
因为当时正处于阅兵的高潮迭起的重要环节,两人的目光都在长安街上,并没有太多关注文梅清的情绪变化。
直到阅兵仪式结束,二人回到旅社之后,才发现此时的文梅清依旧阴着脸。
“这么精彩的国庆庆典你不看,为何一个人跑回来了?”
毛宇居不解地问道。
“按我们与他的关系,他应该把我们安排到天安门城楼才对,却偏偏把我们放到了观礼区,根本就是对我们三人不够重视。”
文梅清
毛宇居听了文梅清的回答,先是无奈地摇了摇头,接着便笑了起来:“梅清啊,你是小看了观礼区呢,你知道正常情况下,我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进入国庆观礼区的资格,观礼区都是些什么人,国外大使、专家学者、劳动模范与杰出代表,你说你具备哪个条件?”
文梅清听到此话,面色稍微缓和了一些,但心中的情绪还是没有完全消除。
“你不会真想上天安门城楼吧?当天在城楼上的那些人,全部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你觉得你有资格跟他们站在一起吗?”
毛宇居看着他,心中多少也有些恼了,话语中难免流露出些许不满的语气。
此事经毛宇居提及,很快毛主席也知道了,在一次招待三人的家宴上,毛主席看着文梅清微笑道:“梅清哥,你也曾是革命者,应该知道,我们所建立的新中国是人民的国家,我不是封建王朝的皇帝,你也不是皇亲国戚。”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还搞封建王朝那一套,我把亲戚都带上天安门城楼,其他的中央领导也把亲戚带到城楼,那会成什么样子?”
“我这个主席是人民推举出来的,没有任何的特权,我的所有亲友也同样无法享受特权,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
文梅清虽说脾气有固执,但也并非不明事理之人,听到毛主席耐心地解释与劝慰,也理解了毛主席的观点与思想,心中的结自然而然便散开了。
在北京待了几日之后,毛主席又安排人员带着三人就近去了天津,他们首先去的地方,便是原来的天津租界区。
“这儿是许多列强从清朝手中划分出来的租界区,可以说是国中之国,这些租界虽在中国的领土上,却受着洋人的管辖,实施着他们自主的统治,这是旧中国屈辱的表现。”
“这些租界,无论是在北洋政府还是蒋介石时期,都没有收回过,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们已经全部收回,这些租界此时全部回到了国家手里,这段持续了近百年的屈辱历史,终于被我们终结了。”
听说工作人员的介绍,毛宇居等三人心中充满感动与骄傲,特别是前一段时间还为国庆观礼而纠结的文梅清,更是眼含热泪:“润之说得对啊,只有人民的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结语毛主席邀请自己的表兄文梅清,及毛宇居、张有成三人,来京参加国庆庆典,是他为了心中的那份感恩之情。
但是,毛主席时刻记得,他革命的目的是创立人民的国家,而他自己,则是人民的领导,他不仅自身不会享受特权,也不会利用特权去照顾亲友,哪怕是自己的恩人。
所以,他在接待文梅清等三人时,不仅全程花费自己的费用,不让工作人员为此动用一分钱公款,而且在国庆观礼上,也没有搞任何的特殊化,只是把他们安排到了万人观礼区。
而在表兄文梅清对此不理解、有情绪的时候,毛主席却始终产生任何的情绪,反而耐心地与他讲清楚革命的目的,讲清楚他这么做的原因,他用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彻底感化的自己的表兄,并为自己的亲友树立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