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笔记214:腓力二世为什么没在尼德兰建立中央集权?

永哥历史 2025-04-15 12:48:50

1、首先,尼德兰是个非常难建立中央集权的地方。关键就是地理,低地地区沼泽遍布,是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C·斯科特所说的典型的赞米亚空间,是逃避国家统治的避难所。

2、因为赞米亚空间这种高山大川、沼泽遍布的地区,其地理环境导致了极度的破碎性,使得大规模的农耕经济难以发展。由于地理上的困难,税收成本高于收益,统治扩张的成本也很高,因此这些地区常常保持相对的政治独立性和自由。

3、所以居住在赞米亚空间的居民通常是自给自足的部落,他们被视为“逃避者”或“非国家臣民”,生活在国家权力之外,享有较大的自由。这些地区的历史常常被描述为“逃避者的历史”,因为许多人是为了逃避国家的统治而迁徙到这些边缘地区。

4、尼德兰非常难建立中央集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片地方市镇林立。在中世纪,特别是在尼德兰和意大利北部等地区,市镇由于手工业和贸易的繁荣,获得了较多的自治权。这种自治权是国王为了削弱贵族势力而授予的。

5、尽管现代人可能认为市镇多是经济繁荣的象征,但在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下,市镇的自治权实际上成为了中央集权的障碍。因为市镇自治意味着地方有较大的自主权,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6、中世纪欧洲的市镇可以视为封建制失败的地方、王权失败的地方。这与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体制形成鲜明对比。这类似古希腊城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治,这种自治使得市镇在政治上有较大的独立性。

7、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中世纪欧洲市镇的自治既是诸如商业自由这样的经济需求的产物,也是诸如国王为压制封建贵族的政治博弈的结果,同时也受到古希腊和罗马古典时代制度遗产的影响。其核心逻辑都是围绕“自治保障发展”展开,这一点也成为东西方文明分野的重要节点。

8、因为难以统治,那么对于腓力二世来说,让尼德兰保持十七个省一盘散沙的状态,其实反而是更有利于他的。当年查理五世继承勃艮第公国的尼德兰领地时,其实是继承了超过30个的伯爵和领主封号。

9、为了简化管理并避免哈布斯堡家族内部的争端,他将这些领地整合为一个尼德兰行政圈,并规定不允许分割。这种整合赋予了尼德兰一种整体感,使得十七个省的三级议会开始要求成立一个全尼德兰的三级议会。

10、腓力二世意识到,尼德兰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化程度越高,他的统治就越困难。因此,他拒绝了成立全尼德兰三级议会的要求,以保持尼德兰各省之间的分散状态,从而更容易进行统治。

11、政治这个东西,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人物来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应用某种固定的方法,不同的情境和对手需要不同的应对策略。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需要提高组织化程度或实现中央集权。

12、如果无法实现中央集权,那么另一种策略是让政治对手之间缺乏团结,保持分散和不协调的状态。这可以防止他们形成强大的联盟来对抗自己。为了防止对手团结起来,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不给他们提供共同的政治议题。

13、所以,当梅赫伦主教格朗韦勒成为众矢之的时,腓力二世应该迅速采取行动,就像手指被火炉烫到时迅速反应一样,调走格朗韦勒。虽然可能会被视为一种妥协或“吃瘪”,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策略可以避免更大的政治麻烦。

14、然而,腓力二世的犹豫不决为他的政治对手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政治议题,使得原本分散的对手能够团结起来。这种团结对腓力二世的统治构成了威胁,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在短短三年内,政治问题又演变成了更难处理的宗教问题。

15、一直到了1588年,腓力二世才同意成立尼德兰全体三级会议,这其实就是认输了。因为早在1579年,北方的新教省份成立了乌德勒支联盟,南方的天主教省份成立了阿拉斯同盟,尼德兰实际上已经组织起来了。

16、但是成立了联合议会之后,必然会形成广场效应。广场效应指的是在人群聚集的公开场合,人们的言行会变得与平时不同,通常表现得更加激进或极端。所以,在成立联合议会后,广场效应可能导致越激进主张自治、彻底摆脱西班牙的主张,就越有机会赢。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