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出生人口954万,与2023年相比上涨52万,但死亡人口1093万,总人口连续三年负增长。育龄女性数量以每年400万的速度锐减,生育率跌至全球倒数第二。

为了鼓励结婚、生育,多地出台奖励政策,结婚给钱,生一个给钱,生二个三个给得更多,甚至结婚登记从此不要户口本了。
但是,年轻人们依然不为所动。
全球生育率之百态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4》报告显示,许多国家的生育率近几十年来显著下降。2024年,全球人口平均总和生育率为2.3,即平均每名育龄妇女生育2.3个孩子,而在1950年这一数据为5,预计到2050年将下降至2.1。从区域来看,目前人口主要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中亚和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按照国家发展程度给出了全球总和生育率的一个大致画像:发达国家在1.5-1.6,发展中国家在2.4-2.5,欠发达国家在4左右。
以部分国家为例,美国人口咨询局2023年中的数据显示,美国总和生育率为1.7,巴西为1.8,印度为2.0,印度尼西亚为2.2,埃及为2.9。
其中,美国、巴西、印度的总和生育率均低于国际上公认的生育更替水平(平均每名妇女大约生育2.1个孩子,意味着出生和死亡人数趋于平衡,人口停止增长、保持稳定)。

非洲地区在全球生育率版图中较为特殊,全球生育率最高的前10个国家几乎都集中于此,像尼日尔的生育率接近7。不过,即便是非洲,其生育率也在缓慢下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亚地区,韩国的生育率下降幅度令人咋舌。韩国政府2024年1月初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韩国出生人口仅约23.5万人,创历史新低,总和生育率跌至0.72,远低于维持全国人口数量稳定在5000万人所需的2.1。

而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同样不容乐观,从1970年代之前的6,降至1990年的2,再到2010年的1.5,2024年仅为1.1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倒数第二,仅略高于韩国。
生育率下降的背后在整个中国,更为普遍且重要的原因是生不起。对于众多年轻人,养活自己压力巨大,购房租房的重担更是让人不堪重负,生育小孩便成了奢望。

从人口经济学的相对收入理论来看,90后和00后作为如今的生育主力,他们的相对收入明显下降。同时,生活开支上升,这使得年轻一代的生育意愿进一步降低。
低生育率与女性地位提高存在复杂关联,从部分国家数据可窥一二。在日本,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提升、社会地位提高,更多女性投身职场,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2.13持续下滑至2023年的1.2。
在韩国,女权运动发展中,极端观念导致“4B”(不与男性约会、不发生性行为、不结婚、不生育)乃至“8B”(新增了拒绝化妆、拒绝整容、拒绝消费主义和拒绝男性凝视)现象蔓延,许多女性拒绝婚姻与生育。

从观念层面分析,女权主义倡导女性自主选择与自我价值实现,使得部分女性将个人发展置于生育之前。一些大城市的高学历职场女性,常因职场竞争压力选择晚婚晚育甚至不育。
同时,女权发展改变了婚姻观念,女性对伴侣及婚姻中的性别角色分工要求更高,结婚率随之下降,而婚姻又是生育重要前提,间接拉低生育率。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女性地位提高必然导致低生育率。欧洲部分国家研究表明,在女性主义发展初期,生育率确实下降;但随着男女平等深入推进,家庭内部性别分工更趋合理,男性更多参与家庭事务,生育率又有所回升。
这意味着,当社会能提供完善生育保障,平衡女性家庭与职场角色时,女性地位提升与生育需求可达成良性互动,而非相互对立。
低生育率带来的挑战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它将导致经济增速显著放缓。在中国,这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消退,而人口红利曾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关键推动力。在国内,人口不足尤其是年轻人比例过低,会导致消费能力萎缩,这对中国经济转型无疑是巨大的阻碍。
在微观层面,低生育率对中国的养老体系构成了现实冲击。我国的养老金制度是由正在工作的一代人供养已退休的上一代人。随着中国加速进入老龄社会,出生率持续下降,未来很可能出现退休老人增多,而供养的年轻人减少的局面。

为缓解养老金压力,有关方面开始研究延迟退休政策,但这可能反过来进一步降低生育率,因为在我国,许多家庭依赖老人照顾小孩,老人继续工作将使不少年轻家庭放弃生育。
从全球经验来看,一旦生育率降至警戒线以下,几乎很难逆转。以北欧为例,其拥有世界上最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小孩从出生到大学毕业费用全由国家承担,但人口出生率依旧低迷。
直到出现逆城镇化现象,中产阶级逃离城市,回归乡村贴近自然的生活环境,生育率才有所回升。此外,北欧生育率的回升还与妇女地位的提升有关,当个人无需背负过多经济压力和社会负担时,生育选择更加自由。

低生育率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改善经济环境、提升社会支持体系、转变生育观念等多方面入手,制定综合、长远的政策措施。这不仅关乎当下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人口结构、劳动力供给以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素材源自@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