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光伏政策48小时骤变!禁用中国产品,到底是坑惨了谁?

夜春阅览趣事 2025-04-28 20:55:20

2025年4月,英国政府在对华光伏政策上的剧烈转向引发全球关注。从月初贸易大臣宣称“不会脱钩”,到一周后能源大臣以“强迫劳动”为由禁用中国光伏产品,这场48小时内的政策变脸,暴露出英国在战略依附、政治博弈与产业现实间的深层矛盾。

政策突变:从合作承诺到单边切割

4月20日,英国贸易大臣公开强调中英光伏合作对其绿色转型的重要性,称“脱钩不符合双方利益”。

然而仅7天后,英国能源大臣米利班德在议会提出修正案,宣布新成立的国有能源公司(GBEnergy)全面禁止采购中国光伏组件,理由是所谓“新疆强迫劳动”。

这一政策刻意保留私营企业通过政府补贴继续使用中国产品的通道,被《卫报》批评为“自相矛盾的政治表演”——既想迎合反华舆论,又无法割舍中国质优价廉的光伏技术。

三大动机驱动政策转向

脱欧后的英国将英美关系视为外交核心,此次政策转向明显配合美国“去中国化”战略。

2025年初,美国以“供应链安全”为由,对东南亚四国光伏产品加征3403.96%的“史上最高关税”,要求其排除中国组件。

英国迅速跟进,试图通过此举换取美国维持10%的对英关税优惠。同期,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赴亚太参与美军联合演习,形成军事与经贸的双重示好姿态。

2025年英国面临议会选举,执政党将限制中国光伏包装为“保护本土产业”的政治筹码。但数据显示,英国光伏组件本土产能仅占全球1%,生产成本比中国高30%-50%,完全不具备替代能力。

此举实为掩盖能源政策的财政漏洞:政府此前承诺的83亿英镑清洁能源资金,仅落实1亿英镑,民众对能源价格高涨的不满与日俱增,政策转向成为转移矛盾的权宜之计。

英国效仿美国,将“人权指控”作为贸易壁垒,却无法回避中国光伏产业的全球主导地位:中国掌控全球90%的光伏组件市场,多晶硅产能占比超66%,累计技术专利数量居世界第一。

《金融时报》直言,这种政治化操作“无视市场规律”,本质是借意识形态对抗压制中国技术崛起。

三重危机冲击英国能源转型

英国90%的光伏组件依赖进口,若全面排除中国产品,安装成本将飙升50%,直接威胁2030年低碳电力目标。

新成立的GBEnergy仅获1亿英镑启动资金,而本土200MW生产线产能不足中国龙头企业的1%,私营企业面临供应链重组的高额成本,行业预估2025年装机量将同比下降35%。

这并非英国首次上演“政策变脸”。2024年,中资企业敬业集团注资12亿英镑挽救英国钢铁公司,却被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强制接管,导致年亏损3.65亿英镑。

此类行为引发外资撤离潮,2025年对英直接投资同比下跌27%,德国西门子、日本软银等企业已暂停对英新能源项目的评估。

国际能源署警告,全球光伏装机需在2030年前增长4倍才能实现碳中和,中国产能是关键保障。英国若坚持“去中国化”,其光伏装机成本将比欧盟平均水平高25%,导致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至少推迟5年,在全球绿色竞赛中被新兴市场反超。

中国的理性反制与战略定力

面对英国的单边措施,中国采取“精准反制+开放合作”策略:

外交层面:驻英使馆发表声明,指出“政治操弄损害双方互信”,呼吁回归市场规律;

产业层面:隆基、晶科等企业加速布局波兰、越南等市场,2025年对欧光伏出口同比增长18%,抵消英国市场收缩影响;

技术层面:持续投入新一代光伏技术,TOPCon、钙钛矿组件效率突破28%,专利数量年增35%,巩固技术领先地位。

结语:短视政治的代价由谁买单?

英国的政策转向,暴露了其“帝国梦”与“现实困境”间的撕裂。当政治凌驾于市场规律,最终承担代价的将是普通民众——高昂的能源账单、停滞的绿色转型、流失的就业岗位。

历史早已证明:筑墙者终将困于墙内,唯有开放合作,方能点亮可持续的未来。





文本来源@徐量的视频内容

0 阅读:3

夜春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