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联投集团,2024年以1211.87亿元营收稳居湖北省属国企榜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这家从“平台公司”转型为多元化产业巨头的企业,内部究竟是盲目扩张的“虚胖”,还是改革创新的“实壮”?其园区开发、城市更新、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四大板块又如何支撑起庞大的产业帝国?

湖北联投科技产业大厦
一、扩张与改革交织的“双驱”联投
湖北联投的快速扩张有目共睹。两年间,其资产规模从2600亿元跃升至3200亿元,业务触角从湖北延伸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全国核心城市群。
地产业务的激进布局尤为显著——2022至2023年权益拿地金额超188亿元,跻身全国房企拿地百强。
然而,高歌猛进背后也浮现隐忧:属下成员企业开发的楼盘曾遭遇投诉;2023年核心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79.26%;短期偿债能力承受巨大压力等。
但若仅以“摊大饼”定义联投,显然有失偏颇。自2021年重组以来,集团通过“压层级、清资产”实现瘦身健体,管理层级从8级压缩至4级,清理低效资产169亿元,盘活现金流超380亿元。
湖北联投推行的“数智建管平台”,更将800余个工程项目的成本管控数字化,预计全年成本降低超过1%。
这种“边扩张边改革”的路径,恰似在疾驰中更换轮胎,考验着企业的平衡能力。

湖北联投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俊刚
二、四大板块的差异化竞争力
1. 园区开发:全生命周期运营商角色。
作为湖北省“三全三商”战略的核心,联投园区开发摒弃传统地产思维,聚焦于“科技-产业-功能”的三级联动。
以武汉光谷梧桐湖新城为例,通过“研发在光谷、加速在梧桐湖”的产业链协同,引入华师系教育资源,构建生态文旅空间,形成“产城人”融合的闭环。
其独创的“一园一策”模式,针对企业成长阶段的定制服务,已运营50余个园区,总资产近500亿元。
2. 城市更新:从造房到造城。
在武汉阳逻污水处理厂,联投打造全球首个“风光水储”微电网供能项目,将污水处理与绿色能源结合,探索零碳园区新范式。
这种“生态+产业”的更新逻辑,贯穿于其城市更新战略。集团以“2+1”架构(联投置业、清能集团、保租房公司)推进片区综合开发,2023年曾实现97.8%商品房提前交付,物业服务水平跃居全国前50。
3. 工程建设:数字化重塑“湖北建造”。
作为营收主力,工程建设板块通过“数智建管平台”实现全流程管控。该平台嵌入“成本字典”,动态监控800余个项目进度与资金流,预警偏差并自动推送,推动管理从“经验决策”转向“算法决策”。
智能建造技术中心的设立,更将BIM、智慧工地等技术深度整合,助力“联投建造”向“联投智造”的转型。
4. 矿产资源:全产业链布局谋话语权。
作为省级唯一矿产开发主体,联投手握65宗矿业权,覆盖磷、银、钒等18种资源。其“探-采-选-冶-研-加-贸”链条已初具规模,特别是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破解了化工尾渣治理难题。
2024年,在省自然资源厅支持下,联投加速“探转采”审批,目标是构建战略性矿产储备体系,为新能源产业铺路。

湖北联投总经理:刘光辉
三、“胆子大”背后的国资使命。
湖北联投的产业扩张,本质上是地方国资服务省级战略的缩影。其“三步走”目标直指世界500强,背后承载着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的区域发展重任。
尽管高负债与贪腐阴影对企业的影响仍未完全消散,但通过“运营为王”的战略转向、数字化改革和产业链的整合,湖北联投正尝试走出一条规模与质量并重的转型之路。

联投运营:上海华新污水处理厂
湖北联投董事长刘俊刚说过:“联投要算的不是三五年的小账,而是二三十年的大账。”
在国企改革深水区,这种兼具胆识与风险的探索,正是中国地方经济转型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