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墓起初命名为“袁陵”遭全国反对,徐世昌改一字众人皆喜

听听风的雨 2025-04-30 17:02:26

袁世凯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

这位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作为北洋军阀的创始人,他曾担任中华民国的总统。那时,在中国流通的最高面值货币银元上,赫然印着他的肖像。

尽管他曾经身居高位、风光一时,老百姓却对他没什么好感,更习惯用"袁大头"这个贬义的称呼来指代他。

袁世凯靠着阴谋手段夺走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他的所作所为引发众怒,最终难逃被赶下台的命运。

不过,即便袁世凯已经去世,他依然引发了不少争议。当时,围绕他的墓地是否应该被称为“袁陵”,专家和学者们展开了持久的讨论,意见分歧很大。

紧要关头,一个人挺身而出,只动了一个字就巧妙化解了难题,让大家都满意了。

【最高规格的葬礼,豪华的袁世凯陵园】

尽管当时对国葬的规范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从排场和规模来看,袁世凯的葬礼在那个年代,绝对算得上是一场空前隆重、极尽奢华的“国葬”仪式。

对袁世凯来说,安阳这块地方有着特殊的分量,这里正是他陵园的所在地。

袁世凯小时候就听说过河南安阳有个叫洹上村的地方,这个地方让他一直惦记着。因为传说商朝有名的宰相伊尹曾在那儿住了三年,而且安阳还是他老祖宗、东汉的大将袁绍起家的地方。

在袁世凯充满野心的目光中,洹上村成了他实现霸业的风水宝地。早在他刚起步、还在小站训练军队时,他就大手笔地利用手中权力,买下了这片两百多亩的土地。没过多久,这块地就为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安阳洹上村地处河南与河北交界,地理位置优越,离京城很近。即便有人想在这里隐居,像姜太公那样在洹水边钓鱼,也能凭借村里的便利条件,随时了解天下大事。

洹上村承载着袁世凯童年的憧憬和练兵的往事,这个地方对他意义非凡。正因如此,他在临终前特别叮嘱“将我安葬在洹上”,坚持要把自己的归宿定在这个村庄。

这个被历史唾弃、在位仅仅86天就被推翻的罪人,早已臭名昭著,为什么还能办得起这么隆重的丧事?

袁世凯去世后,掌权的北洋政府并未改变。新总统黎元洪上任后,下令以最高规格为袁世凯办理丧事,所有费用都由政府财政承担。

袁世凯曾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他的葬礼规格极高,堪比国葬。同时,他的陵园设计开创性地融合了中西方的殡葬文化,这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遗体在北京停放了三周后,被运送到河南安阳的洹上村进行安葬。

北京西站外,政府提前搭好了临时祭奠场所。总理段祺瑞带着一帮官员,为袁世凯的棺材送行,这是老袁在北京的最后一段路了。

袁世凯的灵柩随专列抵达河南彰德后,被安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祭棚中,接受当地官员的再次吊唁。随后,由80名壮汉抬着,一路送到洹上村的袁家宅邸。

在袁家大宅里,袁世凯的丧事正以最高规格有条不紊地操办着。与此同时,负责陵园建造的管事们却个个绷紧了神经,生怕出半点差错。

袁世凯生前虽然挑好了安葬地点,但没来得及修建陵墓。他去世后,北洋政府按照他的遗愿,在河南洹上村为他建了陵园。这个工程由当时的河南巡按使田文列负责选址和建造。

袁世凯的墓地建造是个大项目,设计上既要吸收中西文化的精华,又要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为此,田文列专门从德国请来了顶尖的工程师,负责墓地的规划和绘制。

最后敲定的设计是一座融合了东西方风格、极尽奢华的独特陵墓。

在开工前,这个大型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施工单位。由于工程规模庞大,吸引了十七家企业前来投标。经过激烈竞争,兴隆木厂成功拿下了这个项目。

就在袁世凯下葬的那天,8月23日,赶工建造的墓地也基本完工了。

在洹上村的东北方向,有个叫太平庄的地方,那里就是袁世凯的墓地。当年袁世凯在这儿买了200亩地,现在其中140亩都用来建他的陵园了。

这条河叫洹水,在村子南边流过,村子北边靠着寿安山。从老辈人传下来的风水讲究看,这种背山面水的格局,那可是大户人家挑宅子时最看重的上等好地方。

袁世凯的陵园设计别具一格,里面用水泥加固,外面用石头砌墙,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欧式风格。不过,它也没有丢掉中式传统,里面照样有照壁、牌楼、碑亭、东西配殿、景仁堂和墓台这些经典建筑。

袁林按照传统神道布局,以中轴线为核心展开设计,整体规划严谨有序。它融合了中国古典建筑的传统规制与西方建筑的艺术风格,开创了我国陵墓建筑的新模式。正因为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袁陵在历史价值、艺术成就和科学意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袁林最南边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照壁,里面布满了精美绝伦的砖雕图案。这座照壁在全国现存的照壁中,不仅规模最大,而且装饰最为华丽。

穿过影壁,眼前便是袁林内另一处宏伟建筑——牌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袁林里的牌楼跟常见的木头或石头结构不一样,它是由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在当时的中式陵墓建筑中,这种材料几乎没人用过,而且国内能找到的类似建筑也屈指可数,根本没法满足陵园快速建设的需求。

为了修建这座陵园,北洋政府费了不少功夫,特意从日本运来大批水泥。这才建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气势恢宏的六柱五楼式牌坊。

有人说,神道两边的文武石像最能代表袁林的历史风貌。这些石像和真人一样高,身材稍微圆润,穿着打扮完全复制了袁世凯当权时期的模样。

文官们头戴高高的官帽,身穿庄重的祭天礼服,而武将们则穿着北洋时期的军装,腰间紧束皮带,象征着文臣武将齐心协力,共同守护着袁林这片圣地。

这一文一武的搭配,明显带着那个年代的烙印,既展现了北洋军阀时代人们的审美趣味,也折射出袁世凯当政时的礼仪规范和风俗习惯。

碑亭里竖着一块5.5米高的墓碑,正面上刻着"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个工整的楷体大字,这是袁世凯的老朋友徐世昌亲笔题写的。

葬礼结束后,随着墓室大门缓缓合上,人们依照传统将纸扎的陪葬品在坟前全部烧毁。

葬礼完全结束后,陵园的施工才重新启动。整个工程规模庞大,前后花了整整两年时间,直到1918年6月才全部竣工。

修建袁林总共投入了多少资金?

在那个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衣服都穿不暖,天灾人祸频发,外国势力肆意侵占国土的年代,北洋政府居然大手笔地拨出了将近50万银元用于袁林的初期建设。但随着工程不断推进,北洋政府越来越衰落,国家财政再也无力支撑这笔巨额开支。

后来,徐世昌、段祺瑞等几位大权在握的军阀联合发布通告,呼吁各地官员为袁林捐款。在他们的推动下,最终筹集了25万银元,这才把陵园彻底建好。

关于名字的争议,究竟能不能用“陵”这个字

过去,无论是各地的学者、爱国人士,还是各党派的高层官员,都曾围绕一个问题展开激烈讨论:袁世凯的墓地是否配得上“陵”这个称号。

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是"袁陵"最坚定的拥护者。

在他看来,北洋政府给袁世凯办的葬礼是最隆重的,连他去世时穿的寿衣都是帝王级别的冕服,那么,他的墓地叫“陵”也就顺理成章了,毕竟规格摆在那儿。

袁克定当时觉得,既然连规格和寿衣都没问题,一个简单的“陵”字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老百姓之所以对袁世凯有这么大意见,主要是因为他搞复辟完全是自作主张。那时候大家的思想都已经进步了,就算袁世凯手握兵权想当皇帝,老百姓心里早就不吃这一套了,根本不会买他的账。

当时袁世凯的举动并未获得国民政府的完全认可和批准,因此关于袁世凯墓地的命名问题,各方意见分歧很大,真正赞成使用"陵"字的人并不多。

袁克定为了拿下陵园命名权,特意找到父亲袁世凯的老朋友徐世昌,向他讨教办法。

徐世昌当时正在争夺大总统的位置,他深知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于是提出建议:袁世凯生前未能如愿,也没住过大雄宝殿,他还废除了洪元年号,如果非要给陵墓起个特别有深意的名字,恐怕会引来不必要的争议和麻烦。

不过,虽然“陵”字不合适,聪明的徐世昌又想到一个办法,他建议可以用“林”字来代替。

他告诉袁克定,"林"和"陵"读起来差不多,古书上说这两个字的意思也基本一样,干脆就用"林"字吧。

袁克定自己就能定下“袁陵”的名字吗?显然不行。最后,他不得不采纳徐世昌的意见。这个选择,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家都觉得挺合适,各方都挺满意。

【“袁林”如今的结局】

那时候,有些人觉得袁世凯不是个好东西,所以他的墓地就该被彻底毁掉!

毛主席对此有不同看法,他当场明确表态:袁林不能拆,要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作为反面典型。只有让袁林继续存在,才能更好地警示后人,让子孙后代从中吸取教训。

多亏了毛主席当年那句关键的话,袁林才得以完整保留到现在。

1958年,安阳市专门成立了博物馆,用来保护和维护袁林的历史建筑和文物。

历经百年风雨,袁林的建筑主体依然保存完好,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自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袁林的历史文化意义和旅游吸引力逐渐显现出来。到了2013年,袁林更是被列入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名单。

有专家研究过,古人对坟墓的叫法特别讲究,身份不同,称呼也大不一样。比如,王侯贵族去世后,他们的墓地被称为"家",普通老百姓的墓地只能叫"坟",而只有圣人的墓地才有资格被称为"林"。

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圣人"只有两位。一位是孔子,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培养了许多学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直流传到现在,所以被尊为"文圣人"。另一位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他因为忠勇过人,被后人称为"武圣人"。

专家们觉得,历史上只有这两位伟人的事迹让后人无比敬佩,他们的墓地才有资格被称为"孔林"和"关林"。

不过也有人认为,考虑到当时中国的复杂局面,尽管“林”和“陵”读音相同,含义却大不相同。在各方势力明争暗斗的背景下,能把袁陵改成袁林,已经是当时能做到的最优方案了。

2020年新冠疫情来势汹汹,河南省为表达对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敬意,推出了一系列优待政策。从当年起,全国各地的白衣天使们可以免费参观袁林景区,这项福利持续了一年。在这特殊时期,袁林不仅是一处历史名胜,更成为了新时代下传递温暖与感恩的象征。

2022年,袁林在河南十大热门景区中脱颖而出,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前来拍照打卡,成为当地旅游的热门选择。

袁世凯逆势而行,未能改变历史走向,最终身败名裂,然而他的后代却走出了不一样的路。

1912年对袁家骝来说是个特别的年份,他就在那一年来到人世。那一年在中国近代史上也非同寻常,因为中华民国刚刚建立,而且他的祖父袁世凯也在那一年当上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

很多人觉得,像这样的名门望族,后代自然而然地会继承家族事业,袁家骝肯定要像他爷爷那样,要么当官,要么参军,这是不可避免的选择。

然而,由于父亲袁克文被祖父关押的经历,袁家骝自幼便随母亲返回故乡,远离了袁氏家族的约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早早萌生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袁家骝是袁世凯的后代,但他既没走政治这条路,也没靠家族的钱财过日子。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实验室里,一心扑在科研上。正是这种专注和坚持,让他在科学界闯出了名堂,取得了让人敬佩的成就。

袁家骝在高能物理学界取得了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成就,他在这方面的造诣之深,堪称一代宗师。

袁家骝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很多年,但他内心深处一直惦记着一件和科研同等重要的事情——回到中国,为祖国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1972年,中国科学代表团在瑞士考察核电站项目。正好袁家骝也在瑞士,听说有中国代表团到访,他特别高兴,主动提出要陪同代表团一起参观。

收到代表团的邀请,袁家骝满怀兴奋地启程回国。他不仅期盼着重返故乡,更希望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为祖国贡献力量。

在中国期间,袁家骝深入调研了国内的核物理研究现状,经过仔细分析,他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具体建议。

袁家骝回到美国后,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成功说服了西欧核子研究所的副所长,使中国得以购买所需的实验设备。

多亏了袁家骝的鼎力相助,中国从欧洲引进了一整套尖端的核物理实验装置。这批设备对当时中国的核物理科研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让中国在这一科技前沿迈出了关键一步。

袁家骝的妻子吴健雄同样是享誉全球的物理学家,这对夫妇都怀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正是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中国顺利完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

1979年,袁家骝正式退休,随后他频繁往返于中美之间,以访问教授的身份在中国多所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指导。通过他的言传身教,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为中国高能物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几年后,袁家骝选择留在国内,投身于中国高能物理领域的科研事业。

2001年,袁家骝突发心脏病,虽然当时抢救及时,但病情未能好转。两年后的2003年,他因病去世。尽管他已离开,但他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和那份深厚的爱国情怀,始终留在人们心中。

有句老话说得好:“是英雄就别管他来自哪儿。”

袁世凯虽然拥有气派的墓地,但那并非"袁陵",而是警示后人的"袁林"。他的后代没有重蹈先祖覆辙,不再沉迷于功名利禄,而是选择了务实进取的道路,在中国科学界崭露头角,成为一颗指引后人的璀璨明星。

0 阅读: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