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有个范家门(上)

鹿鸣新闻 2025-03-17 16:06:12

■ 余义伟 郑旺盛

从一个有名的省级贫困村,华丽转身成为一个美丽富裕的小山村,成为一个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典型村,其中之艰难困苦,其中之拼搏奋斗,其中之奉献付出,世人可知几分?这里的党员干部,坚守初心,群众至上,吃苦在前,吃亏在前,不贪不占,17年无人吃群众一顿饭,17年无人收群众一盒烟,17年无人贪村里一分钱。老百姓说,这都是老支书范战标和两个继任的村支书领头领的好啊!

——题记

范家门村党支部书记范战标,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竟被一个讹诈村里不成又输了官司的人,逐级告到了登封、告到了郑州、告到了北京。

告状者说:范战标贪污村里巨额公款!范战标向郑州市某大领导行贿!范战标向登封市某领导行贿。

作为河南省登封市唐庄镇范家门村的一个小小的党支部书记,竟如此胆大包天,贪污公款,大肆行贿?!此事立刻惊动了有关部门,各级领导批示:查!

2018年5月,郑州市纪委、登封市纪委,雷厉风行,进驻范家门村,针对群众举报,严格审计范家门村,审查村支书范战标……

2007年5月,范战标作为范家门村的一名党员,放弃自己的生意,从登封回到范家门村竞选村党支部书记。当年7月19日,他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12年来,他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把范家门这个省级贫困村发展成了郑州市乃至河南省乡村振兴的典型村、示范村。

2016年,范战标光荣地成为“河南省十大扶贫人物”。

范战标是个性格十分耿直的人。面对纪委部门的深挖细查,自认为心底无私的他,突然就遏制不住内心的火气,他面对问询他的纪委干部就拍起了桌子……

敢给纪委干部拍桌子发脾气,范战标这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啊!范家门村的老百姓心里突突跳,都禁不住为范战标捏了一把汗,很多人埋怨范书记不该使脾气,怕纪委干部为此迁怒他。

数月之后,经纪委严格审查,此案水落石出:多年来,范战标不仅未贪占村里一分钱,而且把自己的钱和借亲戚朋友的钱,先后投入村里2000多万元。不仅如此,十多年来,范战标从没有领过村里一分钱的工资,他还把自己的工资全都捐献到村里了,又招呼亲戚朋友捐资,共同设立了范家门村“帮扶中心”,以此给那些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群众雪中送炭。

在范战标的带领下,范家门村“两委”的干部,多年来无人吃群众一顿饭,无人收群众一盒烟,无人贪村里一分钱。群众说:看来这纪委不光能查处贪官污吏,原来也能查清党员干部的清白啊!忠于职守的纪委干部,用最严格的工作纪律、最审慎的工作态度、最公正的工作精神,为范家门村的老百姓查出了一个守纪律、有初心、敢担当的村党支部书记,查出了一群长年累月无怨无悔为老百姓做事干事的村“两委”干部。

一位纪委干部曾对此非常感慨地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范战标当了十几年的村支书,却从未领过村里一分钱的工资,从未在村里报销过一分钱的账,更没有贪占过村里一分钱公款,常年都是给村里垫钱办事,这样的村干部不多见。烈火真金,淬火成钢,这样优秀的党员干部,让你不能不心生敬意,不能不感动。”

委屈酸楚,五味杂陈;公平自在,光明自生。

结案的那天,一向硬气得跟石头一样的范战标,百感交集,竟禁不住热泪横流。

古人云:巍巍嵩岳,峻极于天。

中岳嵩山,上有72峰,下有72寺,自古天下闻名,素有“天地之中”的美誉。位居中岳嵩山脚下的登封,因之也名扬天下。当年一部电影《少林寺》,更是让登封成为了世人向往的地方。

范家门村,就在嵩山之上,海拔1100多米,是登封市海拔最高的小山村。然而范家门村却没有因嵩山之盛名沾过啥光。全村近700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经年累月的劳作之后,日子竟越过越干瘪,成了登封市有名的省级贫困村,靠国家的救济过日子。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范家门村没有江没有河,只有高高的大山,为了把日子过好一点,那就只有“靠山吃山”。

村干部范艮洲说,范家门村是典型的小山村,全村不足700口人,山上有老百姓开垦的一片一片的薄田1000多亩,一年打的粮食顶多也只够吃半年。2007年,范战标回村当支书前,村里人找到了两个生财之路,一个是砍伐山上的荆条为附近的煤矿编采煤用的“筢子”,一个是上山开采石头卖石头。

夏秋之际,山山岭岭都是砍荆条的人,砍了荆条,编了筢子,卖到煤矿就是钱,老百姓心里喜滋滋的。村里还有一些能人,看准了山上的青石,东拼西凑弄来钱,买来炸药、切割机,在村周围的山上,开山炸石,卖石头,卖石材,将石头换成了钱。

编筢子,炸石头,确实能挣到钱,可村里也付出了代价。因为几乎家家都砍荆条,编筢子,满山的荆条几乎都被砍光了,留下的是光秃秃的山,看到的是裸露的石头;因为开山炸石头,村里天天炮声一片,尘雾弥天,原本的青山变得伤痕累累,千疮百孔了。那个时候,为了吃饱饭,为了挣到钱,谁还管他山青不青、水绿不绿的呢?那时候,村民们也根本没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意识,更没有“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家园”这个概念。

那时范家门村的村支书叫范金立、村委会主任任战西。任战西是上一任的老支书了,作为老党员老干部,他是有觉悟的,也曾经想过制止“乱采乱伐”这些行为,但说了没有用,他也实在管不了村民们。那时候,他已经是60岁出头的人,觉得自己已经力不从心了,遂萌生了退意。

自己如果退了,谁来接任村支书?谁能当好村支书?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范战标。

此时的范战标,正在登封城里红红火火地做着生意,开饭店,开宾馆,可以说是登封城生意场上的风云人物。登封城最大的“长城饭店”就是他开的,真的是日进斗金。

任战西回忆当年找范战标的事儿,说:“我上了年龄,又没有文化,领着村里的人干了多年,也没干成多大的事,唯一值得宽慰的是,村里的小学校是我领着盖起来的。要想带着大家伙过上好日子,还得找有文化有能力的人来当这个村支书,我就想到了范战标,心想着如果能把他扶上村支书的位置,他要聪明有聪明,要能力有能力,一定能比我自己干的好得多。”

任战西这样打定了主意,他就下山进了登封城,找到了范战标。这是2007年打过春、柳树发芽时的事儿了。任战西记得那天还下了一场毛毛雨,他是淋着毛毛雨进了范战标的家。

论年龄,任战西比范战标大;可论辈分,他就比范战标小了一辈儿。用任战西的话说,范战标是“树小木实瓷”“萝卜不大长的是地方”。范战西见了范战标的面,开门见山说出了心里话:“叔,我这次找你,是代表范家门700口老少爷们来请你哩。给你说实话吧,支书我们都该退了,你这钱也赚足赚够了,考虑考虑回村吧,你来当支书,领着大伙干,我想一定能比我干得好,让老少爷们过上好日子。”

范战标从没考虑过这个事情,任战西突然提出这个问题来,他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回答。最后他只是说:“爷儿们,这事太突然,你让我考虑考虑,考虑考虑。”

过了几天,任战西又到登封城找到了范战标,还是这个事,还是开门见山劝范战标回村里:“叔,村里需要你,老少爷们都盼着你,回吧,回吧,该回去了!”

范战标迟疑了几分钟,说:“爷儿们,我这几天给你信儿,再给我几天时间。”

这个时候,拿不定主意的范战标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他的同学陈占超。陈占超是唐庄镇的乡干部,应该是个见多识广的人。范战标跑到镇政府,找到陈占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给自己出出主意。

陈占超支持范战标回村,他对范战标说:“我支持你回村干。在外面钱赚得再多,有多大意义?还是回到生你养你的地方,那是老根儿,在这儿把你的本事拿出来亮亮,给老少爷们干点事,这才是光宗耀祖千秋万代的事儿。范家门已经穷了这么多年,你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光是为自己赚钱,天天忙忙碌碌,不为老少爷们做一点事,钱赚得再多,村里人能说你好?钱再多有啥用?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现在你三十七八岁,正是干事创业的黄金时代,范家门那才是你的用武之地,在这里施展施展拳脚,踢腾出一片新天地,这才叫大本事!”

陈占超的一番话,激起了范战标的尿性。范战标当即就说:“那就回去做做家属的工作,回范家门去,是好是赖,干它一家伙!”

不久,范战标就从登封回到了村里,真的当上了村支书。范艮州回忆说:“那个时候,开山采石的村民一家挨一家,多的时候有几十家。我也开了一个石坑,每天就是采石头,生意真是不错。2007年夏天,范战标回村当上了村支书,我的石头坑就关了。不仅我的石头坑关了,所有的石头坑都被关了,连荆条也不允许砍伐了,放牛放羊也开始禁止了,村里实行了‘禁采、禁伐、禁牧’的‘三禁’管理。范战标就有这个本事,就有这个气魄,他当了村支书,干事就是不一样,村里开始大干快上大变样。”

新官上任三把火:“禁采、禁伐、禁牧。”老百姓能听你的?

范战标自有范战标的办法,党员干部和群众刚开始不愿听,不愿做,那关系到大家伙的利益啊,但最后,党员干部和群众都按照范战标的要求做了。

“禁采、禁伐、禁牧”,范家门村,在整个登封市走在了前面,在整个河南也都不多见。具体他是如何做到的,一步一步说。

范战标是1969年的人。他这个人个头不高,身体有些瘦削,但有一双非常有神的豹子眼,炯炯有神,透着锐气,一看就是个聪明有智慧的人。他出生在范家门这个小山村,山里人勤劳肯干、不怕吃苦的本质,与生俱来。他十几岁就走出小山村,来到郑州市著名的“阿五饭店”打工,后来因为他聪明好学,不怕吃苦,“阿五饭店”的大厨师傅收他做了关门弟子,学得了一手好手艺。

范战标人小心大,18岁那年,他萌生了“野心”。他回到登封城,历尽艰辛,东拼西凑了一笔钱,租下登封县武装部的门面房,自己当老板,在登封开了一家“阿五饭店”。开业的那天,郑州“阿五饭店”的师傅和师兄师弟们都来帮忙,他的饭店一下子来了个开门红,生意火爆,翻台率极高。

从此之后,他走上了经商之路,而且是顺风顺水,先是饭店,后来又开大酒店,生意越做越大。范战标的名字,在登封城的商圈里,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正当此时,村里请他回去。媳妇很是不情愿,但下定了决心的范战标,那倔强的性格谁能拦得住,劝得下?人的命,天注定,是福是祸?只好由他去。

2007年春末夏初,范战标回到了村里。

不久,范家门村的党员干部投票选举新一任村支书,范战标高票当选。但让范战标意想不到的是,当时的唐庄镇党委不同意,因为范战标没有工作经验,直接当村支书不合适。据说,镇党委当时已经有村支书的人选,所以决定推倒这次选举重新再选。结果,第二次范战标又是高票当选。可镇政府还是不同意,还是那个理由,这让范战标又起了尿性:“原本我就不想回来当这村支书,现在既然回来,选上了,又不想让我当,那我就非要当这个村支书!”

范战标西装革履,径直去了镇政府,找到了镇党委的领导,大腔大口、直截了当说明了自己回村的决心和报负,这让镇党委对他有了重新的认识。2007年7月,范家门村第3次选举村支书,范战标再次高票当选。7月19日,唐庄镇党委下了红头文件,正式任命范战标为唐庄镇范家门村党支部书记。

作为新一任党支部书记,范战标当时面对的范家门的情况,令人心忧。

一个省级贫困村,当时贫困人口多,村“两委”不健全,村里党员干部群众矛盾多,滥采、滥伐、滥牧情况严重,村集体非但没有一分钱,而且还有大量外债。这就是范战标要施展抱负的家乡范家门村。

怎样才能把老少爷们的心凝聚起来,怎样才能把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怎样才能为村里找到脱贫致富的道路?

困难重重,压力巨大。如何突围?

一连数天,范战标的心里、脑子里都在思考盘算这些问题。

夏日的深夜里,范战标躺在床上辗转不眠。此时此刻,他心里也有些迷茫,他原本可以在城里边好好地过自己的日子,做自己的生意,赚自己的钱,现在竟鬼使神差,回村当了党支部书记,现在才知道,这副担子有多重有多难。

他也在心里安慰自己:当年自己出门在外有多苦,创业有多少风险?可一路走过来,自己从一个白手起家的年轻男儿,不是已经成为了一个创业很成功的人了吗?自己现在有了本钱,抱着吃亏是福的精神,团结全村的党员干部,难道就不能带领范家门人白手起家摆脱贫困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共产党当年打江山,有多少困难?有多少艰难险阻?不是都一一克服了?范家门村有多少困难?又算得了什么!一切,事在人为。只要有一颗大公无私的心,只要抱着一颗为家乡干一番的心,不信就闯不出一条路来!

事儿不思不明,理儿不想不清。几天几夜的深思熟虑,让范战标对范家门村的未来坚定了信心。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看看范战标在范家门村到底咋做的。他首先做的就是健全几近瘫痪的村“两委”组织,将那些年富力强的党员选拔到村“两委”当村干部。村委会没有村主任,他就支持竞选党支部书记落选的范翠云竞选村主任,而且带头投她的票。

很多党员干部不理解,村民们也不理解。他们说,范翠云当初并不支持你竞选村支书,甚至坚决反对你当村支书,现在可好,你反过来支持她当村主任,这是为啥?你是真支持她?

范战标说:“范翠云有能力,不少群众也支持她,如果她能担任村主任,就能化解村里的很多矛盾,也能给村‘两委’带来支持,所以,我真心支持竞选村主任,我也相信我们能一起为范家门村做事。”

后来,范翠云果然选上了村主任,当她知道范战标对她的支持后,很感动。全村的党员干部群众,从这件事上,知道了范战标是一个有胸怀的人,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

村“两委”健全后,范战标多次召开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会,他在会上征求大家的意见,准备在村里禁止“滥采、滥伐、滥牧”。他在会上给大家讲:“现在大家编筢子,卖石头,是能挣些钱,可是大家看看,咱们又是砍荆条,又是放牛放羊,已经把山快要砍光吃光了,咱们开山炸石,已经把咱们的山快要炸秃炸平了,如果这样下去,咱们这代人有吃有喝,咱们后代人咋办?咱们今天有钱了,明天靠啥去赚钱?所以,咱范家门村必须禁止‘滥采、滥伐、滥牧’。”

范战标在会上说得头头是道,党员干部群众在下边听得清清楚楚,但是大家心里都有一个问号:“我们不砍荆条,不放牧,不采石头,我们下一步该咋办?我们吃啥喝啥该咋活?”

范战标说:“咱们不采石头,咱们要修路,把咱们范家门村通向山外的路修起来;咱们不砍荆条,不放牧,咱们退耕还林,咱们村里还有其他资源,咱们一步一步搞开发,党和国家有扶持贫困村的政策,咱们抓住机会甩开膀子干,将来肯定会大变样,肯定比现在过得好。”

对于范战标说的,大家道理上都能够理解,牵涉到各家各户个人的利益,包括党员干部在内,说实在,当时没有一个人支持,没有一个人能从他讲的路子上看到希望。

范战标对大家心里的想法,心知肚明。他明白,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说就成的,需要他带头去做,干部带头去做,自己的亲戚带头去做,需要他实实在在的给群众做一些能让群众看到希望的事情。不然,一切都是空话。

而要做好这些事情,何其难也!

范战标对村干部们说:万事开头难,头戏最难开。但既然铜锣已敲响,那再难的戏也得跟着鼓点往下唱。

秋末冬初的夜里,山上的风有些刺骨。我们坐在范战标二哥家的农家饭店的饭桌上,与几个村干部一起聊村里的事情,聊得热火朝天,聊得津津有味,忘却了秋夜的寒冷。坐在这个嵩山最高的小山村里,听着风吹树枝哗哗的声响,望着夜幕里的远山和近景,内心里满是惬意和诗意。

范战标的二哥就在对面的桌子上坐着吃饭,新一任党支部书记的范建涛,就从范战标的二哥身上,滔滔不绝地说起了范战标“禁采、禁伐、禁牧”的事儿。

范建涛说,2007年的时候,党员干部群众谁有保护自然的意识?更没有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概念,党员干部群众只有一个字:钱。想办法赚钱。山上的薄地,也打不了几颗粮食,你不想办法赚钱,你咋吃饭?范战标当了村支书,不让大家砍荆条,不让大家放牛羊,不让大家采石头,还说要退耕还林,那大家谁愿意?那你不愿意也不行,村支书非要这样干。好,你不让明着干了,那就偷着干。有一次,他二哥,装了一车子荆条筢子,准备下山去卖,刚好被上山来的范战标撞见,他不让二哥下山去卖,二哥非要下山去卖,结果他脾气上来了,一把火将二哥的2000多个荆条筢子在家门口硬是烧了。

这件事传遍了全村,大家都知道范战标这回是非要“三禁”了,你要是硬干,让他发现了,他会不依不饶地给你说事,而且他的同学陈占超又在镇政府,也代表镇里来村里宣布“禁采、禁伐、禁牧”的事儿。

群众都说,人家其他地方都没有搞这事儿,咱何必这样搞?自己断自己的财路,还拉来镇政府干部讲国家政策。但话是这么说,但砍荆条的事就慢慢地停了下来。现在你看我们这里的山,树也多了,草也多了,满山遍野都是绿的,现在村里搞旅游开发,都成风景了。

作为村干部,范艮州太了解范战标,他说:“说起‘禁采’的事情,我们党员干部那损失最大,当时我和范建涛,都有石头坑,哪天不赚几百元钱?有时能赚上千元,但范书记来了,他找我们谈话。他说‘你们都是党员,你们都是村干部,你们都说支持我当村支书,既然我当了这村支书,你们就带头支持我的工作,先不要说啥损失,先带头把你们的石坑停下来。如果你们不带头,那其他老百姓的石头坑,我咋让他们停下来’?

“他看我们都犹犹豫豫,下不了决心,马上变了脸,严厉地对我们说‘你们作为村里的党员干部,把祖祖辈辈子子孙孙的山毁成这个样子,你们就不心疼?你们就不惭愧?如果现在还不停下来,把咱们的山彻底毁坏,你们将来咋给子孙后代交代?’

“‘停!停!说停就停!一天也不干,一天也不干了,损失多少钱也不说了,挣多少钱也不干了,你以后说咋干咱就咋干,叫干啥就干啥,这行了吧?’我们被他训烦了,只好硬着头皮答应。”

范建涛说:“听到我们一个一个的表态,范书记满意了,脸上也没那严肃劲儿了,说话也变和气了,那天还请我们在一起喝了一场酒。趁着酒劲,那天他把他在村里下一步的发展思路给我们‘吹’了一番,又是要修路,又是要种树,又是要搞旅游开发,把范家门的将来描绘得如诗如画如天堂,跟共产主义小山村一样。说实在的,我们当时都半信半疑,感觉他‘吹’的远景规划有点儿太美了,吹的有点儿太大了。我当时心里说,你吹吧,吹吧,反正吹牛也不报税,喝酒吹牛,天经地义。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也知道他是一个干事的人,能干成事的人,反正他咋说,我们就咋听吧,咱是党员干部,他是村支书,那就跟着他干呗,指到哪,干到哪,至少比不干强吧。既然他有这魄力,这倔劲,这狠心,也许就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儿,咱跟着也算没白当这个村干部。试试吧!”

新任村主任范翠云上任后,也积极配合范战标在村里推行“三禁”政策,说服家人主动关掉了自家的石坑。虽说自家一年为此损失几十万元,但范翠云不觉得吃亏,自己是村主任,就应该为干部群众带好头。

就这样,范家门村的党员干部一个个带头关掉了自己家的石坑,全村的几十家石坑,跟着也一个一个都关掉了,滥采滥伐的事,在村里被彻底制止了。

再说“禁牧”的事。村干部宋金省说:“原来村里有不少放羊放牛的,牛啊羊啊满山跑,既吃树又啃草,加上村民家家砍荆条,范家门村的植被被毁坏得不成了样子。范书记在村里禁牧,老百姓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不让在范家门儿放羊放牛,那我就赶到对面的山上,赶到外村的山上,改到外县的山上,因为翻过山就是巩义的地盘。一时之间,村里倒也真的没办法,只能劝这些老百姓,后来外地也开始禁牧了,村里的老百姓才彻底放弃了放羊放牛这些事儿。但不管咋说,禁牧还是取得了大成就,首先是我们村禁牧比较早,加上禁采,禁伐,范家门村的植被,几年之间就恢复过来,春天一来,满山青绿,夏秋之际,满山是花,冬天下雪,满山风景,要说起来,这些都是范书记的功劳。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这样看,我们范家门村,在范书记的带领下,还做的真对哩,范书记还真是有眼光的人啊,不服还真是不行,人家还真是干大事儿哩人。”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件事一件事地聊,越聊越多,越聊越有劲儿。

范家门村因为是深山区,村庄又在山顶上,村里的道路窄狭不好走,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山,没有进过城,更没有出过远门。当了村支书的范战标,一想到村里的老人们,一辈子没有见过外面的大天大地,心里就有了一个念想,要让这些山里的父老乡亲都出门看看,看看外面的世界,知道知道外面的新鲜事,他自己出钱租了两辆大巴车,拉着上了年龄的村里人,欢欢喜喜地去了大城市,还去北京,看了天安门,拜了毛主席纪念堂,还去长城看了看,游了一大圈。

村里的老人说:“范书记好啊,自己出钱给大家办好事,让我们见识了大天大地好世界,这一辈子活的算不亏了。这样好的村支部,听他的话,跟着他干没有错。”

说起退耕还林的事,刚开始老百姓没人干。

“你不提倡种庄稼,非要让种树,谁去买树苗?谁有那个钱?”

范战标说:“我来出买树苗的钱。”

“种什么树?”

范战标说:“种核桃树,咱范家门村有千年核桃王树,有野生核桃树,说明咱这个地方适合种核桃,种核桃必定能成。”

范战标说到做到,后来自己出了4万多元钱,买了几车核桃树苗。谁家愿意种树,就免费提供核桃苗,而且政府还有退耕还林补助款。这下好了,老百姓拿了免费树苗都去种。再后来,范战标又自己出钱买来杏树苗让大家种,村里一下子就退耕还林种上了核桃树和杏树几百亩。

说来也奇,这果树苗刚种下没两日,天就下起了雨,树苗成活率达到了98%,老百姓都说,老天爷也在帮村里啊,这退耕还林赶上了好年景!村里人都知道,原来有一个老板承包了村里的山地,在这里种了两年的树,天公不作美,树苗死了一大半,后来赔了钱就不干了。现在范家门在范支书的带领下,退耕还林,连续种了两年的树,都遇上了好天气,树苗都活得好好的,如今的果树都成了农民的摇钱树,一年比一年收成好,一年比一年赚钱多。

范艮州介绍说,范家门村现在种植的核桃树有600多亩、皂角树1000多亩,套中的金银花每年有400多亩,退耕还林1404亩。现在每年光是核桃的产量就有三四十万斤,仅核桃一项,每年群众的收入就很可观。

说起村里这些年由穷到富的巨大变化,大家又兴致勃勃地说起了跟着范书记搞旅游开发的事情。

作为省级贫困村的范家门村,怎样才能为村里找到一条稳健长久的发展之路?怎样才能让村民们彻底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的生活?党支部书记范战标把目光放到了村里的资源上。

在这块土地上,到底都有什么资源可供利用开发?到底该从何处入手寻找出路?自己这一任支书,既然当了,就要干出一番响当当的事情来!

范家门村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唐庄镇西北部,北靠高大巍峨的林台山,南依展翅欲飞的凤凰岭,此地最高海拔达1136米,是登封市海拔最高的村,全村面积7.34平方公里,有7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全村人口不足700口。范家门村过去是登封、巩县、荥阳、新密、汜水五县的交汇处,素有“一盘碾转五县之称”。可作为一个典型的山村,范家门村依山傍势,重峦叠嶂,虽有秀丽景色,却因崇山峻岭相互阻隔,深壑悬崖连绵不绝,千百年来,范家门村如珠玉蒙尘,隐于深山密林,若美人蒙纱,掩面于深宅高阁,世人闻其名而难识其面。

范战标说:“无论如何要找出一条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路。”

禁采、禁伐、禁牧,加上退耕还林,范家门村的植被情况慢慢恢复起来了,呈现出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景象。

除却这些,范家门村其实还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这里有很多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想当年,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此饮过马儿;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在此练过兵;解放战争初期,皮定均司令在此带打过仗,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

传说,刘秀经过这里时,种下了一棵黑桃树。现在这棵核桃树已经长成了村里的“千年核桃王”,树围3米有余,树高36米,树冠覆盖面积600多平方米,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古树。村里几位老人说,20世纪60年代初,正值三年自然灾害,这棵核桃树王,却迎来了丰果期,1963年那一年,打下的核桃,整整装了33个荆条筐,一筐能盛核桃350多斤,整棵树喜获核桃1万多斤,加上山上的野核桃,这些核桃救了全村人的命。

为了摸清范家门村的资源,范战标带着村干部走遍了全村的各个地方,大家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发现村里的“资源”还真不少。有慈母湖、来龙洞、林台山、尖哨山、天心洼、罗家嘴、郎杖沟、龙潭峡、凤凰岭、杏花岭、龙王庙、獐子口、石龙口、簸萁泉、黑老婆沟,除此之外,还有百年皂角树、千年黄金柏、野生金银花、老油坊、老磨坊、石磨、石碾、石凳、石房子。

哎呀,走走,看看,听听,这家伙!范家门村可谓是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啊!

就说那林台山吧,明朝崇祯年间,为抗拒登封县衙的苛捐杂税、逼粮催款,范家门的邻村磨沟村的武林高手李际遇,打了登封县衙的衙役被抓捕,后来他在老百姓的帮助下逃跑成功,于是就在这林台山上,聚集八方豪杰,竖起起义大旗,反抗官府。林台山前面有一山,远处看山顶很尖,地形险要,可以俯瞰四方。当年,李际遇曾在此驻兵,观敌料阵。后人为纪念李际遇,为此山起名“尖哨山”。

先前时候,范家门山高林密,冬天村民狩猎獐子补贴家用。獐子,又名麝,麝香极其珍贵,但是獐子比较灵敏,不容易抓到,就是不小心被打到,獐子也会在临死前吃掉自己的麝香囊。村民为抓到活的獐子,后来就点燃火把从山上往山下赶獐子,獐子无路可逃,只有顺着山口跑,就被等在这里的村民活活捉住,这个抓獐子的山口,后来就叫獐子口。

传说很久以前,范家门山民靠天吃饭,一遇旱灾颗粒无收,一遇暴雨水患连连。十年有九灾,山民无法保证粮食收成。于是人们就在范家门与凤凰岭的峡谷内修建了一座龙王庙,庙修成后,范家门果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好多年。

清朝末年,有一位女子来到了罗嘴山下的大西沟里,住在龙王庙旁的一石洞内。她身材不高,微驼,身穿灰色衣服,脸色略黑,人们便都叫她“黑老婆”,而她真正的名字谁也不知道,也没有询问过她的来历。她在瓦窑坡下开了几片荒地,种些玉米、谷子、豆子、南瓜之类的供自己食用,不时还采些山果野菜以备冬用。这沟里有一股好泉水,附近的宋家门、康永沟的村民遇到旱天也经常来这里挑水。黑老婆经常帮一些上年龄的老人打水,帮他们担到岭上。有一年,大雪封山。人们一连几天也见不到这位黑老婆,便到龙王庙旁去寻觅她,等找到她时,她已经冻僵多时了。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善良的老人,便把大西沟改名为黑老婆沟。

范家门村还有一棵百年皂角树,历经沧桑风雨,傲然挺立。村人说,大概是1993年,突然起了一股龙卷风,自南向北,从山顶上就刮下来了。大风所过之处,树木尽数折断,草皮都被掀起。当风刮到这棵皂角树时,身处大风之中的皂角树“咔嚓”一声,三分之一的树冠被大风撕扯下来,但奇怪的是,龙卷风也就此无影无踪了。村里老人说,这皂角树是神树,是它渡了这百年的“妖风” 啊……

登封这个地方很神奇,不但是五岳之中的中岳,而且被称为“天地之中”,这里还有“天心地胆”之说。“地胆”就在登封告城那个地方,而“天心”就在范家门村的“天心洼”这个地方。这里的老百姓都说,“天心洼”就是天地宇宙的心脏所在之地。这个地方周围是山,中间是个小盆地,恰似一个心脏。神奇的是,人站在这个地方,正午的太阳之下,人看不到自己的影子,大喊一声,四山都有特别嘹亮的回声。天心洼,天心洼,老天爷的心,就在天心洼啊!

范艮州说:“范支书带着我们走访查看村里的时候,上山下山,穿沟过岭,搞得我们就像探险队员一样,不是被石头碰到了,就是被荆条刺到了,有时脚下稍不留神,还会跌倒在沟里滚来滚去,腿上、身上、脸上,弄得青一块紫一块,血印子一道一道的。我家就住在天心洼,那天范书记非要带着我们去看看天心洼里的娘娘谷。虽然这里我很熟悉,但这里到处是荆条子和野槐树,茅草长得一人高。我带着大家高一脚,低一脚,在石头缝、灌木丛里往前走,野槐树的刺扎得我们每个人手上、胳膊上、脸上都是血印子,最后我们终于算是来到了娘娘谷。这里有一条山谷,谷里有水,我小的时候在这里曾经摸过虾,抓过鱼,传说这里曾经是王母娘娘和七仙女洗澡的地方,直到现在这里还有看似梳妆台的褐红色石块。说了也奇怪,嵩山的石头都是青石,而到了这里却变成了红石头。”

走了一圈下来,作为村支书的范战标,非常兴奋。他对大家说:“咱们村里有这么多好吃好看好玩的资源,老少爷们守着这些好东西,却去砍荆条编筢子,炸山开石头,这不是杀鸡取卵、顾头不顾屁股的弄法吗?咱们完全可以学学人家外面的人,搞旅游开发造福村民,造福子孙后代,把范家门的资源开发开发,把范家门宣传出去,把外面的人吸引到咱范家门来,来咱这里看风景,来这里吃,来这里住,我们还愁没钱花?你们说是不是?你们说我说的中不中?”

村干部范建涛说:“范支书,你说的都对,我们听着也都是路子,可是开发需要钱哪,咱村缺钱啊。”

范战标说:“只要你们大家支持,办法总比困难多。既然我当了这村支书,我就得领着你们在范家门村轰轰烈烈干一番,要不然我回来干啥?钱的事儿,你们不用发愁,你们有多大力出多大力就中。”

村干部们听了范战标的话,突然都有了莫名的激动,纷纷表态:“干,跟着你干!干也是一天,不干也是一天,那就豁出去干!”

范战标站在百年皂角树下,对大家说:“兄弟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咱们党员干部,大家拧成一股绳,带领群众一起干,范家门村就能早日脱贫走上小康路。一个字,干!”

0 阅读:0

鹿鸣新闻

简介:秉持专业新闻理念,报告时代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