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颂
倾辉引暮色,华灯映长街。此刻的北京,落日的余晖尚未完全消散,与那渐次亮起的光点交融,为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晕染出神秘氛围。在海淀区花园路上,车流如织,川流不息,一串串、一簇簇,车辆闪烁的明亮灯光汇聚出一条银河一直流到看不见的远方。与之相辉映的是街边亮起的霓虹,如金色的长龙蜿蜒伸展,一齐勾勒出这座城市繁华的轮廓。随着夜色渐浓,一切会隐入黑暗,可白天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却如电影般在人们心间循环放映,成为慰藉心灵的暖光。
那是在花园路旁,一位大约五六十岁,气质成熟稳重且事业顺遂有成的男人,忽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此时,刚从车里出来的一位老者,面容和蔼可亲,见状不禁被男人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大跳,赶忙俯身向前搀扶起他,满是关切地说道:“哎呦,这是在干什么?快起来!快起来!”被扶起来的男人极力控制住自己激动的情绪,眼眶微微泛红,声音略带哽咽地说道:“学生拜谢师恩,师恩难忘啊!”此时,老者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动容,旋即回忆起男人当年上中学时顽皮的模样,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拉上他,与同行的人一起走入了酒店。
这天,正是老者与带过的几位76届学生的聚会。会上,大家感慨万千,情谊满满。这些五六十岁的人们一改平日的沉稳内敛,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学生时代。有学生满怀敬意地拿出自己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郑重地赠与老师,以申谢忱。有学生兴致勃勃地拿出手机打开一张奖状,回忆着当年上学时作文获奖的珍贵经历,言语间满是感谢,正是有了老师的指导和推荐,自己才能踏上学文的道路……
这位老者,名叫王文琪,1938年出生在北京,今年已经86岁了。可以说,他是“在抗日战争中生,新中国成立后长”。几十年工作在教育一线,他遇到过无数形形色色的学生。如今迈向耄耋之年,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且独特的痕迹。他身材清瘦,站在教学楼旁,如一棵经历风雨却坚守不倒的苍松。冬日寒风中,他脊背依然挺直,好似不屈的脊梁上承载着无数知识与智慧。他头上的银发在阳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像是育人数十载所获得的荣耀之光。与人交流时,他眼角带笑,语速不快,话语亲切温和。
退休不休:深耕教育科研续华章
1993年,王文琪参与创建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简称科联体)。1999年退休后至今,从体制内学校工作到社会性的助力基础教育科研工作,30多年来,他通过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简称科联体),组织全国数百所中学参与和承担了教育部系统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等课题研究工作。2017年在科联体基础上,他参与创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分支机构:中小学教科研协同创新专业委员会,并在学术委员会中任职。可以说,王文琪与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简称科联体)的成员学校一起,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几十年的教育工作历程里,王文琪充分施展专业才华与组织能力,曾承担和组织主编了几十种有关基础教育书籍的编写和出版工作,事无巨细,严格把关,为基础教育事业献上一份坚实的知识积累。
如今,他的脚步未曾停歇,目光依然坚定,那颗炽热的教育之心从未降温。时代巨轮滚滚向前,教育天地日新月异,他依然在努力,在探索,力争在新形势下,在教育领域有新的作为、新的奉献。
教育缘来,自然花开
于王文琪而言,能够从事教育工作,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似是生命轨迹中既定的方向,顺势而为且甘之如饴。
幼年时的王文琪,爱好非常广泛,从音乐美术到自然科学,无一不令他心醉神迷。那时的他,沉浸于诸多科学家的传奇故事之中,怀揣着对科学的炽热向往,想将来成为一个像牛顿、爱迪生、詹天佑这样的人。可是初三那年,学校组织体检,他却被医生检查出来眼睛色弱。考虑到将来报考专业会受到限制,小小年纪就具有前瞻性思维的王文琪,一步一个脚印构建着属于自己的长远蓝图。
那时,李准创作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被遴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这篇极具教育价值的作品,如同一颗思想的种子,深深埋入王文琪的心田,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与动人情节触动着他,使“能够创作出文学作品也不错”的想法,宛如破土而出的幼苗,在他的意识里缓缓生根,渐渐发芽,自此开启了他对文学世界的朦胧憧憬与向往之旅。
高中选择学文的王文琪,对诗歌、小说的兴趣愈发浓厚,一头扎进诗歌创作的天地,随后大胆地向各类文学刊物投稿。在众多刊物中,以“刊载诗歌作品,繁荣诗歌创作”为办刊宗旨的《诗刊》,名篇佳作云集,为我国诗歌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也非常喜爱这个刊物,期间,他还非常幸运地收到时任《诗刊》主编臧克家的珍贵回信,信中亲切地邀请:“欢迎文琪小朋友,到家中做客……”给予了他莫大的鼓舞与肯定。凭借卓越才华与不懈努力,王文琪在高中校园里脱颖而出,开始担任所在高中校报的主编,一时间,同学们踊跃拿出自己的作品给他看。而他也因频繁接触这些丰富多元的人和事,成了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通讯员,在文学的广袤天地里不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
高考后,成功考入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王文琪,积极组织了学院的“当代文学评论组”,在这个充满活力与思想碰撞的集体中,他们密切关注社会文艺现象和各类纷繁复杂的论争,撰写文艺评论文章,使写文艺评论文成了热门活动。也因此,他被留校做中文系文艺理论组助教,开启了他在教育与文学研究领域新的征程,继续在这片知识的沃土里深耕细作,播撒文学与思想的种子。
真正站上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是在1962年10月,为了强化首都师大附中的师资队伍,王文琪服从组织安排,被调往首都师大附中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教育沃土上,他踏出全新探索的坚实步伐,开启人生新征程。
初入学校,他跟随高三资深教研组长学习,聆听教研组长授课,从教学内容编排到课堂节奏掌握,从与学生互动到知识点讲解方式,在这沉浸式的学习过程中,他在耳濡目染中熟悉每一个教学环节与工作流程,逐步领会中学教学工作的门道与诀窍,为日后自己能够站稳三尺讲台筑牢根基。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王文琪迎来了自己的教学任务。他凭借深厚的文学素养以及对教学工作的深刻洞察,精心自选自编教材,为学生们悉心打造现代文阅读与文言文阅读两门校本特色课程,开创了北京市课程教学改革的先河。与此同时,学校还将办校园报这一重任也交给了他,于是《新芽》应运而生,“新芽破土迎朝日”,作为校园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关键载体,它持续不断地拓宽学生们的知识视野,助力提升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在校园这片知识的沃土里茁壮成长,为学生们带来丰富的精神滋养与成长助力。若干年后,有学生重返校园,看到王文琪,激动地说:“老师!我是您的通讯员。”
1985年起,王文琪先后担任首师大附中教务主任和教科室主任,长期担任高三语文教学并负责学校教学、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工作。同时,他还被聘为海淀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和区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参加了北京市数十年高考阅卷工作。1998年退休,为了学校新老教师的教育薪火传递,他又在学校延迟工作了一年。从普通老师到班主任,从班主任到教务处主任,从教务处主任到海淀区教研员、教科所研究员……几十年来,王文琪在教育之路上稳步迈进,坚决服从学校的安排,尽管肩负的管理职责不断加重,他却始终坚守一个原则:决不离开那三尺讲台。在其职业生涯中,他凭借卓越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被评为北京市首批中学高级语文教师,被点名参加北京市教育局主办的特高级教师职称评选试验。在那一年半时间里,每周六下午、每周日全天,他都要参加以北京市教育局为中心组织的学科培训。他的生活被工作与学习塞得满满当当,只为了汲取更多知识养分、掌握前沿教学理念与方法,持续推动自我在教育领域的成长与升华。
发掘“潜星”:教育转化的策略与智慧
王文琪坚守教育一线数十载,带过几十届学生的青春岁月里都有他的身影相伴。岁月流转,他与许多学生的情谊却从未褪色,至今仍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络。他生性乐观豁达,言语幽默诙谐,对弱小者心怀怜悯,每当学生遭遇困境,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以慷慨的资助助力他们渡过难关。在他漫长的教学生涯中,面对形形色色、禀赋各异的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常被定义为“后进生”的孩子,他不断找出学生们身上的闪光点,予以诚挚的鼓励与夸赞,帮助他们绽放出独属于自己的光芒。
许某,王文琪班里的学生,因多次进入派出所、收容所,成为别人眼中典型的“后进生”。可是,当时小小年纪的他命运异常凄苦。他生活在重组家庭中,父母是工人,文化程度不高,从江苏迁往北京的途中,许某不幸走失,生活一度陷入极度困境,才不断出入派出所、收容所,更多时候他只能流落街头,靠着别人的剩饭勉强果腹。他的命运在被王文琪发现闪光点后开始有了转机。王文琪开拓性地让许某担任生活副班长的职位,不遗余力地给予鼓励与支持,许某没有放弃自己,重拾信心,凭借自身的努力成为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标兵,后来更是由于表现出色,多次被北京各个地方邀请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与心得体会。
后来,许某参加“上山下乡”,王文琪怀着对他深切的期望,送给他本子和笔,一再叮嘱他“不要忘记文化学习”。即使他后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兵,许某依然与老师保持联系,来信请教如何当好生活班长。多年后,许某拖家带口回到北京,生活并不轻松,他当过清洁工,为了改善生活状况,后来开始卖菜。王文琪得知他的情况后,慷慨资助他600元用来购买平板三轮车等,希望他能在生活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境遇。
师者无界:庠序内外满桃李
王文琪开朗达观,心向生活,满溢热忱。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凭借职业所赋予的敏锐洞察力,不仅把目光聚焦于校园内的莘莘学子,在校园之外的广阔天地里,偶然邂逅一位年轻人时,他同样会给予关注与指导。
一天清晨,王文琪受朋友所托,忙着给孩子物色一个合适的家教,办完事情后,他从北大西门出来,寻思找个地方吃些早点,当时已经快10点了,街头巷尾不少卖早点的铺子已经关门了,只有一家卖热干面的小店还在经营,王文琪心想,随便吃点东西填饱肚子就行,便抬脚走了进去。点完餐,他找了个位子坐下。一抬眼,他发现正在做饭的小伙子有点儿特别。那小伙戴着一副框架眼镜,身穿一袭洁白的衣裳,脑袋上扣着一顶圆帽子,看起来斯斯文文的样子,浑身透着干净利落的劲儿,跟小饭馆略显油腻嘈杂的环境格格不入,怎么看也不像长期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王文琪下意识地环顾四周,店里空荡荡的,只有他一个客人,一时来了兴致,便跟做饭的小伙子聊了起来。
细聊之下才知晓,眼前这位做饭的小伙子,毕业于武汉商学院,眼下在北大周边打工,闲暇时间正抓紧学习准备考研究生。小伙的家境有些复杂,他的父亲是济南市某石油公司的经理,常年待在城市里,母亲则一直生活在农村。父母聚少离多,关系十分不和睦。平日里,父亲对他的关心不够,致使小伙子心里对父亲有些看法。大学毕业那会儿,小伙子原本有机会远赴北欧深造,由于经费问题,只能放弃来之不易的机会,他权衡再三,背上行囊先来北京闯荡,想着一边打工攒钱,一边寻找新的机会。听了小伙的经历,王文琪心有不忍,给小伙留下了自己的电话。
一天,王文琪来到了小伙子的住处,香山山边下,几排原建筑工人留下的红平房里,就是小伙的容身之所。推开门,屋里空荡荡的,没有桌椅板凳这些寻常物件,仅有一张简易支起的床,生活用品都堆在地上。床头用砖块垒起了一个简易的台子,上头平铺着几张泛黄的报纸,挂个灯泡,这就成了他每天挑灯夜读的书房。引起王文琪特别注意的是,破旧的墙面上张贴着一张硕大的白纸,写满了小伙子各年龄段要完成的目标。王文琪瞧在眼里,不禁心生感慨,他这么能吃苦,还很有思想,王文琪心里当即决定,要帮他找一份工作,改善贫苦的境遇。时光不负有心人,在逐梦的征程中,小伙子奋勇疾驰,考上了西南交通大学的研究生,攻读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还到哈佛大学深造,以出色的才能担任哈佛大学线上助教,以开拓之资披荆斩棘,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璀璨的光彩。
像这样的事情,王文琪经常做。育人无关校内校外,他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希望的播种人。他心怀大爱,凭借自己的能力给予学生们支持与机会,或是一份合适的工作,或是一些暖心的鼓励,助力一时陷入困境的孩子们朝着梦想坚定前行。如今,他依旧默默耕耘,续写着爱与希望的育人篇章。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蒙以养正,圣功也”,孩子启蒙教育的关键期,应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这是造就圣人成功的必经之路。“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师工作,勉励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要成为一个信守道德、洁身自好的“人”已属不易,要成为一位人格完美、道德模范的“人师”当然更难。几十载奋斗在教育一线,王文琪用朴实的行动,诠释着师者的坚守和担当,以纯粹的教育初心,为无数莘莘学子铺就成长之路,他将用一生来书写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