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贺子珍在苏联给毛主席写信:我生了一个男孩,长得很像你

观点视频 2022-12-26 15:53:27

1938年,远赴苏联的贺子珍生下了小儿子廖瓦。

这孩子手长脚长,长得和毛主席非常像,贺子珍心中喜悦,甚至还特意给毛主席写了封信。

可谁也没想到,这孩子最终还是夭折了,只给毛主席和贺子珍留下无尽悲恸。

贺子珍和毛主席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

为何几个孩子都接连夭折?这其中到底有何隐情呢?

一 毛主席与井冈之花

贺子珍,是井冈山上的第1位女红军。既是“井冈之花”,亦是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巾帼英雄。

她的家乡就在井冈山下,她也因此深受革命思想浸染,萌生救国之志。

1925年,年仅16岁的贺子珍就接过了革命任务,在家乡永新开办夜校,每日诵读进步书籍。

一方面,既能弘扬马克思主义,让更多的人实现思想觉醒,投身到革命中来;

另一方面,她也是不断加深自己对革命的理解,坚定革命信念。

后来,她以“让千万母亲和孩子过上好日子,让千万老人颐享天年”为目标,正式开始斗争。

1927年,贺子珍等人组织四县农民自卫军,攻打永新县城。

这不仅大大挫败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还解救出了800多名同志。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贺子珍和毛主席相遇了,本着相同的革命理念,两人逐渐相识相知。

在此过程中,贺子珍也给毛主席提供了很多助力,

比如说,毛主席撰写《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名篇时,就是贺子珍在为他搜集资料。

平时毛主席动员部队、组织宣讲的时候,贺子珍也时常作为代表发言。

当毛主席得知,贺子珍带领部队打赢了黄洋界保卫战,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解除一大危机后,更是诗兴骤起,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以表赞叹。

更不用说,在革命最艰苦的时候,贺子珍始终陪在毛主席身边,照顾其身体,抚慰其精神。

1929年,毛主席患上疟疾,不得不去闽西上杭县养病。

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受限,毛主席高烧不止,冻得浑身颤抖,最后还是贺子珍跑遍了周边村子,这才找来一位能治这病的老中医。

与毛主席成婚之后,贺子珍陆续生下了六个孩子。可最后除了李敏,没有一个孩子陪在他们的身边。

二 先后离世的五个孩子

贺子珍与毛主席的第一个孩子,叫做毛金花,1929年秋出生于福建长汀。

毛主席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因为这是他的第一个女儿,自然更加宠爱、怜惜。

只可惜,当时革命形势不好。

蒋介石自1928年叛变革命后,大肆抓捕、屠杀共产党人,掀起了一阵“白色恐怖”;

我党同志为了保存力量,从地上转向地下,且时常转移根据地,这种情况根本无法带着孩子。

于是贺子珍只能忍痛将毛金花寄养到一户老乡家里,给了15块银元,表明以后会来接回。

临别之时,贺子珍倒是没有落泪。

可分别过后,她越来越想女儿,于是在1932年的时候托毛泽民前去看一看。

结果没想到,得到的回复是孩子已经去世了。

骤然遭到如此打击,贺子珍欲哭无泪、痛心至极。

而她生下的第二个孩子叫做毛岸红,是个男孩。

虽然在生下毛岸红后,贺子珍身体虚弱,患上了疟疾,无法亲自给孩子喂奶。

但是平时她依旧会抽出时间陪毛岸红玩耍,度过了幸福的两年多的时光。

直到1934年,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导致我军的第5次反“围剿”以失败而告终。

红军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而毛岸红年纪太小,只能留下来交由毛泽覃夫妇照顾。

原以为这次不会出意外,却不想后来苏区的斗争太过激烈,毛泽覃不幸牺牲。

苏区的同志们继续与敌人对抗,而毛岸红早前则是被送到了一位警卫员的家里,逐渐没了踪迹。

毛岸红失踪后,毛主席与贺子珍十分悲痛,而贺怡等人则一直在坚持寻找。

就在解放前夕,贺怡说自己找到了毛岸红,只可惜后来对了信息后发现,那孩子并不是。

后来又是多方打听,大家才发现,1934年的时候,黄月英夫妇收留了一个红军小男孩。

那孩子的各项信息跟毛岸红非常像,尤其是长大后的相貌,与毛主席有几分神似。

贺子珍知道后非常欣喜,一心想把孩子找回来,只是此时,又有一位中年女干部来到南京。

据那位女干部所说,那是她的孩子,贺子珍虽不愿意相信,可也无法证伪。

就在事情逐渐陷入僵持之际,毛主席站了出来:

“不管是谁的孩子,都是革命者的后代,既然分不清,就交给组织来抚养吧。”

于是,那孩子被送到了帅孟奇家里,60年代因病去世。

除了上述两个孩子之外,贺子珍还曾在长征前后有过两个孩子。

一次是早产,孩子太过虚弱,以至于最终没能活下来。

另一次则是在部队行进途中,当时部队翻山越岭,后面还有敌人追赶,实在无法带着孩子行军。

于是最终,那个孩子也只能交由当地老乡照顾了。

与孩子分别之时,贺子珍泪流不止,虽然身体虚弱,但仍紧紧得拽着老乡的手。

目光之殷切,让在场众人无不动容,最后贺子珍更是把身上仅剩的4块银元,全部留了下来。

但这个孩子,最终也没能找回来,这成为了贺子珍心中永远的痛。

一次次分离,让贺子珍心如刀绞,而小儿子“廖瓦”的去世,更是让她流干了最后的泪……

三 廖瓦的出生与离世

1937年,贺子珍前往苏联学习,同时治病。

虽然她是一个十分顽强的革命女性,但革命路上所积累的伤病,同样不容忽视。

姑且不说两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是多么的艰苦;光是贺子珍数次舍命救同志,便已是伤痕累累。

比如说1935年在盘山,贺子珍为了救钟赤兵,从战壕中跳出,为他挡下了四射的弹片,结果直接倒在了血泊之中。

后来,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医生生生从她体内取出了17块弹片。

这份坚强的革命意志令人敬佩,她为革命所做的牺牲,同样让人动容。

到苏联没多久,贺子珍就开始接受治疗,并且生下了她与毛主席的第六个孩子。

男孩子手长脚长,面容也和毛主席颇为相似,毛岸英和毛岸青看到后都十分惊讶。

贺子珍让他们给弟弟取个名字,两兄弟想了很久,最终决定先起个俄文名字,“廖瓦”。

毛主席也很快得知了消息,对孩子颇为关心。

只不过当时贺子珍要去东方大学学习,毛岸英两兄弟也忙于学业,只有周末有空过来。

因此照顾孩子的工作,最终还是落在了保姆的身上;

后来,为了让婴儿得到更专业的照顾,廖瓦被送去了婴儿所。

结果就在孩子6个月大的时候, 婴儿所里爆发了严重的传染病,几十个孩子相继染病,年仅6个月大的廖瓦也发起了高烧。

得知消息后,贺子珍赶忙把孩子接了过来,只可惜廖瓦还是染上了肺炎。

再加上当时严重缺少消炎药物,贺子珍只能给孩子喝一些盐水,想以此来减轻孩子的病状。

只可惜,廖瓦最终还是去世了,而贺子珍始终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只是抱着孩子沉默。

最终还是毛岸英兄弟俩上前,安慰她道:

“您还有我们,您永远是我们的妈妈。”

贺子珍这才回过神来,嚎啕大哭,整个人的精气神仿佛都被抽空了。

毛岸英和毛岸青后来也说过:

“那是贺妈妈最伤心的一次,当时我们都吓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好在贺子珍最终还是挺了过来,而她和毛主席仅存的孩子李敏,也给予了她不少安慰。

四 仅存的慰藉与思考

李敏原名毛娇娇,1936年出生于陕西志丹。

她出生没多久,贺子珍就前往苏联了,因此李敏都是延安的同志们在照顾。

直到4岁那年,她被送到了母亲贺子珍身边,跟随母亲一起生活。

由于去苏联的时候,李敏还不记事,所以她一直不敢相信自己是毛主席的女儿,还特意给毛主席写信询问了这件事。

毛主席看到信后很高兴,郑重其事的给她回了一封,后来为了让女儿尽快收到,他还将信件改为了加急电报。

1949年之前,李敏一直跟着母亲贺子珍。1949年初夏,李敏则是回到了父亲身边。

当时,毛主席非常宠爱李敏,经常拉着女儿的手在公园四处闲逛,碰到人的时候还会开玩笑的说:

“看,这是我们家的洋宝贝!”

不过即使是李敏,其实也差一点就夭折了。

当初李敏在苏联生活,不小心害上了重病,几乎奄奄一息,贺子珍也筹不出钱来医治女儿。

最后,还是毛岸英兄弟俩卖了很多家当,这才给李敏凑够了医疗费。

同时,归国后的李敏也过得非常简朴。

由于毛主席一直教导她不要搞特权,所以她上学的时候非常低调,大家甚至一度都不知道她是毛主席的女儿。

当然,这也跟她的姓氏有关系,她写在课本上的名字是李敏,不姓毛,沿袭的是毛主席“李德胜”这个假名的姓氏。

如此一来,只要她不主动说,大家自然不会把她往毛主席的女儿那边想。

后来,李敏和孔令华结婚了,毛主席虽然忙碌,但依然抽空参加了女儿的婚礼。

当时婚礼办得并不隆重,一共就摆了三桌,请了三十多人,菜品也只有寥寥几个,甚至连屋子里的旧家具都是借来的。

可是李敏并不介意,因为毛主席在言传身教中,已经给她树立了相当正的观念。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住在中南海里,可鲜为人知的是毛主席住在那还得交房租,每月光是房租就占到了全部收入的1/3以上。

正式工作之后,李敏很快就从中南海搬了出去,就是为了不给父亲增加负担。

不过毛主席心中是心疼女儿的,每个月会从自己的稿费中抽出30块,给李敏和丈夫零用。

这笔钱虽然不多,但却是父亲对女儿的拳拳情意。

即使后来条件好了一些,李敏和丈夫依旧非常节俭,不仅是孩子穿着丈夫的旧衣服,就连她自己的衣服都打满了补丁。

可就是在如此节俭的情况下,2008年汶川地震,李敏还带头组织捐了10万元,令人钦佩。

在毛主席和贺子珍都离世后,李敏依旧贯彻着父母生前的理念,为了建设祖国而奔走,为了革命而献出了青春。

这与国民党的那些“官二代”们,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就说蒋氏后人,蒋经国和蒋纬国才智平平,蒋家第三代更是多生纨绔。

不过这也很正常,毕竟国民党内部本就贪腐成风,蒋家父子在生活中也是挥金如土。

别的都不说,光是蒋纬国花三千美元给杜聿明的母亲买了个生日礼物,就很离谱了。

为了邀取人心如此铺张,实在是“朱门酒肉臭”。

而国民党反动派最终的结局仍然是一败涂地,由此可见,私心过重是成不了事的,唯有一心为公才能受到百姓认可。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当注意,培养公心、克制私欲,只有这样才能一直走在堂皇大道上,才能做出一番事业。

0 阅读:36

观点视频

简介:笑看天下风云,做具影响力的泛资讯、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