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传一则消息:2025 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量仅 89 万对,同比跌 54%,创下近 40 年新低。
乍一看,这个数据着实惊人,毕竟 2024 年一季度还有 196 万对新人登记结婚,而且往年一季度往往是结婚登记的高峰期。

但这个数据大概率是假数据,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数据一般在民政部官网“民政数据”—“统计数据”中以季度为单位体现。
通常要在季度结束一个多月后才会公布,2024 年一季度的数据更是到 6 月份才发布。
所以说,所谓一季度 89 万对的数字,极大概率并不真实
但不可否认的是,结婚人数持续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2024 年,全国结婚对数仅为 610 万对,创下 40 年来的最低纪录。从一些地方数据也能看出趋势,比如浙江义乌,去年 3 月结婚登记 0.2 万对,今年降到 0.18 万对,下降了 10%。
不出意外的话,2025 年这个数字还会继续走低。结婚的人越来越少,背后原因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适婚年龄段人口规模在缩减很多人把结婚率下降归于经济压力、观念变化,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适龄结婚的人也真的变少了。

回顾历史,我国曾经出现过两波 "婴儿潮",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人口逐渐步入老年。
最后一波婴儿潮发生在 1997 年,当年出生的孩子如今也已经 27 岁了。再往后看,婚龄和育龄人口将大幅减少,必然会带动结婚人数和出生人口持续下降。
年轻人的平均初婚年龄也在推迟从 1990 年到 2020 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从 23.6 岁推迟到 29.4 岁,女性从 22 岁推迟到 28 岁,部分地区甚至超过 30 岁。这意味着,即便适龄人口不少,真正选择结婚的时间也在不断推后。
现实压力和观念转变也影响年轻人的选择除了人口结构变化,生活成本压力和观念转变也是重要因素。前些年居高不下的房价、高昂的教育成本,让很多年轻人对结婚望而却步。
如今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人们不再把婚姻当作人生的唯一选择。从网上讨论来看,不少年轻人觉得结婚 "不划算":
对女性来说,职场环境本就不友好,结婚生育更是一道坎。未婚时担心公司顾虑自己未来结婚生子,已婚未育时又被怀疑孕产期影响工作,即便已经生育,也可能面临中年职场危机。
在传统家庭分工中,女性往往承担更多家务和育儿责任,收入却相对较低。再加上婚姻法律新规对低资产方的影响,让很多女性觉得结婚要付出太多代价。
对男性来说,经济压力是主要顾虑。准备婚房、支付彩礼,婚后承担家庭开支,这些都需要真金白银。再加上当前就业环境不稳定,收入增长乏力,不少男性觉得结婚成本太高。
虽然大多数人还是理性的,但网络上这些讨论难免会影响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
婚姻、人口与经济的连锁反应结婚不仅是个人选择,也关系着国家发展大局。结婚人数直接影响出生人口,结婚率持续走低,意味着未来出生人口也会相应减少。有学者预测,2025 年出生人口可能跌破 900 万,甚至低至 800 万。
在当前国际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内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随着人口负增长,消费市场规模难以扩大,内需提振困难。
结婚率下降看似是个人选择,实则折射出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如何让年轻人愿意结婚、敢于生育,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大同订婚案,功不可没!
要不是还得应付日常开支,这逼班狗都不上,一个人都够受了,再来几个是想提速吗
解释就是掩饰
以初婚平均年龄算,25年以前,2000年生,结婚至少在800万对以上,加二婚和复婚等,应有900万对人。
适婚单身人口规模2-3亿,人口规模减少[笑着哭]这个甩锅水平[点赞]
民政局显示181万,哪里86万
其实是适婚环境不好。
真相是一个人都活不了和活不明白了。
普遍工资只能保证一个人饿不死
生死轮回两班倒追魄夺命流水线80后死了多少,多少人自杀,人都没有了鬼结婚
不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