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冯唐我发现:一个人变富前,往往会对3类事“无情”

阿胖教您成长 2025-04-01 17:44:49

你想成为一个无情的人吗?针对这个问题,可能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不想。

因为在我们的认知里无情是一个贬义词,我们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有情的人是好人,无情的人是坏人。

我想说很可惜,很多人非常的努力,却依旧混得不好,就是因为对无情有误解。

无情并不一定是坏事,在一些特定的方面无情,能直接改变我们的命运。

这不是我瞎说的,是有结果的,我自己先是请教了很多大佬,读了冯唐的智慧后,了解到了无情的重要性,后来落实之后又因为无情收入翻了10倍以上。

为什么谈“无情”的人这么少呢?一个是因为对一个人帮助太大了,很多人不想分享,另一个是因为太多人把它当做一个负面的词汇,谈“无情”容易被人扣帽子。

所以这篇内容,我其实也是考虑了很久,才决定要分享。

接下来进入正题,一个人变富前,往往会在3个方面“无情”,看看你做到了吗?

第一类"无情":对消耗型关系的断舍离

人生苦短,不要和不聪明的人吵架。这句话道破了一个财富密码:成功人士都懂得对消耗型人际关系保持"无情"。

冯唐本人就是最好的例证——从协和医院辞职时,他果断切断了与所有质疑者的争辩;在麦肯锡工作时,他拒绝参加任何形式的内耗社交;成为作家后,他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社交筛选机制。

这种"无情"不是冷漠,而是一种精准的情感资源配置。

有一个"人际资产负债表"理论:每个人都要定期评估自己的关系网络,那些长期处于"负债"状态的关系——包括不断索取能量的朋友、总是传递负能量的同事、持续消耗时间的远亲——都需要被无情优化。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大脑的镜像神经元会让我们无意识模仿经常接触的人的情绪和思维模式,这就是为什么要格外警惕消耗型关系的侵蚀。

我认识的一位创业者林总对此深有体会。2018年公司初创期,他坚持每周参加各种行业聚会积累人脉,每天处理上百条社交信息。直到有一天,他做了一个实验:记录每段社交关系投入的时间精力与带来的实际价值。

结果令人震惊:80%的社交活动产生的价值不到20%,而有几个关键关系却带来了80%以上的机会。此后,他无情地砍掉了80%的社交活动,建立了一套"社交漏斗"系统:第一层是200人的弱关系网络,第二层是50人的行业伙伴,最内层是5人的核心智囊团。

结果一年后,公司估值翻了五倍,而他的工作时间反而减少了30%。

第二类"无情":对惯性生活的彻底背叛

从医科生到商人,从企业高管到作家,冯唐的每次转型都是对前一个成功身份的"无情"舍弃。这种背叛不是善变,而是对成长规律的深刻认知。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在30岁后就会形成稳定的神经回路,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会陷入生活惯性的深层原因。

有一个"三五年定律":人在某个领域的快速成长期通常只有3-5年,之后就会进入边际效益递减阶段。真正的智者不是苦苦坚持,而是敢于在巅峰时期寻找下一个赛道。

就像冯唐在麦肯锡做到合伙人后毅然转身投入写作,这种"无情"的自我颠覆反而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

每当在一个领域获得普遍认可时,就主动寻求新的挑战。这种反人性的做法,恰恰避免了"能力陷阱"——即人们倾向于继续做自己已经擅长的事,从而导致发展停滞。

我有一个亲戚,35岁那年,他已经是某外企最年轻的市场总监,却突然辞职去学习园艺设计。所有人都说他疯了,但他有一套严密的转型评估体系:首先,他发现自己对市场工作的激情指数已从最初的90分降到30分;其次,他做了100小时园艺设计的沉浸体验确认新兴趣的可持续性;最后,他建立了为期18个月的转型缓冲计划。

五年后,他的高端庭院设计工作室年收入是当初薪水的十倍,客户包括多位上市公司CEO。他说:"背叛过去的成功,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最难的不是学习新技能,而是放弃已经到手的地位和收入。"

要打破惯性生活,可以尝试这些具体方法:

每年做一次职业体检,用1-10分评估当前工作的兴奋度;每周留出3小时"叛逆时间"尝试新事物,比如报名短期体验课或约见不同行业的人;如果考虑转行,先兼职尝试并做足100小时真实体验,存够18个月生活费再行动;平时可以通过改变手机APP排序、换上班路线等小改变来破除习惯。

记住,转型不需要一步到位,关键是保持对新可能性的开放心态。

第三类"无情":对伪需求的极致冷漠

有个著名的"三不原则":不参加行业颁奖,不出席新书发布会,不接受非必要采访。这种看似傲慢的"无情",实则是对抗时代焦虑的特效药。

冯唐曾说:"人要想成事,就得学会对90%的'重要事情'说再见。"认知科学的研究证实,现代人每天要面对的信息量相当于15世纪一个人一生接收的信息总和,这种超负荷导致决策疲劳和注意力分散。

现代人90%的精力都消耗在伪需求上——社交媒体的点赞焦虑,同事间的攀比消费,行业内的形式主义流程。真正的财富创造者都具备一种"需求鉴伪能力",能够无情地过滤掉这些不产生实际价值的伪需求。

分享一套"需求三问"法则:这个需求是谁定义的?能满足我什么核心目标?十年后回头看这事还重要吗?通过这三个问题,可以过滤掉绝大多数伪需求。

我有一个奇葩朋友,她的手机永远只有12个必备APP,邮箱设置三级过滤系统,会议超过30分钟自动离场。更绝的是她的"需求免疫系统":所有新请求必须通过"价值四象限"测试(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只有前两类能进入她的日程表。

这种极致冷漠让她在创业三年内就带领公司上市,而她的工作时间始终控制在每周50小时以内。她说:"我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智商,而是对无效事务的绝情。当别人在忙着'高效'完成一百件事时,我只专注做好三件真正重要的事。"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

1 阅读:51

阿胖教您成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