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辽兹《幻想交响曲》之“妖魔夜宴之梦”,说了个什么故事?

向清晨阳光 2024-04-03 02:20:37

惊世交响,千古绝唱

——柏辽兹《C大调幻想交响曲》美学价值探微(4)

向阳光

第五乐章 《妖魔夜宴之梦》(Dearm of a Witches’Sabbath) ,

《妖魔夜宴之梦》这个乐章为快板,回旋曲式。柏辽兹看见参加自己葬礼的妖魔鬼怪在面前翩翩起舞,令人胆寒。期间他的爱人再次出现,然而此时的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气质全失的鬼魂;随后“末日经”响起,弦乐演奏的魔女之舞与“末日经”持续并行,不安的弓杆敲奏声增添了乐曲的恐怖气息,至此乐曲更加激昂、奔放。

在这个乐章开始之前,柏辽兹的注释是:“他在魔宴上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群群为前来参赴他的葬仪而聚集一起的幽灵、巫师和鬼怪的夜宴之中。奇异的喧嚣、呻吟、狂笑和远处的叫喊仿佛在彼此呼应……。恋人的旋律重又出现,但已失去它那自身高贵和端庄的性格,现在堕落为一支鄙俗、轻浮、刺耳、丑恶和怪诞的舞曲。这是他的恋人前来参加魔宴,……她的到来激起了一阵欢乐的嚎叫。……她加入到妖魔的纵酒宴乐之中……。送葬的钟声,对《愤怒的日子》(Dies irae)的诙谐讽刺,妖魔的轮舞。《愤怒的日子》这支歌调和妖魔的轮舞混合在一起。”

详细地说(我的理解):柏辽兹看见自己在坟墓的一边,看到幽灵、怪物,以及令人毛骨悚然的、恶魔般嘲弄人的动物组成的集会。想像力主宰,想法越是离奇,描绘的效果就越强。不合逻辑和稀奇古怪成了音乐发挥效能的源泉,至少在这个乐章的引子乐段里是这样,因而心爱的人到来的效果——在降E调单簧管上出现的扭曲和怪诞,这次给乐曲加上的是某种有序的外貌而不是打乱它。直接给人的印象是混乱的场景和嘈杂纷乱的一大堆丑怪粗陋的人形,好像一个邪恶阴暗的宗教仪式的开幕式。

当钟声(管钟)响起,巴松管和奥非克莱德号(柏辽兹知道怎样让它们发出最难听的噪音)爆发出“审判日歌”时,仪式正在进行之中。继之而来的是恶魔的圆舞,不仅是女巫们,而是一场以神经质的赋格来表现的“群魔乱舞”。此时,柏辽兹内心的音乐家接替了位置。当“审判日歌”像打雷一样怒斥卤莽迅疾的舞蹈旋风时,胜利昂扬的乐声陈述着,以半音阶发展和再现着主题题材。柏辽兹总是为他的结尾预备着一些东西。它们不屈不挠地冲向终点。也展示新的乐思。唧唧的弓杆击弦声和震颤声继之以管乐奔放的半音阶。一旦意识到低音声部的很强将突然袭来,听者怎能不屏住呼吸?最后所有乐器加入,走向C大调,奏响猛烈的和弦,全曲宣告结束。

这是一个异想天开的乐章,音色丰富多彩,对比变化多端。这个章节已经脱离了正常的交响曲乐章的范畴,完全依靠作者的想象力来完成,真正展示了柏辽兹的作曲才华和天赋。我个人认为这个乐章是整部作品最出彩的,也是最能展现出柏辽兹对于管弦乐器配乐的创造力。同时,也是审美过程中的一大重点与难点。

自由曲式。场景承接上个乐章,在作者被砍头后,他的灵魂从地上爬了起来,发现自己在一群怪物、幽灵和巫师的包围之中。该乐章的音乐格调也是上个乐章的继续,由于内容怪诞,音乐结构很特殊。共分为引子+三个部分:

引子 规模庞大。乐曲一开始十分怪异,是一段很不合常规的旋律,成功地营造出一种诡异的气氛。首先由小提琴和中提琴在八个声部,从不寻常的音区发出毛骨悚然的簌簌声,使人产生一种阴森感。然后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奏出隆隆声,如地狱里的轰响。

接着弦乐半音下行的连续减七和弦,夹杂着短笛的怪异音型,模仿幽灵的张牙舞爪的形象。随后长笛与双簧管的高音尖叫及加了弱音器的圆号好像在地下回应,造成一种奇幻色彩,使人听了不寒而栗。

低音弦乐从昏黑的角落刮趄阴风,铜管乐器不规律的咯咯声响,描写了各种妖魔鬼怪的笑声和远处传来的叫喊。加上各种震音、颤音、滑音,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离奇荒诞的音乐画面。作者对引子主题进行了重复,并进行了变调处理。短暂的静默,为的是作者的恋人“闪亮”登场。在定音鼓的强力敲击下单簧管奏出恋人的“固定乐思”,但已面目全非,温柔而端庄的形象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滑稽、可笑。

一会儿,音乐突然加快速度,全乐队的齐奏,好似恋人的到来引起了全场妖怪的狂欢,在这个时刻“固定乐思”第二次出现,这次配器丰富了许多,高音区的短笛加入,让恋人形象更加张牙舞爪,而大管则让形象变得生动怪诞,后来木管乐器组的卷入,管弦乐器连串的半音,使得原本就诡异的场面更加混乱,充满邪恶,恋人跳着奇怪的舞步越走越近,恋人主题逐步发展直到狂乱的地步。然后音调急转直下,慢慢就只剩下管乐器在低吟,仿佛在宣布这只是个开始。

在这妖魔的世界里,出人意外的是“固定乐思”再现了,在轻轻敲击的定音鼓和小鼓伴随下,由C 调单簧管吹奏,但已几乎难辨认其原来面目了。紧接一阵快速喧闹的音乐后再次出现时,已变成粗野的喊叫了(bE大调、6 /8拍子):

5 |5 1 5 3 |3 4 4 3 |3 2 2 1 |1.21 7

“固定乐思”变成了“丑恶的舞曲”,仿佛情人已加入暴饮狂欢的行列之中。紧接着传来了教堂里的丧钟声响,参和着大提琴和大鼓的和弦,这是乐章本体第一部分的开端。

第一部分 单三部曲式。在丧钟的背景下,主题旋律率先由两个大号和四个大管低沉奏响。该旋律是中世纪教堂的安魂弥撒中一个歌调《愤怒的日子》,这段歌调先由两个大号和四个大管奏出极其低沉的主题旋律。这支旋律在李斯特、圣-桑和拉赫玛尼诺夫等作曲家的作品中,曾多次被用以作为死神的象征,而在这里,柏辽兹使它同报丧的钟声结合在一起,还时不时地插进短笛尖锐的声音,此时的钟声完全不再神圣不再庄严。原来该旋律是宗教音乐,柏辽兹对该旋律进行了特殊处理,改变了节奏,使其变得面目狰狞,与妖魔的形象极为搭配,按柏辽兹的话说就是“对‘愤怒的日子’的诙谐讽刺”。该主旋律,也就是死亡主题(c 小调、6/8拍子 ):

1 - - |7 - - |1 - - |6 - - |7 - - |5 - - |6 - - |6 - - |

1 - - |1 - - |2 - - |1 - - |7 - - |6 - - |5 - - |7 - - |

1 - - |7 - - |7﹒7 6 |6 - - |6﹒,这个主题在发展过程中节奏逐渐压缩,并且在它的上方加上一个平行三度曲调。当圆号与长号重复时,还颠倒了节拍重音:

3 ﹒ |2 ﹒ 3﹒|1 ﹒ 2 ﹒|7 ﹒1 ﹒|1 ﹒ 3 ﹒|

1 ﹒ |7 ﹒ 1﹒|6 ﹒ 7 ﹒|5 ﹒6 ﹒|6 ﹒ 1 ﹒|

3﹒4﹒|3 ﹒ 2﹒|1 ﹒ 7 ﹒|2 ﹒3 ﹒|2﹒2 3 |3

1﹒2﹒|1 ﹒ 7﹒|6﹒ 5 ﹒|7 ﹒1 ﹒|7﹒7 1 |1,而木管与弦乐拨奏时,节奏再压缩成:3 2 3 |1 2 7 1 |1 3 3 4 |3 2 1 7 |2 3 2 1 |1 1 7 1 |5 7 5 6 |6 1 1 2 |1 7 6 5 |7 1 7 6 |6

主题出现后,弦乐组和铜管等管乐器加入让该主题得以丰富并完善。紧跟着便是主题变调重复,又是一个主题的完整重复,这次的特点是其中一段由大号和低音提琴并置演奏,突出了主题,就像死神一步步走来一般。

一个庄严肃穆的圣咏主题,用在魔宴之中,轻佻而鄙俗,这是作曲家对宗教的辛辣嘲讽,也反映了主人公对社会现实不满的叛逆精神。接着在c 小调上(6/8拍子)出现了第二个死亡主题:

(大管、大号)

3 ﹒3 ﹒|5 ﹒5 ﹒|5 ﹒5 ﹒|4 ﹒4 ﹒|2 ﹒2 ﹒|3 ﹒3 ﹒|3 ﹒3 ﹒|

2 ﹒2 ﹒|1 ﹒1 ﹒|2 ﹒2 ﹒|3 ﹒3 ﹒|3 ﹒3 ﹒|6 ﹒6 ﹒|6 ﹒

(圆号、长号)

3 ﹒|5 ﹒5 ﹒|4 ﹒2 ﹒|3 ﹒3 ﹒|2 ﹒1 ﹒|2 ﹒3 ﹒|3 ﹒

(木管、弦乐拨弦)

1 3 |55 #42 |3 3 2 1 |2 1 2 3 |3 ,主题旋律一遍遍重复,管乐器与弦乐器交替演奏,第一部分的末尾仍由大号和大管奏出,只是更低沉力度稍微轻些,似乎预示着宴会的高潮来临。之后弦乐器的弓在弦上擦出呯呯的音响,使乐章带着悬念过渡到第二部分,即“妖魔的轮舞、狂乱的夜宴”。

第二部分 在C大调上(6/8 拍子)出现了“魔鬼的轮舞”。这里的舞曲性旋律用类似赋格段的形式陈述,借以显示各种妖魔鬼怪之众多,宴饮舞蹈之热狂。全乐队奏响了第二部分的主题,该主题多次移调演奏,采用升、降调及在各个声部传递来描写妖魔激情的舞蹈:

主题(大提琴、低音提琴)567 |1﹒2﹒|334 5 6 |4 3 2 1 |765 567 |

答题(小提琴) 23#4|5﹒6﹒|771 2 3 | 1 53 #4#5|6 3 123|4 222|5

1 7 6 5 | #432 23#4 |5 2 7 #1 #2 |3 7 567|1 5 5 5|1

狂欢的舞蹈,越来越激烈,犹似在快乐的庆祝着。随之响起一个新旋律,也是反复演奏,好像妖魔的宴会还在继续。接着乐队音量逐渐减弱下来,变成了喑哑的隆隆声,此时隐约可听见第一死亡主题的片断。然后魔鬼的轮舞曲变成了半音音阶,调性极不稳定,音乐更荒诞,音响再度由弱上升到最强,响起了第一部分“愤怒的日子”的主题,由大号和大管奏出,乐章进入尾声。

第三部分 双主题结合再现。魔鬼的轮舞主题与第一死亡主题交织在一起,先是两个主题片段在低声部缠绕,然后发展壮大,由弦乐组在低音区奏响第二部分主题,即舞曲旋律,随后管乐器则在高音区用第一部分主题“愤怒的日子”来进行对位,这是整个乐章的最高潮。乐曲炽烈地发展着,但柏辽兹还不想在此结束乐章,他让小提琴、中提琴等弦乐手用弓子的木杆,以“×××× ×××”的节奏来疯狂地歇斯底里地摩擦着琴弦,发出一种唧唧的声响,酷似骷髅在舞蹈中发出的骨头撞击声,与后面的木管乐器一起,唯妙唯俏地描绘了群魔热情的嬉笑和热舞。最后,魔宴越来越热闹,魔舞越跳越狂热,整个乐队齐鸣,全部打击乐器一起奏响,乐曲在狂风骤雨般的喧嚣声中结束。此乐章,作者全凭自己的想象将妖魔鬼怪的狂笑、喧嚣和变态发挥的淋漓尽致。

0 阅读:0

向清晨阳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