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哥患慢性肾病11年,一直按时吃药,尿蛋白时有反复,看似肌酐,尿酸等指标比较稳定,可最近出现恶心,胸闷,头晕等症状,检查发现已出现并发症,肾衰风险更进一步了......
其实肾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温水煮青蛙”的并发症,让肾衰发展加速!
不少人可能都觉得,病情随着时间越长只会越来越严重?
其实并不是所有疾病都是随着时间增加发展越来越重的,尤其是慢性病,肾病更是如此。
得了肾病最主要的一点好处就是只要干预的及时,早期加强免疫损伤的恢复改善,就能阻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维持在一个相对平和的状态,和正常人一样生活,无需担心。
所以病情发生后,不论是1、2年,还是3、5年,甚至数十年,要维持病情稳定,就需要把该控制的控制住。唯一的区别是刚发现病情1、2年的患者还有更多的机会,而肾病10年的患者刻不容缓,现在就该行动起来。
今天要说的就是,影响到肾功能的一些因素,要远离尿毒症是最该稳定住的,主要包括5各方面:
一、肾功能损伤检查要全面,2项缺一不可
部分人因为检查的不系统 ,导致用药治疗不全面,按下葫芦浮起瓢,这边症状改善了那边又严重,长时间拖拉下去,病情自然越来越重。
典型的病理检查肾穿刺这里不多说,大家都了解了。有两项检查需要重点强调下:
一是IgG4检查。IgG分为1-4个亚型,其中IgG4主要是具有抑制炎症,减少免疫损伤的作用。同时它的变化也是反映肾脏纤维化硬化发展的重要信号之一。相比于肾穿刺,它可以帮助更多免疫性疾病的鉴别和诊断,尤其是慢性肾脏病。重要的是能反映免疫损伤的程度,这点大家往往忽视。
不少患者总说尿蛋白不好降?过来后分析用于发现,只是加强了消除炎症治疗,但是没有纠正免疫损伤,所以不容易彻底控制甚至还会反弹。
二是KIM-1系列即尿肾损伤分子检查。这类物质表达于肾细胞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它既是急性肾损伤的标志,又能更早发现肾功能实质性损伤的情况。
与尿毒症、心衰风险挂钩,其中更是糖尿病肾病早期损伤的反应。
这些检查如今是必查项目,重要程度不亚于肾穿刺,一定要早重视检查。
二、防尿毒症,活血比清毒重要
肾脏滤过排毒能力下降后,血液毒素水平升高,也就是肌酐,尿酸这些指标陆续升高。有些患者的治疗更多是直接降毒。但减毒的基础是什么,肾脏排毒功能的恢复,血流的改善,只有血液流通循环起来了,肾脏滤过才能实现。只是凭空压制毒素指标没有任何意义。
现在不少过来的患者早期的方案都是本末倒置的,只寻求结果,不进行过程,肯定长久不了。最终还是透析。所以降肌酐这些,关键是先活血在排毒,排毒排水能力自然好起来了。
三、改善肾损伤,肾内压一定要降
肾脏内血流环境不好,原因之一就是肾内压太高了,导致的原因一是炎症反应导致的肾脏滤过膜通透性增加,滤过代谢压力大,二是毒素蓄积导致血液流动速度减缓。三是血压,血糖,血脂高导致的。
这三个原因最后一个好解决,坚持服用降三高的药物配合低盐低脂饮食,基本上能达标。
前两个问题上面两点已经回答了清毒关键是以活血,控制炎症关键是改善免疫损伤。
因此最后一定大家一定要重视,每一点都是息息相关的,护肾更需要系统的治疗。
四、用药既要对症更要对因
在现有肾病治疗药物的情况下,分清楚哪些药是对症治疗,哪些是对因的治疗尤为重要。因为很多时候大家关注症状多过病因,我常听到一些患者说一句话,我水肿都消了还吃药吗?我都不难受了,能停药吗?
症状的好转实际只是肾病好转的一部分,病情进展发作的时候往往症状来的最晚,但治疗后却消的很快。所以只看症状行吗肯定不行!
当症状来的时候往往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了,之所以走得快因为用的药都是对症的,但背后的病因还没解决,所以后期容易反复。因此对因对症药都要有。
比如利尿剂,百令,金水宝这些都是对症的,消肿,改善乏力等等,非奈利酮,普利,沙坦,中医内容外治都是靶向治疗,对因为主。
五、找到靠谱肾内科医生
经常发过出去后,有患者喜欢评论:这都是医生的事,跟我们患者说啥?
那么请问,生病的是你还是医生呢?因肾病类型多种,症状类型多样,患者人群庞大,没办法写出一个个准确的用药方案。因此告诉大家一些治疗方向,只要照着这些治疗思路走就不会出错,有助于和你的主治医生沟通病情。
还有些患者情况恰恰相反,说我的医生才不管这些,查完就是开药吃就行! 那如果是这样,你可以考虑换医生了,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