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的治疗中,肌酐升高确实是一个常见且棘手的问题。肌酐作为衡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其水平的异常升高往往意味着肾脏功能受到了损害。同时毒素水平越除了肾脏对全身的影响就越大,慢慢就会出现除肾病症状之外的一些并发症。
因此解决肌酐高的问题非常严峻,那么在控制肌酐方面到底有哪些有效的药物?
这也是不少患者一直在寻找的答案,有些人碰了不少壁肌酐就吃降不下来。说到降肌酐不得不提到一类药物就是——尿毒清,这类辅助排毒的中成药确实帮了一部分患者的忙,让肌酐从2、300简单搞了1、200。但是它的作用还是太局限了,为什么有些人吃尿毒症却不管用?
接下来一起找找答案!
先来看看尿毒清的基础作用:
尿毒清是一种在临床中常用的中成药,其主要成分包含大黄、黄芪、白术等。它具有通腑降浊、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的功效。从作用机制来看,尿毒清能够促进肠道排泄代谢废物,像肌酐、尿素氮等物质,会随着肠道的蠕动和排泄功能增强而被排出体外,从而减少这些物质在体内的蓄积。
在实际应用中,尿毒清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和尿毒症早期患者有较好的效果。它可以降低肌酐水平,稳定肾功能,延缓透析时间。不过,尿毒清降低肌酐的效果是有限的,并非对所有患者都能起到显著作用。
慢性肾衰竭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肌酐升高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尿毒清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某些指标,但不能从根本上逆转肾脏的损伤。所以,对于肌酐升高的患者,不能单纯依赖尿毒清来解决问题,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病情,包括病因、并发症、其他肾功能指标等。
尿毒清需要搭配中药的协同作用,才能发光发热!
当尿毒清与精心挑选的五味中药搭配使用时,能发挥出1 + 1>2的效果,提升排毒作用:
黄芪
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它擅长补气固表、利尿托毒,能够增强肾脏的气化功能,促进尿液排泄,减轻肾脏负担,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抵御病邪的能力。
大黄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大黄可通腑泻浊,使体内的毒素从大便排出,减少毒素在体内的蓄积,从而降低血肌酐水平。
丹参
性微寒,味苦,归心、肝经,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它可以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增加肾脏的血液灌注,为肾脏细胞提供充足的养分,有助于受损肾组织的修复。
白术
性温,味甘、苦,归脾、胃经,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白术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促进水湿代谢,改善因肾病导致的水肿症状,同时为肾脏的正常运转提供充足的后天营养支持。
茯苓
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茯苓能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减轻水肿,还能调节机体的水液代谢平衡,辅助肾脏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这五味中药是作用到全身的尤其是脾肾,从多个角度对肾脏进行调理,一方面,促进肌酐的排泄,有效降低肌酐水平;另一方面,调节身体的内环境,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大大降低慢性肾病后期引发心血管疾病、贫血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与尿毒清只作用于肠道排毒,效果也就一目了然了。
此外尿毒清还可以与其他护肾药联合搭配:
RASI阻断剂类药物
这类药物本身作为降压药,可以改善肾脏内压,肾小球高压,来保护肾脏毛细血管,稳定肾脏血流。通过扩张血管,可以让尿毒清发挥药效时更进一步,降肌酐的作用就更明显了。
列净类药物
作为降糖药,它可以在降糖的同时改善微循环的情况,降低肾小球高压、高滤过、高灌注的情况,从而有助于延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提升肾脏滤过排毒能力。微循环改善后,尿毒清与其联合起来,清毒效果会更好一些,尿毒症风险显著下降。
所以说对于肌酐高的患者来说,只用尿毒清真的不够,还需要更系统的治疗,不论是联合中医药系统清血清毒治疗,还是联合护肾药物进一步改善肾脏血液循环,都是降低肌酐,远离尿毒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