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5年,12月,金陵城。
“陛下,金陵失守!”,内侍带着颤抖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陛下,守将马承信,战死!”
“陛下,守将呙彦(guō yàn),战死!”
“陛下,守将马承俊,战死!”
“陛下,右内史侍郎陈乔,自缢!”
…………
他猛然坐起,满头大汗,看看四周,叹了一口气,又在梦里出现了…
他就是李煜。
975年,12月,金陵城破,他脱去上衣,裸露身体,跪在城门外,投降!
面对宋兵的嘲笑,讥讽,百姓的谩骂,他无地自容,如坠深渊。
如今,他被关在汴梁城,一处深宅中,成了囚徒。
往日的荣光,好似一场梦!
在寂静的夜里,蔓延…
他不敢入睡,走到书案前,点了盏孤灯,写下了这场梦,取名《破阵子》。
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破阵子》,感受一场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君王梦。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五代·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他轻声念叨,“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声音低沉,嘶哑…
“朕,登基十五载,竟落得如此下场。”
当年,祖父李昪,驰骋疆场,快意恩仇,跑到江南,建立南唐,定都金陵。
在五代十国中,南唐是版图最大,最有钱的大国,拥有35州,方圆三千里。
一时间,万朝来拜,何等风光!
可惜,富不过三代,传到父亲李璟,就败得差不多了。
到我这一代,没啥能败,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还有大宋这头狼,虎视眈眈。
我能干什么?
除了写词,聊慰人生,除了美人在卧,忘却烦恼,我真不知能为南唐做什么!
从建国到如今,差不多40年,感觉像做一场梦。

好想回去啊,回到过去,再看一看,“凤阁”、“龙楼”、“玉树”、“琼枝”…
在宫廷中,“凤阁”,是华丽的楼阁,“龙楼”,指太子的居所。
“玉树”,一种美好的树,也可以指皇子皇孙,“琼枝”,更倾向于形容美女,表达对美人的赞美。
那红墙碧瓦中,处处是金碧辉煌的宫殿,直通云霄,那细软的床榻,还有我与美人的美好回忆。
宫廷外,梨花纷纷,芳草皑皑,鲜花遍地,藤萝缠蔓。
这如此美妙宫殿,何曾经历过,血雨腥风,刀枪剑雨,战火烽烟的洗礼呢?
这句“几曾识干戈”,又暗指自己,生在盛世,长在深宫,没有经历过战争,完全没经验啊!
所以,我被俘虏了。

作为俘虏,是什么感觉呢?
词人用了6个字来形容,“沈腰潘鬓消磨”。
这里的“沈腰”、“潘鬓”是两个典故。
“沈腰”出自《梁书·沈约传》,相传,有一位叫沈约的人,跟徐勉关系好,徐勉是南朝梁的大臣。
沈约给徐勉写信,说“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以此推算,岂能支久?”
大白话就是,我快不行了,腰越来越细,手臂也细了。
后来,“沈腰”,就成了“腰瘦”代名词。
至于“潘鬓”,出自《秋兴赋》,传说,有一位男子,长相绝美,叫潘岳,可惜,才30多岁,就鬓发丛生。
后来,世人用“潘鬓”,比喻中年生白发。
词人用“沈腰”、“潘鬓”,来形容自己俘虏生涯,说自己愁苦凄凉,人也消瘦了,不到四十岁,就白发从生。
这种亡国之痛,日夜折磨我,夜不能寐,过着含悲饮恨的日子。
其实,这两个典故,也暗含词人一种岌岌可危的处境,四个字“命不久矣”。

面对这样的处境,词人最后悔的是什么?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词人,最后悔的,是当年“仓皇而去”,在沦为俘虏后,他慌张的辞别,如今想起,不能再祭祀宗庙,不禁悲从中来。
当年的乐宫,奏着离别的歌,丝丝入耳,痛彻心扉,我对着美人哭泣,生离死别,无语凝噎。
这里“庙”,指南唐宗庙,是南唐皇室的一种精神信仰。
最后,词人提及“庙”,这与题“破阵子”,遥相呼应,“破阵子”是一种以“讨伐叛乱”为主题的唐教坊曲。
在词人心中,宋人是最大的叛贼,一种“反抗”之心,跃然纸上,或许他受够了,或许,他想用自己方式,血性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