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算盘打得响,但这次中国早把话撂在了前头!
4月10日,美国突然宣布对全球75个国家暂停加征高额关税90天,条件是这些国家必须与美国展开谈判,而中国被排除在外,反而被加征125%的“惩罚性关税”。
这一招看似“拉帮结派”,实则暴露了美国单边主义的力不从心——根据白宫内部消息,已有越南、日本等国率先与美国开启谈判,但结果却让特朗普碰了一鼻子灰。
越南“低头”换豁免,日本硬刚不妥协越南作为首个与美国达成协议的国家,承诺加强原产地监管、限制对华转口贸易,甚至考虑采购美国国债,但明眼人都知道,越南对美出口占其GDP的30%,妥协实属无奈。
相比之下,日本的态度堪称“教科书级硬气”,4月16日,日本经济再生大臣正穿着睡衣被临时叫去白宫谈判,结果美方不仅要求削减汽车关税,还施压日本提高驻日美军费用分摊比例。
日方代表直言:“这些条件会让日本永无翻身之日!”最终双方仅同意“本月内再谈”,实际进展为零。
中方的警告:别拿中国当筹码中国商务部早就明确表态:任何国家若以损害中国利益为代价换取对美关税减免,必将遭到对等反制!
这一立场绝非空话,以欧盟为例,尽管部分成员国曾考虑配合美国限制中国转口贸易,但最终27国全票通过对美加征25%报复性关税,直接打脸特朗普的“反华联盟”计划。
更讽刺的是,美国试图拉拢的东南亚国家中,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反而加速与中国深化合作,仅2025年第一季度双边贸易额就同比激增23%。
特朗普的关税战术看似凶猛,实则漏洞百出,数据显示,美国3月CPI同比上涨6.8%,低收入家庭食品支出占比升至40%,芝加哥大学研究指出,关税导致美国制造业中间品成本上涨13%。
更打脸的是,即便美国对华加税至245%,中国电商平台仍在全球下载榜霸榜,美国消费者甚至不惜打“飞的”来华代购——因为“算上机票,价格仍比本土便宜”。
产业链韧性才是硬道理对比美国的“关税恐吓”,中国的应对策略稳如泰山,一方面,通过RECP和“一带一路”深化区域合作,2025年一季度中国对东盟出口同比增长18.7%;另一方面,加速产业升级,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技术自给率突破70%。
反观美国,试图用关税逼制造业回流却收效甚微:特斯拉上海工厂产能占全球42%,苹果90%的iPhone仍依赖亚洲供应链。
历史教训:绥靖政策只会两头落空上世纪80年代,日本因《广场协议》陷入“失去的三十年”,如今越南的妥协也可能重蹈覆辙,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一针见血:“以牺牲别人利益换取豁免,最终只会两头落空。”
事实上,已有国家开始醒悟——印度谈判代表团临时取消赴美行程,转而与中国商讨关键矿产合作;欧盟虽与美国达成海关监管协议,却偷偷将27%的锂电订单转给中企。
特朗普的“关税狂欢”看似热闹,实则暴露了美国经济霸权的衰落,中国不惧威胁,更不搞“小圈子”,而是用产业链实力和开放态度赢得合作伙伴。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所言:“特朗普撕毁协议、反复无常,早已耗尽美国信誉。” 这场博弈的终章,注定属于坚守规则、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显然中国将会成为最大的赢家,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