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敬道一直深深扎根在咱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里,特别是毛主席,他把这美德展现得那叫一个到位。就算后来当上了国家的大领导,他也没忘过自己的老师。毛主席的一言一行,那就是“一日为师,终身如父”最好的证明,真真切切地做到了。
1955年,毛主席在长沙考察时,顺便去看望了他的一位老师。当他了解到老师病得很重但家里没钱医治时,二话不说,赶紧从口袋里掏出500块钱递给师母,让她赶紧给老师治病。可就在这时,从病床上传来了老师生气的声音:“你这钱是从哪儿来的?”
谁能让主席如此器重,还敢直接向毛主席提问呢?答案就是杨树达,他可是毛主席的老师。
【分别三十四载,默默】
“驱张运动”告捷后,杨树达先生就远离了那些复杂的政治事儿,专心去搞他的教育了。没多久,在他的老同学帮忙介绍下,他去了北京教育部和师范大学这些地方工作。他教的课可不少,日语、国文语法、国学,还有金石这些都有。那时候,他还写了本《中国语法纲要》这些书,教育部的人都夸他,还给了他不少奖励呢。
杨树达先生是个一心钻研学问的人,但他心里始终装着国家。他对国家的前途命运特别上心,帝国主义那些心怀不轨的小动作,他看得一清二楚,而且打心底里厌恶。
“九一八”事变后,早就对中国虎视眈眈的日本帝国主义,老是派些所谓的“交流学者”到中国来。他们表面上是来交流学问,实际上却偷偷摸摸地搜集各种情报,还暗中拉拢那些愿意背叛国家的汉奸。
杨树达先生对那些所谓的“交流学者”历来是不买账的,就算他们借着老同学的名义找上门来,他也一律不见。不管是谁,哪怕是以前的好哥们儿,只要是以这种交流学者的身份来,杨树达先生都是直接拒之门外的。
1935年的时候,杨树达先生在北京教书,他应邀给那些在中国的日本学者做了一场关于湖南文化史的演讲。他主要想告诉咱们国家的文学圈朋友,得对日本留点神。那时候,日本侵略者正往华北步步紧逼呢。杨先生能在那么多人面前说这些可能会得罪日本人的话,真的是能看出他特别爱国,心里装满了对国家的忠诚。
他虽然对政治不太在行,但说起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事儿,心里却跟明镜似的。他分得清谁对谁错,特别反感国民党的那些下作手段,也看不惯蒋介石那套“先安内再攘外”的做法。看到共产党一路走来不容易,他心里挺不是滋味。当自己的孩子毫不犹豫地加入共产党时,他是真打心底里高兴。
1945年,日本投降后,杨树达心里头感觉到,国民党跟共产党之间,较量怕是要正式开场了。他翻报纸时,看到毛主席要去重庆,跟国民党谈判的消息,心里头不由得咯噔一下。他还记得清清楚楚,四一二那会儿,反动派对共产党员下手有多狠,毛主席的名字,可是一直挂在国民党的悬赏榜上呢。
【新中国再聚首】
1954年,毛主席在二十多年后再次踏上了长沙的土地。忙完手头的工作后,他特意提出要见一见自己一直感激的恩师——杨树达先生。
他俩正聊得起劲呢,突然,一个工作人员推门进来,喊道:“毛主席来啦!”
杨树达简直愣住了,心里嘀咕着耳朵没出问题吧,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家突然间跟小伙子似的,腿脚麻利地就迎了出来。主席的大手已经伸过来,紧紧握住了他的手,满脸笑容地问:“杨先生,这些年您过得咋样?还记得我吗?咱俩可有三十多年没碰面了。”
杨先生眼眶湿润了,激动地说道:“我肯定认识,你就是毛润之嘛。”
话说出口后,他又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挠挠头说:“哎呀,得换个叫法了,得叫毛主席才行。”
主席搀着杨先生进屋坐下,乐呵呵地说:“杨先生,俗话说得好,一日为师,终身如父。您永远是我的好老师,以后就直接叫我润之吧,这样显得亲近。”
大家聊得特别起劲,聊着聊着就提起了杨树达给毛主席的那封信,杨树达先生也都耐心地给大家一一说明白了。
之后,毛主席热情地招待了杨先生他们吃饭,并且亲自把他们一个个安全送回了各自的家。
这次碰面结束后,毛主席接着就出发去巡视了。
1955年6月份,毛主席又一次回到了长沙。在这以前,他收到了杨先生赠送的几本书,所以这次来长沙,他特别想再和杨先生见个面。
毛主席赶到老师家里时,杨先生正重病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主席随即坐到床边,满心关怀地问起老师的病情。
听说恩师因为哮喘病又犯了,可手头紧没钱看病,主席立马站了起来,走到师母身边,悄悄塞给她500块钱。他轻声跟师母说,先用这些钱给杨老师买药治病,要是不够,随时找他。
突然,老师的声音传来,带着点质问的意味:“润之,你哪儿来的这么多钱?你是不是也变了个人似的?”
毛主席听到恩师杨先生的质问,非但没恼,反而心平气和地说:“杨先生,这些钱是我写文章的稿费,是靠我自己的努力挣来的。您是教过我的老师,学生孝敬老师不是应该的吗?再说了,我能有今天,也有您的一份功劳啊,您拿着这些钱是理所当然的!”躺在床上的杨树达先生,听着这话,眼眶已经湿润了。
过了几天,杨先生感觉身体好点了,就琢磨着去见见毛主席。可一问之下,才知道毛主席因为公务太多,早就回北京了。
那年中秋节,杨树达先生应邀来到北京,碰巧和毛主席一起乘船游湖。他们聊着聊着,就回忆起多年前的“驱张运动”,还聊到了新中国以后的样子。两人聊得特别开心,但谁都没想到,这竟然是师生俩最后一次见面。
1956年情人节那天,杨树达老先生因为生病离开了我们,那时候他七十一岁。
尽管毛主席只是在年轻时偶然听过杨树达先生的一堂国文课,但他一直把杨先生当作自己的恩师来尊敬。当听到杨树达先生去世的消息,毛主席心里特别难过,他给杨先生的家人发了吊唁的电报,感慨地说:“咱们国家又失去了一位语言文字方面的大师啊。”
很明显,毛主席非常看重尊师重道的传统,他的行为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学,好让这种好传统一直传下去。